着力提升开放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自查报告

第一篇:着力提升开放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今年以来,我县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全力抗击非典的同时,坚持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新干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势推进,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突破口,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开放经济的主阵地,把外贸出口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增长极,把优化环境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着力点,把完善机制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催化剂,促进了全县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引进内资和利用外资同步增长、园区开发和项目进区同步推进、自营出口和供货出口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势头。

一、从“细”处做起,创新招商方式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总抓手,着眼于求真创新,立足于抓细抓实,积极推行春节招商、驻点招商、产业招商和部门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一是抓春节招商。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巧打时间差,利用春节期间拜年、走访方式广泛开展招商活动,及早捕捉、抢抓招商机遇,使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比往年提前了三个月,赢得了工作的主动权,仅一季度我县就引进项目22个。二是抓驻点招商。按照“乡镇单独组建、部门自由组合”的原则,今年我县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设立了25个驻外招商工作站,选派了70多名综合素质较高、招商能力较强的年轻干部离岗驻点专抓招商引资,并实行单项考核,将招商站的任务完成情况与其工作经费、职务升迁直接挂钩,即所有招商站的工作经费由各单位统一缴交到县招商局,再拨付给各招商站,以确保各招商站工作的正常开展;
将招商队伍的组建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今后提拔使用干部原则上要到招商站工作一年以上,从而激发了招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防治非典期内,各招商工作站就地开展招商活动,及时反馈招商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抓产业招商。在项目推介和引进工作中,有意识地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实行定点定向招商。比如:依托现有的玻璃产业,今年我县又引进7家彩灯企业,使全县彩灯企业达到16家;
依托以飞宇电声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机电产业,目前又引进8家配套公司落户新干,形成了“落户一个,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四是抓部门招商。“乡镇热、部门冷”现象一直是我县招商引资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今年我县大力推行县直部门和单位税源培植办法,按照“核定基数,超额奖励,三年不变”的原则,核定部门收入范围,各部门在完成下达税收基数任务的基础上,xx按实际缴交额的25%给予奖励,地方税按计算地方可用财力的50%进行奖励,从而使部门与乡镇在招商工作中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极大地激活了部门抓招商、培财源的积极性。

二、从“实”处下力,打造开放载体

我县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主阵地,着力破解资金筹措和规划建设区二道难题,全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一方面,激活各类投资主体,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今年,我们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财政投资建设工业园区的传统做法,组建了江西新干工业园区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以土地为资本,利用引凤筑巢、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开发,逐步使园区建设走上市场化运作轨道。4月份引进广东益浓公司投资130万元买断工业园区300亩土地开发权,现已开发面积150多亩。同时,积极鼓励乡镇、部门启动民资进园区购地,目前,已有4个乡镇分别在园区购地200—500亩不等,进行自行开发。对配套设施建设,我们采取向上争资、“以地换路”等形式筹集资金。园区110kv输变电站建设现已争取国债资金1600多万元,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80%;
园区供水管网改造和主干道建设两个项目已完成包装论证,正在积极组织申报。另一方面,立足产业兴园,解决园区怎么建设的难题。为避免园区建设无序发展,提升园区竞争力,根据园区发展现状,规划了城南和城北两个工业园区,将城南工业园区定位为发展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型、低污染型工业企业,而将城北工业园区定位为发展医药、化工等轻微污染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南北呼应,相得益彰”的工业发展格局。同时,采劝园中套区”的办法,对园区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依托飞宇电声公司等机电类产业,规划建设机电工业小区;
依托蔻蔻豆制品公司等食品企业,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小区;
依托淦辉医药等化工类项目,规划建设化工工业小区。通过加大进园项目的调控力度,引进项目纳入了与本产业相关的工业园区,逐步使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从“活”处破题,提升外贸水平

