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结合新媒体的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以电子通信技术、网络信息以及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辅导员教师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辅导员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力,在育人、教人、塑人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分析新媒体基本概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讨,进而提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管理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提升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促进高校大学生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新媒体;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7002703

引言

随着扩招政策的不断实行,高等院校逐渐成为应用数字化产品的主力军,新型的媒体技术带来了便利,在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课题,高校辅导员应融入当下95后的生活与学习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媒介特点,计划好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管理思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转变工作方式,整合新媒体技术开展精准明细的管理工作,做好高校辅导员德育素质的提升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技术协调统一发展。

一、新媒体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随着数字化4G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蒋宏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新媒体”一词最先出现在美国,1967年Goldmark将先进的电子录像称之为“新媒体”[1]。随之逐渐流传开来,如今数字媒体、科学创新、网络技术时刻伴随在我们身边,“新媒体”一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介途径,但是人们对新媒体的看法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新媒体多角度地进行阐述,目前仍没有统一定论。部分学者认为,新媒体技术分为两种,从广义的角度上看,新媒体既包含网络媒体,也涵盖新技术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和发展出的新媒体类型。在数字形态、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网络支持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站、博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媒体、网络报刊、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微博、微信、QQ以及各种手机APP软件等。学者赵敏提出,新媒体是去中心化的新兴网络项目工程,具有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在新媒体信息网络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信息参与者是一种去中心化、独立的交汇关系,不会由于外在的缺点和漏洞失去同等的机会,并且新媒体传播不受发行环节和交通手段的限制,即不受时间与地域的束缚,能够短时快速地到达世界的任何一端;新媒体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即具有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数字信息传播格局从“传播中心”转化为“承受中心”,该平台中人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获取新鲜的资讯信息也是积极主动去了解,网络客户端的人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发言意愿;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检索方式也是新媒体的突出特征,可以选择信息接受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海量的、内容广泛的、价值观念多元的发展格局,充分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学者杨继红在此基础上对新媒体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存在传承论、数字论、相对论、媒体定义回归论、规模论、多维论、互联网论等多种论点[2]。除此之外,新媒体飞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弊端,垃圾信息、网络诈骗、黄色信息,以及一些西方开放思想利用新媒体渗透的价值观,这些消极影响对大学生思想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机遇

网络技术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无疑是一项便捷有利的工作手段。首先,数字化的环境丰富了工作技术和工作平台,辅导员掌握学生动态信息更加方便,沟通和交流更加迅速流畅,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广度和方式方法将得到进一步开拓,进而节约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能,工作效果呈现形式也会更加丰富多彩和形象生动。其次,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时效性与存在感也会随之加强,网络时代多种的信息资源和即时性带动了辅导员工作的创作进程,加强辅导员下达通知的感染力,及時传递的信息能够将学生与社会联系得更加紧密,帮助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针对各种现象发表个人言论,表明独立的想法立场,辅导员教师即可利用网络软件分析学生内心状况,对有问题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并给予帮助,开展工作的效率会随着社会变化而得到提升。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多样化的和谐师生关系,很多大学生是90后与95后独生子女,与同学、教师的人际关系十分僵硬,缺乏与人沟通的实践技能和经验,生活阅历和磨砺相对较少,内心情感丰富但很容易受到打击,实际十分脆弱,多一直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较强的特性和彰显个性的特征。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促使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实现平等的多平台互动,开放式的讨论交流,学生可以无负担地与辅导员老师谈论学习生活遇到的问题,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之间表达观点更加直接真实,有效地防止了灌输式、说教式死板的教育方法,体现出高校辅导员一切为学生着想的工作状态,体现了高校辅导员的亲和力和优秀的人格魅力。

2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挑战

网络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存在利与弊两个方面。一方面,广泛的新媒体信息来源为大学生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获取平台,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挖掘想要获得的消息,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完善自我素质。以往大学生多依靠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渠道查找个人想要的信息数据,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可以十分便捷地在网络上查询想要了解的资讯,在信息上占取先机,普遍应用微信、QQ等软件及视频聊天、购物、出行等统统在网上操作,提高了新媒体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数字化的多元性发展,减弱了辅导员教师的权威性,教学环境开放、互动性程度加强,很多教育方面的信息过于透明化,降低了辅导员优先接收上级指令、领导信息、个人经验积累等信息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辅导员的作用。

三、目前高等院校辅导员应遵循的工作原则及其现状1高等院校辅导员应遵循的工作原则

新媒体技术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转化得十分彻底,无论是去中心化、公平参与,还是多元化、透明化,其核心精神依然是服务于“人”,彰显人本性的指导地位,要求輔导员要坚持教育立人、以德服人的教育理念,遵循科学合理的培养学生原则,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能力。遵循实践性原则,新媒体网络最突出的特点即打破时间和地域的束缚,传统形式的物理空间已经不是阻碍沟通交流的因素,虚拟网络世界得以不断地开辟创新,高校辅导员不能只将教育理念停留在口头上,应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真实的实践锻炼中体会到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素质观念给人的感受,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真正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体验成长,学会健康有益地使用网络,通过实践锻炼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的能力。

