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与关公文化

他,被兵家尊为武圣,

他,被商界奉为财神,

他是护民伏魔的威神,

他也是佛道两教的护法神。

这就是关公,这就是生活在1800多年前的关羽在现今人们心中所拥有的位置。

关公(公元160-219年),名羽,字云长,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常平村人。在其近60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了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而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也被后人推举为集"忠"、"信"、"义"、"勇"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可谓"万古祠堂遍九州"也。清代的赵翼曾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由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人间英雄,变成万民礼拜的神圣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在关公的故乡解州,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关帝庙。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它向后人揭示着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复杂内容,是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圣殿堂。关公作为道德楷模和道德偶像被不断提升,关公崇拜作为一种道德文化现象被广泛普及,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规范与提升,曾经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岁月悠悠。关公当年赤面骑赤马厮杀疆场的雄壮场面,青灯观青史夜读《春秋》的感人情景,忠心守忠义报效蜀汉的浩然气节,都早已化为历史烟尘。但关公自身所具有的和被后世所叠加上的那些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却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份沉甸甸的遗产。当然,其中不可避免也有需要鉴别、清理与剔除的内容。但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洗礼,关公文化已深深植入这块古老而又现代的土地上,并已经演变成凝聚海内外华人的一条重要的精神文化纽带。对关公的敬重乃至崇拜、祭祀,在海内外华人中依然热潮未退,尤其在港、澳、台同胞和侨居东南亚、旅居海外的华人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正可谓:

"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