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狂狷”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狂者”的特点是敢想、敢说、敢做,行为比一般人超前;“狷者”的特点是不赶热闹、不随大流,踽踽独行,自有主张。“狂者”和“狷者”的共同特征,是特立独行,富于创造精神。如果对“狂者”和“狷者”试作现代的梳理,则“狂者”体现更多的是意志的自由,“狷者”代表更多的是意志的独立。

孔子的“狂狷”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革新的甚至革命的意义。特别是“士”阶层以及秦汉以后社会的知识人和文化人的“狂者精神”,事实上已经成为艺术与人文学术创造力自我抒发的源泉。通过对“狂者精神”的历史考察发现,凡是“狂者精神”得以张扬抒发的历史时刻,大都是中国历史上创造力喷涌、人才辈出、艺术与人文精神成果集中结晶的时代。

“狂者”和“狷者”对思想革新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犹如大地之于翱翔天空的雄鹰,大海之于涛头的弄潮儿,绝非其他选项所能比拟。人类文化人格的精彩,其要义亦在于不“媚于世”。中国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亦即斯义。所谓“媚于世”,就是通常所说的“曲学阿世”,乃是学问人生之大桎梏也。

一个社会如果无狂了,也就是人的主体意志的自由失去了,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停滞了。

(摘自《光明日报》 刘梦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