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

什么是文艺以及文艺的社会功能如何等问题是文艺理论的元问题,是任何文艺研究都无法回避的基础性问题,更是当代中国文艺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文艺发展的现实向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一亟待明确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现实之问。

文艺的本质属性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日趋提升,精神文化的多样性需求使得源于社会生活并以此为反映与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将触角伸向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试图触摸与捕捉每一个激动人心的瞬间,文艺展现出百花争艳、枝繁叶茂的令人振奋的面貌。同时,社会的进步还表现为日趋开放的心态与人文氛围,在这巨大的“社会场”里,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持续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得以确认和广泛传播。古今文化、中西文化在不断渗透、交融、碰撞,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潮、思想观念、理论学说众声喧哗地此起彼伏,奏响出多声部的复调式乐章。

多元化的格局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生活需求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但是,在这种多声部的合奏中也难免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调:有的蔑视理性而宣扬极端的享乐主义,有的挑战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底线;有的解构正确的价值体系,有的颠覆唯物史观而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相对主义等各种唯心史观,有的甚至否定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置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不见而无限美化西方,鼓吹全盘西化论,这些都误导人们的思想观念,污染了社会风气,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有序、健康、正常发展。面对种种严峻挑战,文艺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与方向何在等问题无法回避地摆在我们文艺工作者面前,急切等待我们的应答。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科学地回答上述基本问题,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博采众长、综合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准确而全面地揭示了文艺的本质规定性。不仅探讨了文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审美反映关系,还阐述了文艺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审美建构关系,更为准确的是,科学地阐明了文艺活动中的审美反映与审美建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辨析了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夯实了文艺来源于社会生活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强调了文艺的社会功效,即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特性,其实质强化了文艺与现实社会既依赖又互动的关系。习近平同志的文艺座谈会讲话紧扣文艺本质这一逻辑起点,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应有的社会功能与历史担当。

社会主义文艺的社会功能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这一物质基础的性质,决定了其产生与存在的根基是其所处的特定历史语境。由此,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性质决定了立足于此之上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属性必然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内核,是从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体结构体系框架之内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言以蔽之,今天文艺的导向应该是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具体现实为基础,以文艺所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为灵魂,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学科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典型代表形态。

当然,这里所讲的社会主义文化主导性并非否定其他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形态存在的价值和作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层次格局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茂的百花园。然而,我们所倡导的多元化文艺形态,并不是说所有的文学艺术样式与题材都是并列等同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其实,文艺就如同文化一样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既有高雅层次的文化,也有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还有低俗乃至庸俗的沉渣文化,甚至还有不时涌动的各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文化暗流。文艺也是如此。当我们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的论断时,绝不是指所有的文艺都可以担纲此重任。历史上的文艺经典雄辩地证明:只有那些优秀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驱动力,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所讲的百花齐放并不等于将不同意识形态下众多导向、不同题材、不同创作水平的文艺活动不加区分地简单排列并等同视之,标榜什么文艺无差别论。鉴于此,如何辩证分析、科学对待主流文艺与诸多支流文艺、高雅文艺与通俗文艺等等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坚持文艺的主流话语与多元话语并存等问题,实现主流话语文艺主导下的多元化文艺繁荣的局面就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这其中,如何有效抵制、消除各种以“创新”、“新潮”、“国际化”等伪装面目出现的“非—文化”、“反—文化”等诸多文艺的负面影响,就更为迫切地需要我们澄清认识、辨别是非、扬善惩恶,使文艺走上健康发展的大道。这也正是今天的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所在。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当下我们文艺创作实践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快餐式的文艺大量存在,有的作品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矮化民族英雄、丑化人民群众;有的善恶不分、美丑不辨、是非混淆;有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置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而不见,只关注于对藏污纳垢的污秽角落的自然主义式的复现,过度渲染社会阴暗;有的搜奇猎艳、媚俗追风,充满低级趣味,文艺沦落为追名逐利的“摇钱树”和身体感官的“兴奋剂”;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成为文化垃圾的生产工厂;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过度凸显所谓的文艺审美性;有的高举“为艺术而艺术”大旗而陷入极端的个人书写的“蜗居”,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这些“乱象”动摇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解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极易将文艺引入歧途,还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进程,背离了文艺应有的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

略加梳理我们就会发现,以上这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反思和矫正以往文艺研究中的教条主义弊端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地重蹈新教条主义窠臼——这实质是用一种极端去否定另一种极端、用一种偏颇攻击另一种偏颇,必将严重妨碍与阻滞当前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人们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担当

作为“实践—精神”方式把握世界的文艺,不但是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之一,与物质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具有“实践”的特征,同时,也与人类的认识活动相连,更是从属于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就决定了文艺不仅具有人类社会实践的一般特性,同时也具有了意识形态属性。

从一般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讲,实践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具有功能性特征——即主体借助于物质手段作为媒介将主体意愿施加于客体对象,并按照主体预置设计的“蓝图”改造客体,以期获得主体预期改造后的结果。这种实践活动必然带有主体明显的能动性印记,因此,审美实践活动也必然具有这一主体意图的特征。

另一方面,作为独特精神活动的文艺又是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社会物质实践那样的相对简单的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交换,它所创造的是审美精神产品。审美主客体关系是在一般性物质实践基础上的审美主体对客体对象认识和评价中衍生而来,文艺实践是审美主体对世界的认识与评价相统一的活动,作为审美客体的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与之相对应的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过程就是在科学意识、伦理意识与审美意识相融汇指引下的对客体世界的科学认知、伦理评价与审美把握的统一。因此,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看世界的独特的窗口,通过作品这个“窗口”折射出的是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对世界的评判,而这种隐含于文艺作品之中的评判又会通过受众的接受,以“春雨润无声”的方式渗透于个人思想中并沉淀为社会集体无意识。这些社会集体无意识又以文化的形式蔓延到社会的各个层次,进而或明或暗地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风俗等领域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鉴于此,文艺的社会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下文艺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审视近年文艺领域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错误倾向,透过异彩纷呈的种种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其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正确价值观的迷失与科学方法论的欠缺,因此,若使文艺走出泥沼而驶向正轨,必须解决两个基本性问题。

一是正确价值观的重塑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传统的价值体系,无论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社会交往原则,以及“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个人修养的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传递的个人、家庭、国家、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都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得以代代延续的不竭动力,值得我们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然而,国门的洞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思想传入的同时,西方各种价值观也在与文明古国固有的价值体系发生着激烈的冲撞。正当人们迷茫、彷徨、困惑之时,诸如极端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唯心主义的声音甚嚣尘上,涌入人们头脑,颠覆着人们的价值观,使不少人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

二是科学方法论的欠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即辩证思维的方法,要以运动的眼光、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认识社会和把握历史。然而,近年来文艺活动出现了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或者专注于社会局部的阴暗面而屏蔽了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或者断章取义而无限发挥,曲解乃至歪曲历史史实及其意义,或者感性至上而藐视人之为人的理性制约等等,这些片面现象实质是只分解不综合、只静止不运动的思维模式与方法,它必然使文艺失去应有的批判穿透力与历史厚重感。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地为我国文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是历史赋予我们文艺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是当下文艺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

我们文艺工作者值得,也应该为此而努力。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