2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

近几年扩展政策不断推行,大学生数量猛增,大学生也是网络先进科技使用前端的群体,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逐渐改变,并且工作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高校大面积扩招导致学生素质普遍下降,高校课堂环境整体氛围较差,学生懒散、不重视学习的情况比比皆是,经常出现旷课、逃学、迟到、早退、搞副业的不良现象。因此,辅导员开展工作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学生配合程度较低。另一方面,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在网络游戏世界里寻找存在的价值,长此以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不良嗜好会无形中加大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全新的网络环境对辅导员的工作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该校辅导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结合学生发展要求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手段,进一步推进辅导员管理学生工作的个性化与真实化。

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管理优化策略

1发挥新媒体作用,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

辅导员教师应充分利用整合网络教育资源,结合新媒体技术广泛的数据信息、数据存储、数据信息库、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先进之处,将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琐碎、片面的信息碎片和重要事务进行记录总结,找出方便应用的规律和方式,通过网络技术将各层面的数据信息分类统计,建立清晰完整的网络日常管理工作数据库。当大学生有紧急情况需要个人信息时,即可快速查询。辅导员也可在网络信息平台中时时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关注和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如微信、微博、贴吧、空间,主动真诚地与学生敞开心扉沟通交流,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避免出现偏激的思想和行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辅导员教师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添加到网络信息平台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优势,帮助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2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奖惩激励机制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比较特殊的教师人员,在学生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道德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引路人,其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所管辖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而影响高校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也会受到波及。相关调研显示,目前高校辅导员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如存在职位尴尬、事务繁多、遭受歧视、待遇不高、工作认可度不高、队伍稳定性较弱等弊端[3],这些客观因素极大地打消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所以,高校优化辅导员工作奖惩激励机制对于促进辅导员团队建设,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许多高校激励辅导员教师的政策多为物质奖励,不可否定,在某些条件下,物质奖励诚然是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双因素激励”理论表明,物质性的金钱奖励只是保障因素而非长久的激励因素,而真正有利于于个体发展要求、成就感、职责感、志愿抱负与理想才是激励辅导员教师的因素。所以,高校在激励辅导员工作中不能凭借物质财物,要相应地结合不同阶段、不同性格、不同信念的辅导员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奖励方式,着重培养辅导员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义务使命感,不可忽视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高校应意识到单纯的物质激励已经不能满足辅导员的工作心理需求,只有健全工作机制,遵循组织目标和建设目标的制度原则,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双管齐下,正激励与负激励有机结合,奖励与惩罚恩威并施,依照按需适当激励的本质原则,才能有效开发辅导员的潜在能力,使辅导员老师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工作热情,进而将工作效能提升到最大最优。

3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

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是高校辅导员制度管理的两种方式,过程管理强调过程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状况及时反馈和适时处理,注重设计成品的完整性,过程管理不是盲目无目标的单一程序,只是强调信息反馈与处理漏洞的间隔时间,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之处。目标管理是指利用环境氛围刺激工作者努力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最终完成工作目标管理的一种机制,目标管理的核心管理观念即计划目标合理的标准程度,而具体经历过程则无关紧要,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导致工作者出现急功近利、贪得无厌的现象,工作中缺乏对过程规范的积极性以及严格要求。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两者协调发展,相互补充。部分院校的辅导员开展教育工作时只注重目标管理,其工作能力和行为方式界定了辅导员工作管理采用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合理有效。首先,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起居等方方面面,身份与作用直接决定辅导员工作职能,因此必须提出严格的管理要求和明确的工作目标,进行适当的目标管理;其次,辅导员教师的工作量巨大,内容繁杂琐碎,而且经常会遇到不确定的因素和复杂情况,如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复杂多变的社会格局、政治环境因素、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种类型的行为需求、始料不及的校园暴力、紧急突发性的任务等,以上种种要求高校辅导员提高个人素养,寻求方法提高工作水平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促进工作制度落实。因此,高校辅导员老师在推进工作时不能脱离过程管理机制,应制定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工作管理目标,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才能达成激发辅导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辅导员工作效能水平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时代的变迁,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优质辅导员团队,利用网络技术,及时高效地掌握学生思维意识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方面的素质建设,将正确使用网络媒体的思想素质教育内容传播给学生,帮助其树立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被虚拟的网络世界冲昏头脑,培养学生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朱杰.专业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实施的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13—24.

[2]张明.大学生主题班会的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基于对山东省8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3—30.

[3]林嵘.效能建设语境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管理办法优化策略[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