围绕主攻队伍壮大、产品开发和出口方式这三个重点,以外贸出口档次的提升,来促进县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一是努力壮大外贸出口队伍。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对外向度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项目,采劝政策随着项目走”的办法,给予重点倾斜,进一步降低门槛,不断夯实出口创汇基矗同时对瑞丰生化、飞宇电声等一批现有的骨干创汇企业,建立县领导挂点帮扶制度,全面落实各项出口鼓励政策,充分挖掘企业出口潜力。二是不断加大出口产品开发力度。为实现今年创省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新产品3个以上的目标,我们采劝政府奖励,财政贴息”等方法,鼓励引导出口创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发出新产品,不断增强对外贸易的发展后劲。三是积极创新出口方式。对人棉地毯、木雕制品、玻璃制品、赤霉素等我县出口主导产品,我们大力推行挂户经营,由县商业外贸总公司等部门全程负责货物出口的一系列服务,并充分利用代理出口货物的优势,拓展县外业务,提高了货物出口效率。

四、从“优”处入手,整治发展环境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以投资环境为核心,不断改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快硬环境建设。抓紧修编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重点抓好城市道路改造、城市电网和供水管网改造以及城市排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双城”创建二年达标目标,全面整治城区环境卫生,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抓住国

家扶助发展农村公路的机遇,争取资金加快公路建设,重点抓好新干赣江大桥及其连接线、新干至乐安公路、新干至新余公路建设,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努力构建东西连贯、南北畅通的“十字”型交通网络框架。二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今年以来,我县以整治金融信用为突破口,突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个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信用新干”建设,进一步加强信用道德教育,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恶意逃废债务等各种违法行为,市场经济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三是优化投资软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县xx功能,全面推行了项目代办、登记、注册“一条龙”服务制度,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高效率、快节奏的服务。各乡镇也都在县城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办事处,提高了招商引资服务质量。实行重大项目领导挂点联系制度,深入开展部门形象测评活动,严查侵商、扰商、坑商案件,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在防治非典时期,我们对外商企业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保障了客商的健康和安全,增进了与客商的感情。

五、从“严”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

今年我县坚持实行目标管理、领导责任和督查考核“三结合”办法,营造开放型经济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将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和出口创汇工作列为年内各乡镇和部门百分制重点目标管理考评内容,放大考核分值,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乡镇和部门,并实行绩效挂钩,制定出台了县直属部门和单位税源培植工作和条管单位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将招商引资企业税收与部门单位每月170元生活补贴和每年增发一个月工资相挂钩,超收部分税收按比例给予奖励;
对园区进区项目实行年终目标考评“一票否决”制;
对出口创汇实行目标管理加分制,从而激发了全县上下抓开放型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强化领导责任。县、乡党政一把手保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抓招商引资工作;
县六套班子成员每人要求抓好一个招商引资项目;
乡镇干部每人都有招商引资任务,且保证一半以上人员抓开放型经济工作,全县初步形成了抓招商、建园区、重创汇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工作督查。从4月份开始,我县对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出口创汇三项工作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制度,逐月通报各单位任务完成情况,同时在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公布排行榜,并加强调度,对后进乡镇和单位进行专门督办,始终保持工作的高压态势,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篇: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全面提升县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全面提升县域开放型

经济发展水平

今年前七个月,作为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市)的巩义市,开放型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累计引进域外资金42.3亿元,其中国内资金36.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810万美元,同比增长67.4%;
全市进出口总额11228万美元,直接出口9052万美元,同比增长12%。外资、外贸郑州市县(市)排名第一,全省县(市)综合排名第一,县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进发出巨大的活力。

抓机制创新,凝心聚力谋开放。健全的机制是保证各项工作高效运转的保障。巩义市在有效地发挥对外开放工作机制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是注重发挥对外开放工作领导组的宏观协调职能,四大班子领导亲做亲为,协调重大外来投资项目的进驻实施,上半年召开座谈会、联席会、办公会、专题协调会17次,为豫联、永通、今麦郎等重点外来投资项目协调解决问题30多件;
二是注重发挥三级开放网络联动职能。开放办、镇(办)以及外经贸企业三级互动,形成合力,确保工作落实;
三是注重发挥工作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将对外开放与“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相结合,落实责任,定期督查,严格兑现奖罚,确保各项对外开放工作扎实推进。

