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语境下的网络文艺发展

人类文化史的进程表明,媒介科技创新常会在文化事务中引进“新的尺度”——更新审美元素、激发创作灵感、形塑文艺样态、转换话语思维。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虚拟与现实的深度结合,使文艺从通感表现到创作理念都得到全方位拓展。当下,科技与文艺的融汇显示出一股显要趋势:艺术越来越科技化,科技越来越艺术化,趋势之中,网络文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价值论体系和生长机制。

技术价值取向与网络文艺的生长

成长于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文艺,遵循着科技所崇尚的发展律令:时效、便捷、互动、自由、开放与共享。作为精神创造性活动成果,网络文艺表现出特色化生长的价值取向。

从“文人”讲述到“众人”叙事:多元主体的自由创作。网络文艺更新旧制,在创作主体的身份上破解了传统等级差异。出现在网络文艺视阈中的风流人物,往往并非文艺圈名人翘楚、青年才俊,反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写手,多元化主体释放出自由写意的创作风格。比如《这条街》等音乐作品,流淌出抽刀断水水更流的缠绵情调;《小时代》系列,颓废地抽打着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琅琊榜》穿越古今,展现出百炼无悔的责任情怀。自由叙事传达出大众化、民间化、理想化的主导意向,在网络空间打造出一方蓊郁的文化园地。

从经典文本到“6D空间”:富媒体形态的创新表达。网络文艺中,文字图像、声画动漫栩栩如生,涵盖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甚至第六感的3D到6D,其直观表现令人叹为观止。《鸟巢·吸引》《冰山上的来客》,这些或传统或新编的舞台剧,虚拟与现实交织效果亦幻亦真,带来了新的观感体验和审美愉悦,让人越发真切体会到麦克卢汉预言的深刻内涵:媒介是人的延伸。科技融于艺术,正大跨度地渗入人类的想象和意识领域。

从苦心孤诣到集体“狂欢”:内容创意的互动参与。互动参与是网络文艺的重要特征,一些作品虽少了些苦心孤诣、灯火阑珊后的韵味,却多了集体协作、包罗万象的欢娱。接龙小说、互动剧这类文艺形式的参与特点最为突出。喧闹的自由抒发与对话,或许乌托邦色彩浓郁,或许不符合现实逻辑,却开创出独特的艺术构思,铺开了“众创”的新画卷。文艺理论学者巴赫金说:“接近群众,与之结合,融于其间……去除任何距离、等级和规范。”这是“一切文化人莫不拥有的一种向往”。像《全明星探案》类互动剧,主角由网友投票决定,“角色内容”H5上线随机生成,“假八卦”故事讨喜有趣,辅之以红包奖品,融入和接力这般生动,无怪乎会让参与者活力盎然。

从真实世界到“二次元”领地:平等、包容的思维理念。网络文艺常表现出较强的代际特征,如60后的线性逻辑、70后的理想主义、80后的颠覆解构。在话语的批判力、娱乐性、戏谑化方面,个体自我意识特质也很明显,如用3Q(thank you)符号表达谐音意义,“萌萌哒”“御宅族”指向“二次元”生活方式。如果说传统文学表达多是文绉绉的,网络文学则大大咧咧的,又痛击又噫语,又幽默又腹黑,又充满朝气又自嘲颓废。游戏心理、娱乐欲或者恶作剧,每每激发出“另类”亚文化审美和创作,彰显出网络文艺与众不同的质朴与包容力。

新媒体再现中的网络文艺焦虑

科技创新之下,当代文学戏剧、音乐影视等艺术门类,都在援引新的元素,建构新的体系,形成新的艺术资质。科技已不只代表工具和手段,也标志着新的美学方向和艺术再现能力,这让人为之喜悦,也促生了新的焦虑。新媒体去中心化、赋权等特点,拉大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文化沟壑,精英神话被打破、权威地位被消解,创新蜕变为极端化的反叛性生产,作品内容形式偏离正轨,步入歧途的“文艺乱象”映入眼帘。

一些作品悬浮于“大地”之上,唯利润说话,唯票房是从,商业化气息、消费主义色彩浓重。一些作品渲染“视听快感”“娱乐至死”,甚至冲破道德、文化底线,颠覆历史恶搞英雄、混淆是非荣辱贬损中华文明,严峻挑战社会传统、权威与秩序。一些作品以“粗鄙庸俗”覆盖“清音雅乐”,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色情、迷信、暴力、凶杀渲染。当利润成为生产、分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当点击率成为评价网络文化价值的唯一指标,当俗庸成为满足草根诉求的排他性借口,文艺沦为“市场的奴隶”“恶俗的婢女”,自觉自律都成了问题,更谈何教化培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和审美提升的文化普惠功能。

问题当前,文艺工作者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逃避喧嚣、躲进象牙塔悲天悯人、消极避世;二是鼎固革新、坚守担当,发出主流声音,积极传播正能量。回应时代诉求担当责任,文艺要真诚关注人民的需要,守护民族精神家园,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要成为“灵魂的工程师”。

遵循规律创新发展,奏响文艺最强音

承载着时代和人民期待,网络文艺该怎样介入当下社会,满足需求实现引导?在新媒体环境中,提升创作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在于,遵循科技与文艺发展双重规律,加强内容建设,强化优秀作品的四种特性,推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做精神文明的领航者。

深刻性,呼唤发出思想强音,网络文艺工作者需增加知识学养厚度与广度,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形成社会主义网络文艺的高贵气质和精神品格。文学艺术不应是孤芳自赏的小家碧玉,也不应是风花雪月的心情抒发,更不应以躲避、抱怨代替责任引领。为此,网络文艺界要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艺,深入普罗大众,关注凡人小事抒发家国情怀,辨析真伪揭示百态事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地帮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达出真善美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

创意性,勇立科技潮头,让新媒体语境下的文艺内涵表现生动起来、鲜活起来、灵动起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更具精彩创意。要着力挖掘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深邃内涵,积极跟进网络、动漫、游戏、“三微一端”、H5、VR等技术发展,通过创意呈现,激发情趣、乐趣和审美兴趣,寓教于乐,使思想的培育入口入脑入心。

服务性,关切人民的关切,要结合多元化诉求,创作出有针对性、分众化的网络文艺佳作,满足公众在全媒体移动时代的艺术需要,培育引导文化习惯。既生产有深度有竞争力的佳作精品,又提供适应休闲“浅阅读”的心灵鸡汤;既有江河澎湃,又有春风化雨。长短结合,新老并重,多类型、多角度地传达核心价值观,使之更显温度、力度,更具精气神。

恒久性,探索更新话语体系,学会讲故事、讲道理、说真话,打动人心成风化人,创新文艺工作体制机制,为优秀作品的脱颖而出和成长传播创造条件。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需摆脱居高临下的生硬说教,走出含混话、套话过多、风格缺失的“僵化模式”。同时力避过分标榜西方流派、玩弄术语的流习。

站在网络强国建设的起跑线上,科技勃兴适逢其会,文艺转型正当其时。内容、形态、渠道、平台建设既为充实、亦要提升。要秉持开放的眼光接纳新文艺,要以崇敬之心汲取传统养分,要以谦逊态度汇通古今为我所用,要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铸造文化之魂,观照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让网络与中国文艺,在科技的山麓牵手,在文化的山顶相聚,思想更深邃、话语更生动、表现更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