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分配理论的比较

摘 要: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当中都有关于分配理论的内容。马克思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入手,理解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西方新古典传统中,收入分配理论是要素定价理论,和特定的社会关系无关,因此这个理论很少有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分配理论

一、引言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当中都有分配理论的内容。一方面,在马克思那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基础;正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不同要素所有者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进而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另一方面,西方新古典传统中,收入分配理论是要素定价理论。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完全取决于所用生产函数的技术,而和特定的社会关系无关,因此这个理论很少有实践的意义。

二、李嘉图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有代表性的分配理论来自李嘉图。李嘉图利用一个谷物模型来阐述他的分配理论。谷物模型中有三个阶级:资本家、劳动者、地主。第一,在经济活动中,资本家充当了主要角色。1)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家要求离开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投。在完全竞争假设下,每一个部门中,资本家只能以成本价出售商品,而消费者的需求就能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满足。这样资源就得到了有效配置。2)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将转化为储蓄与投资,资本家通过储蓄与投资来发动经济增长。工人与地主总是将他们的全部收人花在消费上,因此,利润成了储蓄或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第二,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具有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1)劳动力的自然价格取决于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動。2)在长期均衡中,工资将处在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上,这一观点被称为“工资铁律”。在“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之间有相互作用,如果“市场价格”超过“自然价格”,那么由于有高出基本生存所需的报酬,人口将持续攀升,这迫使“市场价格”回落到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则人口将会下降。从长期来看,市场价格将趋于自然价格水平,工资只能维持工人的基本生活要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第三,地主仅仅是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获得地租收入。地主从事消费支出,他不储蓄,也不进行资本积累。李嘉图断定,作为经济增长率下降的结果,当利润下降、地租上升时,随着时间的变化,将会发生有利于地主的收入再分配。李嘉图认为长期当中,利润率会下降。在谷物模型中,初始时期,经济体以高利润率和高资本积累率为特征,这种资本积累提高了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结果实际工资上升。依照马尔萨斯人口学说,人口规模将增加。增加的人口要求更大量的食物,从而使得更多劣等土地投入生产,并且原有的耕地将更加精耕细作。这将导致地租的上升与利润的下降。随着利润下降,资本积累率降低,这一过程持续到利润率为零,资本积累停止为止。此时没有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也停止,工资处于维持生活的最低水平,而地租则很高。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描述的是,在出现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拥有生产方式的所有权,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从而必然产生资本家、工人与地主之间围绕“剩余”而出现的对立关系。因此,古典分配理论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其产品的分配是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格局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李嘉图还没有建立起剩余价值的概念,不知道利润和地租只是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三、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和货币开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整个过程的剖析,在提出劳动二重性、劳动力、资本、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等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见图1),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围绕着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这一中心来展开。商品的内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两种商品的外部对立。作为商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二重性,而且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性,但是它直接表现出来的又是使用价值,它表现不出自己的价值,这就构成了矛盾。商品的价值形态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才能得到表现。由此,通过价值形式演变发展过程,马克思论证了货币的产生。通过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马克思研究了从商品的流通到资本流通的转换。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资本。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互分离,货币可以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这个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通过商品流通公式“W-G-W”到资本流通公式“G-W-G”的转换,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关键特征是货币的增殖。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在生产过程当中,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创造的价值要大于他自身的价值,这样就产生剩余价值,当这个剩余价值不是看作工人劳动的产物,而是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的时候,这个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而各个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不同的有机构成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但是资本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本性,要求离开利润小的部门,向利润大的部门转投,这种竞争的结果导致了利润率的平均化,利润率的平均化要求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产业资本赚的钱是工人在剩余劳动中创造的,是剩余价值转化形式。商业资本加入以后,产业资本让渡一部分平均利润给商业资本,所以商业资本赚的钱还是工人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商业资本,统称为职能资本,等量资本无论是投在工业还是商业,只要是等量资本就要带来等量利润。借贷资本家凭借对借贷资本的所有权从职能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中占有一部分利润,这部分利润称为利息。所以,利息不过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不过是利润的转化形式,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又是工人在剩余劳动中创造的,所以利息最终的源泉还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资本家以外,还有一个阶级叫土地所有者,就是地主。土地的私有制导致土地所有者要凭借土地的所有权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部分就叫做地租。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叫做绝对地租,另一种叫做级差地租。一方面,在土地私有权存在的情况下,只要耕种就必须得交的地租,叫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另一方面,资本投在不同的土地上有不同的生产率,生产率较高的资本可以得到一个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这个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地租叫做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资本主义地租本质上也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