抓环境创优,诚心竭力促开放。该市以“四城联创”为载体和抓手,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功能。目前,巩义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市环境等方面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环境宜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正逐步展现在人们眼前。软环境建设方面,一是优化政务环境。广泛开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进一步裁减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全程代办和并联审批制,开展承诺服务、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优化政策环境。结合实际出台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奖励政策,对引进重大项目、结构调整项目、高科技项目实施重奖,社会各界招商氛围日益浓厚。三是优化执法环境。成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外来企业投诉中心和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规范行政行为。四是优化服务环境。定期召开外

来客商座谈会,每月征求至少30名客商的意见建议,每季度为至少60家客商上门服务,现场解决问题。

抓项目建设,广借外力促引资。项目是招商引资的关键和载体。巩义市以确定的30家扶优扶强企业和100家骨干工业企业为载体支撑,聘请专家教授对项目逐个“过筛子”,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标准,按照国际惯例,精心编制104个项目,结集成册,配套制作《投资指南》等资料,结合优惠政策,广泛宣传,强力推介。另一方面,加大重点进驻项目跟进落实,坚持重大外来投资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和联席办公会议制。瑞士马扣(marco)与豫联集团合作、五星级酒店、耕生美国上市、恒星国内上市等重点外资项目外资陆续到位;
东方现代城、华树世家等大型房地产和商业开发项目初现规模;
维雪啤酒、今麦郎、永通铝业等轻工项目已进入生产调试;
永煤集团与顺源铝业合作、河北缔华收购中州特钢、250万吨粉煤灰水泥、中原耐材等在谈项目进展顺利。抓招商活动,主动出击重实效。巩义市以各种经贸洽谈活动为载体和平台,始终坚持“政府做引导,企业上前线”的参会原则。仅2014年上半年,就先后参加了河南2014年新春投资计划发布会、中原文化港澳行暨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大型经贸活动,重点组织参加了第二届中博会,组织参会企业160多家,参会人员280多人,促成三个项目签约。在豫港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该市豫联集团与香港东英工业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签约,签约外资额3亿美元,用于投资建设2x300mw热电机组、17万吨铝深加工项目,为该市下一步外资工作增强了发展后劲。此外,由巩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巩义市院地合作暨经贸洽谈会将于今年9月15--16日在巩义举办,目前该市通过全力筹备,已初步确定参会客商79家(含世界500百强企业1家,国内500强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拟签约项目26个,合同域外资金49.6亿元。这次盛会,将为巩义构筑新的开放平台,必将酝酿培育出新的发展亮点。

抓产品创新,转变策略促外贸。巩义把坚持“四个多元化”作为该市一贯的外贸发展战略,注重一般贸易和制造业市场开拓,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出口主体多元化、出口市场多元化、贸易方式多元化,加强对企业的培训指导,引导企业积极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加大自营进出

口权资格的登记备案工作力度,截止目前,全市具有自营进出口资格的获权企业已达270多家。中孚、明泰、恒星、耕生等出口大户积极应对国家退税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时转变销售策略,保持了全市出口强劲的增长势头,连续五个月保持全省第一。出口产品有40多类100多种,涉及铝制品系列、纺织品系列、机电产品系列、耐火材料系列、化工系列、医药系列、磨料系列等,出口到美、日、韩、德、俄、尼日利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地区。

抓对外合作,多方努力促外经。通过积极联络,友好交流,2014年巩义市与俄罗斯彼尔姆州(省级)就经贸、旅游、教育、文化等方面成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今年该市抓住这一机遇,通过网络、电话、互访等形式,及时跟进,目前该市的耐材、净水剂、阀门等系列产品贸易合作正在积极运作,双方合作进一步升温。此外该市仓实业公司在非洲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投资项目,永通在印尼投资项目等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巩义市县域开放型经济在经历了原始积累阶段的发展后,正驶入全面提速的快车道,向着全面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市的发展方向,扬帆远航!

