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异化及重塑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各种危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正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传统文化在精神和人文层面的关怀,有助于抵制和消解功利主义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在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塑造上有着积极的影响。文章从探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出发,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异化的原因和表现,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方面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高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基金项目:陕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重塑研究”(基金编号:SGH17V007)。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它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类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珍贵的精神遗产和智慧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然而,在现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与经济飞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传统价值理念被颠覆,道德滑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观念正在腐蚀着民众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导致很多青年人盲目崇外,推崇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在日常生活乃至大是大非面前,只着眼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蔓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一再指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取得长久发展,是因为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保障,在全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传统文化理念,并贯穿始终。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不能消失,更不能被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文化对伦理教化、道德境界的关注,无疑成为缓解现代社会危机、培养现代人健全人格的一剂良药。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异化

作为青年主体的大学生,其价值观不仅仅关系个人的未来,更关系着国家民族社会的长远发展。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对个人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欠缺、自身认知水平不足,他们的思想更容易受外界影响,产生追名逐利、理想迷茫、责任淡漠、道德下滑,以及行为失范等问题。此外,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海量信息资源,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应有的鉴别意识,因而容易出现是非标准模糊、理想和信念摇摆不定的状况。现在经常提到的“三观不正”问题,就是由于网络主体缺乏对某一具体行为道德的判断能力,有很多利己主义、冷漠行为被鼓吹,某些善意举动被嘲笑,这些问题都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大学生价值观异化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倾向:重视个人主义而忽视集体利益、重功利主义轻理想主义、好高骛远又意志薄弱、厌世情绪明显且理想迷茫。

我国传统文化保留的优秀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1]对抵制和消解功利主义起着积极的作用,进而引导当代大学生摆正“义”与“利”的关系。

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积极影响

1.家国天下的群体意识

西方文化是以张扬个体个性为主的,强调个体自由,维护个人利益。受西方文化影响,有些大学生认为集体利益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他们只关心个人的眼前利益,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这些现象都折射出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空白。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群体意识,强调“群体和谐”“家族至上”,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时,主张舍弃个体利益而维护集体利益,这是一种超越“个人主义”的、对更高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修正极端个人主义狭隘的精神良药。

2.以身践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情怀

大学生普遍受社会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着眼于眼前利益,对远大理想和抱负不屑一顾,认为理想主义的高尚和激情都已经过时。古人主张“以身践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生命实现理想。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到处奔波,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却郁郁不得志,然而他的人生智慧依然照亮了后代子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正是这些践道者、这些社会良知,以其不朽的人性光辉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精神,以其浩然正气和宽阔胸襟铸造了中华民族之魂。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拼搏精神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及“快餐文化”的大行其道,大学生沉溺于能够让人精神愉悦的快餐文化,对相对艰深的经典名著和传统文化日渐冷落。长期如此,逐渐使大学生缺乏耐心,玩物丧志。不少大学生存在做事情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抗挫能力弱等问题,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更缺乏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周易》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里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顽强的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才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唯一途径。

4.安贫乐道的豁达态度

“拜金主义”“物欲主义”横行,滋生了大学生功利主义、物欲至上的心理。同时,在生活不尽如人意时,产生戾气和厌世的心态。传统文化淡化物质,更关注人的精神和人格塑造。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提倡精神至上,降低物欲层面的需求,同时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道义为先,重视精神追求,先义后利。

传统文化主张的是人的修德修智,人的道德品质是可以通过修炼不断提升的,提升个人境界是值得一个人为之终身努力的事情。面对当今社会某些道德失范、伦理丧失的现象,传统文化强调立志乐道、克己慎独、慎言力行等修身方法,试图通过自我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修成理想的君子人格。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实现

高校是传承优秀文化、构建社会的重要一环,高校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中枢。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制定长效教育教学目标和计划

第一,明确指导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放在时代背景下进行扬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传统文化教育,这是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第二,确定教育目标。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应当置于育人的大目标下,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需要“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不僅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还要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制定具体、长效的教育规划。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强调传统文化的一些表现形式,但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难以形成制度化的教学机制。[2]做好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当创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各学科的相互渗透,挖掘相关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

2.完善传统文化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

第一,加大传统文化科研力度。鼓励教师从事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给予优先扶持,推动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和繁荣,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学术宣传和讨论,促进交流、互鉴、学习、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

第二,加强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言传身教的使命,打造一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团队,是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承担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除了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还应当积极改革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改革现有的以考试为指挥棒、以概论、通史为主的表象化的传统文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把握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完善教师聘任、培训、奖罚制度,充分保障教师权益。学校应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监督、激励和评估机制等,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建立教学评估体系,定期对教学满意度进行测评,保证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

3.拓展及丰富传统文化非课程教育途径

第一,利用校园媒体,加强传统文化传播。学校要通过校刊、校报、网络、宣传及报刊栏等,在学生中广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应当成为传统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积极发掘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同时,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形成正面舆论,提升大学生道德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可以依托地方文化底蕴,开展风俗习惯、民俗文化、传统工艺、史料考察、古籍整理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亲身经历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是最直观的。学生在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时,一方面可以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第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有助于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传统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结语

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新时期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还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伟大使命。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海,需要不断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指引、决定作用。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知识,提升个人文化素养,更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的提升,培育爱国情怀,陶冶情操,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周蓓:《关于传统文化内涵之思考》,《艺海》2009年第8期。

[2]马瑞、刘珊珊:《关于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