图1 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土地所有者是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这部分人不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是把自己占有的土地租出去得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农业资本家把土地租进来,然后在土地上投资,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让投在土地上的资本增殖。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利润是资本的收入形式。所以资本家是凭借资本来取得收入的。农业雇佣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取得他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矛盾的。同时,不管是地租还是利润,它们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剩余价值和工资又是互相矛盾的。这里面地租、利润和工资之间的矛盾,又反映着土地所有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

四、新古典的分配理论

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萨伊的三要素论思想,并将其理论化和系统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1)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都是财富及其价值的创造者,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2)各种要素在生产中遵循着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即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各种要素的边际产出会随其产量增加而递减。3)为了实现厂商利润最大化,厂商通常会以成本较低的要素替代成本较高的要素,此即所谓要素替代法则。4)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行为,可以导出一条供给曲线,它与通过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而推导出的需求曲线相互作用,两条曲线通过价格机制使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调整到均衡状态。局部均衡分析被认为是基础,而一般均衡分析被认为是一种最高成就。5)自由竞争市场则是生产者理论和消费者理论的根本前提,也是这些理论所要证明的最终结论,即只有这种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才是最优越的。新古典經济学的分配理论是其生产理论的延伸和具体化。如果说生产理论解释了一般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决定法则,那么,分配理论就是将这种一般法则用于解释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从而说明各种分配份额的决定。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地租是土地的价格。这些价格的决定与一般商品价格决定是类似的,即由其各自相关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例如,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给与其所能提供的边际产品即对劳动力需求的均衡;再如,利息决定于资本家的等待或忍欲与资本所能提供的边际生产率的均衡;等等。这里所说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它是边际生产率分配论与生产成本论的结合。克拉克等人的分配论则是完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论。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收入分配将取决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按照这种分配论,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各自应得的份额,总产出会被分配殆尽,不会出现剩余,此即著名的“欧拉定理”。“欧拉定理”的数学证明如下:首先证明对于任何线性齐次生产函数,每个要素的边际产品只取决于所使用的要素数量之间的比率。如果Y=f(L,K)是一个线性齐次函数,那么,f(λL, λK)= λmf(L,K)= λY。选择λ=1/L,以便:f(1,K/L)=F(K/L)= λY=Y/L。由此得到:Y=LF(K/L),这样二元函数f(L,K)就转化为一元函数F(K/L)。接下来,Y对L求偏导有:∂Y/∂L= F(K/L)+L·F’(K/L)·∂(K/L)/∂L= F(K/L)+L F’(K/L)·(-K/L2)= F(K/L)-(K/L)·F’(K/L),在这里,F’(K/L)= ∂ F(K/L)/ ∂(K/L)。这样,∂Y/ ∂L也即L的边际产品等于两项之差,这两项是比率K/L的一个函数。L的贡献份额为:L·∂Y/∂L=L·F(K/L)-K·F’(K/L)=Y- K·F’(K/L)。

另一方面,Y对K求偏导有:∂Y/∂K= L·F’(K/L)·∂(K/L)/∂K= F’(K/L),K的贡献份额是K·∂Y/∂K=K·F’(K/L)。这样,如果L和K按他们的边际产出支付报酬,两个贡献的份额的和应分尽总产品:L·∂Y/∂K+K·∂Y/∂K=Y。如果以货币表示,则还需要乘以产品的价格,但是,只要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果是不变的:p·L·∂Y/∂K+p·K·∂Y/∂K=p·Y,此式用文字表达,即为劳动投入量乘以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加上资本投入量乘以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正好等于总产出的货币价值。

五、比较与评价

新古典分配论表明,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完全取决于所用生产函数的技术,而和特定的社会关系无关。但是,显然,这些要素所有者各自得到的并不是他们在生产中的实际贡献,而只是因为他们都处于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比如在一个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即使劳动贡献很大,也只能得到维持其最低基本生活费用的工资。而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如资本家,即使劳动贡献很小,也能根据其资本所有权得到全部利润;而土地的所有者即地主,则即使不劳动,也可以根据土地所有权或土地的垄断得到全部地租。由此可见,新古典的分配理论完全割裂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或生产要素所有权与产品分配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完全撇开了对资本主义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的分析。马克思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收入分配关系做了深刻的描述。他认为,资本主义分配的社会属性是与资本主义本身的社会制度及其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在马克思那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基础;正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不同要素所有者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进而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蒋雅文, 耿作石, 张世晴.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 张彤玉,张桂文.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 布鲁, 格兰特.经济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6] 布劳格.经济理论的回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燕 安(1981—),男,江西奉新人,经济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