第三篇:大力促进苏北县域开放型经济发展

大力促进苏北县域开放型经济发展

2014-06-17来源:新华日报

县域开放型经济是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苏北县域开放型经济面临着新的重要发展机遇。一是新一轮资本和产业转移加速。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三是低成本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

苏北县域开放型经济,必须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有序推进。

一是以载体建设为抓手。开发区是我省开放型经济的最大亮点。加快发展苏北县域开放型经济,做大做强开发区这一载体至关重要,关键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提升规划水平、注重提升引资层次、注重培育创新主体。盱眙经过多年打造,已建成省级经济开发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板块,构建了招商引资新平台。

二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按照明确产业定位、强化发展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的思路,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形成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县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构架。根据县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功能特色,实行错位竞争,形成整体合力,增强竞争能力。近年来,盱眙注重利用丰富的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在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和开发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完全可以借助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这一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发展龙虾等特色产业与开放型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发展。

三是以资本集聚为重点。苏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和苏北地区的跨越发展经验表明,县域开放型经济要想取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力引进和吸纳集聚国外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设备等优质生产要素为我所用。实践证明,利用外资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人才集聚乃至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淮安市着力打造“外资大项目突破年”,利用外资成效显著,盱眙县利用外资持续翻番,实现“撑杆跳”式发展。发展苏北县域开放型经济必须把利用外资摆上重要的工作议程,科学制定规划,调动各种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努力形成若干个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外资集聚区域。

四是以环境建设为基础。环境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招商引资已由过去的拼政策优惠转变为现在的拼发展环境优势。在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优秀人才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和体制机制竞争力。

第四篇: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沱江市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三峡和三峡的东大门。西汉元年始置县治,因“蜀江自此如乔木分枝”而得沱江之名,距今已有2014多年历史。1996年撤县设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全市国土面积13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98万亩。全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29万人,农户9.8万户。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坚持“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努力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促进了市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9亿元,同比增长12.9%;
完成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15.7%;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26.1%;
实现外贸自营出口439万美元,增长2.4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增长5.9%;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23.7亿元,增长12.1%。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元至9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同比增长15.5%;
完成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880万元,增长34.3%;
完成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增长57.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亿元,增长13.3%;
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56元,同比增加290元,增长15.5%。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域经济的强力支撑,2014年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516家、1131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58家;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
全市民营企业实交税金12143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64.9%;
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9070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82%;
全市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我们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要求,从1997年开始,在三峡市率先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全市原有412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通过实行“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而转制为民营。在2014年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暨县域经济现场会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其作法和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一是依法破产,盘活一批。对技术落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民营化重组。近几年来,先后对市针织内衣厂、市床单厂、市汽修厂等企业实施破产清算,彻底解决了其债务、人员包袱。二是股份改造,转让一批。特别是对原有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企业,通过经营者回购职工股、国有股的方式,由经营者集中控股经营,实现经营者高持股、高风险、高回报。酒业公司、三宁公司总股本的60%以上转让给了经营层,助力公司国有股份全部转让给了经营层。三是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对既无当家产品、又属传统产业、重组盘活困难的企业,采用整体拍卖、一次卖断的方式彻底改革。

4、发展外向型工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落实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和出口规模,全市初步形成医用纺织、食品饮料、化工三大出口创汇产业,外贸出口企业已发展到14家,150多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澳洲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我市外贸出口企业的个数和品种在三峡市各县市区中居第1位。2014年,全市完成外贸自营出口439.1万美元,同比增长2.4倍;
今年元至8月,完成外贸自营出口678.23万美元,同比增长1.84倍;
其中,三峡大江实业、三峡鸿新食品公司元至8月完成外贸自营出口分别达到214.3万美元、208.6万美元。

(二)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农协调互动发展。

1、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牵引力。我们立足丰富的粮、棉、油、水果、水产等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引进外资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全市共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44个,计划投资总额1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先后有香港奥美、稳健、台湾鸿新、江苏洪森、浙江隆华、湖南湘宜、湖北天颐等一批发展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我市。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6家,涉及粮、棉、油、果、菜、畜禽、水产等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和领域,1至9月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占市属规模企业总产值的62%,带动农业生产基地50多万亩,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2700多人,网络农户6.9万户。

