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当代专业剧团兴衰谈

〔摘 要〕 戏剧分专业和业余两大板块,以专业板块为主体。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湖南专业表演团体发生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有兴有衰,有起有落,一波三折,变化多端。专业剧团的兴衰不仅关系到数以千计的从业人员的生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戏剧艺术的存亡。面对当前的现实情况,专业剧团如何振兴,如何存活下去,是摆在戏剧工作者面前的尖锐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湖南戏剧 专业剧团 发展变化 振兴之道

笔者曾撰写《湖南当代戏剧编撰纵横谈》和《湖南当代戏剧研究纵横谈》二文,先后发表在《艺海》2015年第4期和第10期上。撰写二文,意在为有志、有识之士将来编撰《湖南当代戏剧史》提供一点素材。今后打算再写几篇这样的文章,这是第一篇,作为《湖南当代戏剧史》编撰素材之三。

戏剧分专业和业余两大版块,以专业板块为主体。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湖南专业表演团体(以下简称“专业剧团”)发生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专业剧团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前,湖南的专业剧团基本上是处于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湖南的专业剧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新文艺工作者为主体组成的文工团、队,计有湘江文工团、长沙市工人文工团和建设、资江、岳南、零陵等专区文工团,以及不少县、市文工团、队,全省共有26个。此外还有部队的文工团。二是通过戏曲改革,旧日班主所有制的戏曲班社改成的集体所有制专业剧团。1955年4月,省文化局颁发《湖南省民间职业剧团登记管理条例》,全省有108个民间职业剧团陆续进行了登记。对于上述两类戏剧表演团体的活动情况,笔者将专文阐述。

1954年,省文化局先后批准了10个民营公助剧团,并配备了专职业务干部。这10个民营公助剧团是长沙花鼓戏剧团、衡阳统一湘剧团、衡阳衡剧工作队、邵阳文艺祁剧团、邵阳楚剧实验剧团、零陵开明祁剧团、常德文艺湘剧团、长沙楚南湘剧团、长沙群力湘剧团、邵阳市木偶剧团。是年6月24日至7月1日,召开了第一届全省民营公助剧团工作会议,学习文化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领导和管理的指示》。民营公助剧团都是一些演员阵营较强、演出质量较高、基础较好的民间职业剧团,它们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剧团经营管理等工作上起了先锋作用。

1958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中,湖南不少地方又纷纷建立专业文工团,先后共有39个。这批文工团是在编演现代戏的高潮中建立的,也就以演现代戏为主,兼演戏曲和话剧、歌剧、歌舞剧。它们维持的时间不长,在1961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过程中,以综合性艺术演出团体不利于戏剧艺术的发展等理由,大部分都先后撤销了。

1953年,省文工团分团,分成湖南话剧团、湖南花鼓戏剧团、湖南兄弟民族歌舞队、湖南管弦乐队四个表演团体。此前于1949年9月建成的洞庭湘剧工作团,于1953年1月9日交由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后改省文化局)领导,改名湖南湘剧团。1956年7月,省文化局决定邵阳市木偶剧团与湖南皮影队合并,成立湖南皮影木偶剧团。1958年7月,省文化局又将几个省级戏剧表演团体冠以“省”字,名为“湖南省花鼓戏剧团”、“湖南省湘剧团”、“湖南省话剧团”、“湖南省皮影木偶剧团”、“湖南省民间歌舞团”、“湖南省管弦乐团”。1959年,长沙京剧团改为湖南省京剧团,先后从省内聘来一些演员,充实了剧团力量。1959年12月,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和湖南省湘剧团都改为剧院。1960年3月,省文化局邀集祁剧演员30多人组成祁剧艺术团赴北京汇报演出,效果良好,受到中央领导赞赏,载誉回湘。5月1日,省委批准成立湖南省祁剧院,交由邵阳地委代管;1963年10月经扩建后由邵阳迁长沙。同月,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湖南省青年实验京剧团”。1964年9月2日,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批准,将1960年2月成立的郴州地区湘昆剧团改名为“湖南省湘昆剧团”,1966年3月又改名为“湖南省昆剧团”。至此,省级戏剧表演团体形成了湖南省湘剧院、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湖南省祁剧院、湖南省话剧团、湖南省京剧团、湖南省青年实验京剧团、湖南省皮影木偶剧团、湖南省民间歌舞团、湖南省昆剧团9个院、团的格局。这9个院、团在戏剧编创、戏剧演出、艺术革新、剧团管理、人才培养诸多方面都为全省戏剧表演团体的表率。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成就,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湖南省湘剧院是建立最早的省级院团,是全省戏剧表演团体的龙头,以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中兴湘剧团及其他抗敌宣传队部分成员为骨干组成。其突出特点是传统深厚,阵营强大。“文革”前,整理改编了《琵琶记》、《拜月记》、《金印记》、《百花记》、《五台会兄》、《大破天门阵》、《玉麒麟》、《八义图》、《杨排风》等传统剧目;移植改编了《生死牌》。拥有徐绍清、杨福鹏等老一辈著名演员;彭俐侬、刘春泉、董武炎、廖建华等优秀中年演员和左大玢、陈爱珠、王永光等新秀,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整齐队伍。此外还有编剧周章、谭君实,导演黄其道,音乐工作者李允恭,资深的乐师李元奇等一批艺术骨干,艺术阵营强大。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是省文工团分团时由18人组成的花鼓戏演出团体,时称“十八罗汉”。以新文艺工作者为主体,其特点和成就是在编演现代戏和继承、发展花鼓戏传统艺术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文革”前,从编演《姑嫂忙》开始,先后创编了《祥林嫂》、《我的一家》、《三里湾》、《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牛多喜下轿》(后改《牛多喜坐轿》)等优秀剧目。特别是《三里湾》、《打铜锣》二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舞台艺术、表演形式等方面,在全省起到了表率作用,被文化部嘉许为全国上演现代戏成绩突出的8个剧团之一。在继承、发展花鼓戏传统艺术方面所创造的“省花”路子,在全省亦产生了巨大影响。

湖南省话剧团是以抗敌演剧六队(简称“剧六”)为基本队伍,又培养了一批新秀组成的。其特点和成就是拥有较为娴熟的话剧表演技艺,并对湖南话剧作出了重大发展。其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上海救亡演剧队八队,具有悠久历史,拥有队长刘斐章,著名导演刘高林,著名演员叶向云、朱启穗等一批艺术骨干,建国前即演出了《夜店》、《清宫外史》、《丽人行》、《草莽英雄》、《牛郎织女》等一批优秀剧目,艺术上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建国后,又以《雷雨》参加全国话剧会演获奖,并创作了《地下火焰》、《赤胆红心》、《电闪雷鸣》等影响较大的优秀剧目,在全国话剧界具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