2、建设配套生产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前置车间。引导农民树立“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农业就生产什么”的新理念,推动农产品生产向加工主导型转变。坚持以“一江两河三线四区”为轴线优化基地布局,全市形成了西北丘陵岗地以水果为主,中部平畈以粮油、水果、畜禽为主,东南平原以棉花、沙梨、水产为主,四湖地区以水产为主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建成了40万亩商品粮、18万亩优质棉、30万亩双低油、60万头生猪、600万只家禽、15万亩柑桔、10万亩沙梨、11万亩水产品、10万亩专用蔬菜、3万亩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先后颁布了优质稻、柑桔等大宗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4万多亩。有近30件农产品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培育出了“百里洲梨”、“白洋柑桔”、“七星台大蒜”等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生产合同,确立契约关系,农户按合同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既使龙头企业有可靠的原料保障,又降低了农民生产的风险。我市鸿新、隆华、天颐公司等骨干龙头企业均分别与农户签订了协议,承诺了最低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以合同形式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全市粮食加工购销企业今年已和农民签订订单16万亩,定购粮油6万多吨。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农村经纪人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经纪人典型的宣传表彰等措施,全市涌现出农村经纪人1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2%,其经销的农产品涉及水果、生猪、粮油、水产、蔬菜、家禽、苗木、棉花等各个产业,年经销额达10亿元以上。依靠农村生产能人、技术能人、营销能人牵头兴办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大力发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营销联合体等组织86个,网络市内外农户5万多户,网络外地经销客商1万多人。

(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的集聚平台。

1、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工业园区。我们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沱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楚天工业园”和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两大工业园区,并确立了园区主导产业,即把“楚天工业园”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规划面积9.24平方公里,并完成了园区内城东工业园和城北工业园的详细规划编制;
抓住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乡村工业园区的机遇,努力把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建成农产品加工密集园区、湖北最大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可接纳工业企业15-20家。

2、加大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我们坚持多渠道筹资,加快民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方面,坚持政府引导投入。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分步建设、滚动发展的方针,每年由市财政安排资金2014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对园区建设的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近几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项目的配套建设。为与楚天工业园建设相配套,我们按照城市道路要求,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完成了江汉大道、迎宾大道马家店至董市段改造工程,投资1600万元修建了110kv城北变电站,并完成了电信设施扩容改造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改造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同时,大力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打造园区与外部联接的快速通道。近几年,全市先后投资1.4亿元完成了以境内318国道、鸦来省道、雅澧省道和马窑省道为重点的公路路网建设工程。我们还在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内按照投资者要求,建成了标准化的厂房,采取先租后购的方式提供给投资者使用。两大工业园区正逐步朝着道路硬化、设施配套、环境美化的方向发展。

3、创新体制,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聚集。我们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谁招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划分项目收益,引导各镇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实行产业链式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市政府对各镇统一政策,同等支持。2014年以来,落户在楚天工业园和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的项目达到59个。楚天工业园已形成食品酿造、纺织、化工、电子材料四大产业,其中,以奥美、稳健、大江、帝元为代表的纺织企业就已聚集11家,使我市成为全省有名的卫材生产基地。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成功引进了一批外向型、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龙头企业,落户龙头企业投资总额近2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7000万元。

(五)坚持不懈优化环境,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1、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同时结合沱江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一是鼓励政策。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方向,按照“无歧视”原则和“放胆、放手、放开”的要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经营范围上除国家法律法规明文禁止外,一律放开,对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规模,不限发展形式,不限经营方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持“五个鼓励”,即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和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济、领办民营企业;
鼓励国有企业经营者持大股,或买断企业产权;
鼓励外地民营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并视同外资企业对待;
鼓励现有民营企业上规模、搞技改、开发新产品;
鼓励个体业主购买、兼并、租赁国有集体企业。二是扶持政策。对于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之后,不再定税收目标任务,实行依法征税;
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费一律按下限收取或者给予减免,对新开办民营企业实行一定时期的扶持政策;
对于下岗职工兴办民营企业坚持按有关政策给予税费优惠,等等。三是保护政策。坚决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企业收费实行定项目、定标准、定时间,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两证两卡一书”(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企业缴费登记卡、企业缴费明白卡、进企业收费批准通知书)制度。

2、优化服务环境。从组织制度创新入手,成立了“沱江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和“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督查中心”、“保护投资环境法律服务调解中心”(简称“一组三心”),形成政务质量找领导小组、投资报建找服务中心、投诉举报找督查中心、矛盾纠纷找调解中心的全方位宽领域的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组建“四个中心”(即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从制度和体制上改善发展环境。对于引进和新办的企业,由市行政服务中心代为办理各种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市级领导定期到联系点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企业在办理纳税手续、开拓市场、企业管理等方面及时给予指导与协商,由事后查处改为事前指导,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及时免费为投资者提供国家产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和技术信息等。

3、优化金融信贷环境。着力构建企业、政府、银行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建立项目推介制度,定期举行推介会和银企座谈会,成立了企业信贷担保公司,运用财政贴息贷款,引导银行投资讲诚信、有效益的项目。2014年,全市确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红名单企业21个,重点调查项目12个;
今年,全市确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红名单企业25个,重点调查项目29个,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4、优化社会保障环境。大力抓好社会保险扩覆征缴工作,引导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依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使之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安等部门分片划段,责任到人,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先进民营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沱江酒业公司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公司总经理蒋红星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湖北省、三峡市和沱江市人大代表,公司副总经理曹生武获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誉称号。

第五篇: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沱江市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三峡和三峡的东大门。西汉元年始置县治,因“蜀江自此如乔木分枝”而得沱江之名,距今已有2014多年历史。1996年撤县设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全市国土面积13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98万亩。全市辖8个镇、

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29万人,农户9.8万户。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坚持“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努力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促进了市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9亿元,同比增长12.9;
完成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15.7;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26.1;
实现外贸自营出口439万美元,增长2.4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增长5.9;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23.7亿元,增长12.1。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元至9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同比增长15.5;
完成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880万元,增长34.3;
完成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增长57.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亿元,增长13.3;
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56元,同比增加290元,增长15.5%。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域经济的强力支撑,2014年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516家、1131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58家;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
全市民营企业实交税金12143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64.9;
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9070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82%;
全市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我们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要求,从1997年开始,在三峡市率先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全市原有412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通过实行“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而转制为民营。在2014年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暨县域经济现场会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其作法和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一是依法破产,盘活一批。对技术落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民营化重组。近几年来,先后对市针织内衣厂、市床单厂、市汽修厂等企业实施破产清算,彻底解决了其债务、人员包袱。二是股份改造,转让一批。特别是对原有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企业,通过经营者回购职工股、国有股的方式,由经营者集中控股经营,实现经营者高持股、高风险、高回报。酒业公司、三宁公司总股本的60%以上转让给了经营层,助力公司国有股份全部转让给了经营层。三是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对既无当家产品、又属传统产业、重组盘活困难的企业,采用整体拍卖、一次卖断的方式彻底改革。

民营化改革的彻底推进,极大地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过去那种企业依附政府、安于现状的局面被打破,企业经营者主动迎接市场挑战、求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困难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招商引资重现生机。通过全面改制重组,全市近3亿元的土地、厂房、设备等闲置资产被盘活,安置职工再就业1万余人。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后,结束了过去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酒业公司改制后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3,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6.41亿元、利税1.3亿元,综合实力连续五年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十强;
今年正在实施的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工程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2亿元。三宁公司改制后企业积累全部投入发展,每年技改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利税1651万元,分别增长21.3、45.5。助力公司改制后先后在监利、**等6地投资办厂,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

2、培植优势产业,形成集约发展的产业群。大力实施“511”工程,即重点扶持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电子材料5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化肥、水泥、高比容化成箔、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墙地砖、优质米、优质棉产品、优质白酒、啤酒、精炼食用油、食品罐头等11大类优质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沱江酒业、天颐食用油、鸿新食品、隆华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年产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