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摘 要:网络是当今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给网民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使网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并伴随一系列消极影响,培育和重塑网民价值观尤为迫切。文章详细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以及网络对我国网民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网站要科学“办网”、网民要文明“上网”、文化文艺工作者要精心“织网”、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善于“用网”、网络管理部门要依法“管网”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网络;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走入千家万户,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借助网络影响着我国网民,使网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如何用一种主流价值观培育和重塑网民价值观成为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对此必须加强研究,积极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引领网络健康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一)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的需要

意识形态不仅仅决定一个国家、系统、单位的政治取向、政治生态,也关系每个人的价值取向、舆论氛围。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群众基础性强、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已成为当下中国重要的舆论场。它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同时,也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构成挑战。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在众声喧哗中凸显社会主流价值,在交锋交融中体现中国精神,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重塑广大网民价值取向的需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我国网民数量已居世界第一,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微博和微信用户均超过5亿。这些网民的价值取向对全体国民的价值取向影响巨大。高度重视对这一庞大群体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加强对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其冲破思想迷雾、廓清模糊认识对于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的正确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中10~39岁的青少年网民规模达4.49亿,占网民总数的79.6%。网络虚拟化特征在给青少年的思维、沟通、表达和交往方式带来新变化的同时,也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打上网络的烙印。特别是在网络上一些不文明信息的影响下,有的青少年思想抛锚导致行动失范以至于走上歧途,有的想入非非导致行为失德甚至触碰了法纪。所以,加强网络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四)建立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体系的需要

互联网自由、开放的特征给公众带来极大的表达自由,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及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上有许多积极主流的力量,同时也遍布着许多负面信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体系相结合,进而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价值生态,就显得特别迫切和必要。

(五)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目前,网络已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新空间、信息传播新载体、文化创作新平台。但繁杂的网络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们精神生活产生不少负面影响。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加强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营造一个自由、干净、温馨的“网络虚拟空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二、网络对我国网民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部分网民的价值观被“西化”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都在网络上积极寻找和扩大自己的空间,不同价值观念的较量更加短兵相接。西方政治势力乘机利用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占据网络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他们利用网络一方面不断歪曲丑化中国;另一方面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企图对我国进行“软征服”。由于我国网民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对外来文化价值观形成认同,出现了价值观被“西化”的倾向。

(二)部分网民的传统价值观被“淡化”

一是对真善美的认同弱化。调查发现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越长、网络依赖程度越深的网民,对真善美的价值观认同度越低。这种影响在20~29岁的青年人群中程度最甚。

二是共同理想信念淡化。很多网民长期受网络信息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产生怀疑,认为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说教而消极对待。

三是道德滑坡严重化。网络上的道德约束比现实社会弱得多,很多网民因不能“慎独”,道德“失范”和“滑坡”现象日益突出。

四是信任危机进一步深化。网络上的文化侵略、网络欺诈、网络犯罪、网络谣言现象比现实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加剧了现实社会的诚信缺失。

(三)部分网民的价值追求“世俗化”

互联网经济=“眼球经济”+“回头经济”,其价值在于流量和点击量。为了提高点击率,网站在网络营销活动中不断演绎争夺眼球战,致使网络空间垃圾信息泛滥、“恶搞”之风盛行、“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大行其道。“极少数人有理智,多数人有眼睛”。网络上这些吸引网民“眼球”的“创意”,给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挑战。一些网民将传统的价值观念抛诸脑后,人生观和价值观消极平庸,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价值观日益“俗化”。

(四)部分网民的精神信仰“虚无化”

当下中国在网络社会的影响及物欲主义的冲击下,人们普遍感到焦虑、失望、无奈。有的沉溺于五彩斑斓的物质生活,人生信念由奉献向功利转变;有的精神家园荒芜,陷入无聊、荒诞虚无的精神困境和迷茫、彷徨、无奈的生存境遇;有的迷失了目标,丧失了生活的意义,虚度年华、游戏人生。甚至少数党员干部也存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等问题,加重了国民信仰的缺失、传统价值规范的虚无以及核心价值观的无序。

(五)网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

在互联网上,人们的思想长期浸泡在一些庞杂混乱的信息中,思想活动的自主性、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明显增强,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网民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对媒体的选择和采用的网络工具不同,所处的社会网络和亚文化的环境各异,在不同层面上出现分化现象。伴随着网民群体的分化过程,网民价值观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也进一步加剧,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难度。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一)网站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科学“办网”

网站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要引入社会责任理念,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建设网络先进文化,发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

1.重点新闻网站做大做强

新闻网站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在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必须对自己平台所传播的信息负责,担负起在互联网价值观重塑过程中应有的责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采编全流程,贯穿到每一条信息、每一个网页、每一段视频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壮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

2.红色网络资源建强建优

通过筑牢红色网络平台,歌颂红色经典,号召网民参与撰写红色博文等方式,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和边缘化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中的蔓延,构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网民对主流价值的认同。

3.主要商业网站自严自律

商业网站作为互联网内容和服务提供者,要增强服务社会意识,落实服务社会责任。各商业网站经营商要自觉自律,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决不为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不考虑对网民的负面影响而提供一些不良信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二)网民要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文明“上网”

网络文明涉及的不单单是网站如何“办”,也存在着网民如何“上”的问题。不管是“意见领袖”还是普通网民,在上网工作娱乐的同时,都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明“上网”。

1.要“上文明网”

网民要提高辨别不良信息的判断力,增强抵御不良信息侵蚀的免疫力。在上网前,对网站进行必要的选择,多登陆在全国或本省范围内较有影响的、信誉度比较高、文明健康的大型网站。凡内容不积极、不健康的网站,坚决抵制。

2.要“网上文明”

网民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着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心上网,以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要求底线发帖、留言、游戏、聊天。决不因自己的好恶或者一时冲动,不负责任地发表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要努力弘扬主旋律,发挥好“高地引领”的作用。

(三)学校要发挥好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建网”

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也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特别是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学校特别是高校必须及时把握机遇,积极探索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应对措施,借助网络载体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努力在宣传、融入、贯穿、引领上下功夫,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

(四)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借助网络平台,善于“用网”

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除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能力水平外,要牢固树立网络阵地意识,主动“触网”。

1.加速核心价值观与网络的融合

现在有些网民虽然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具体该怎么做却不了解。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必须把对核心价值观地位作用、科学内涵、发展原则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当作一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来做,并主动加强与网络的“衔接”、“包容”与“融合”研究力度,借助网络通俗化、大众化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好、宣传好,进而规范和影响网络文化的发展。

2.创新核心价值观引领途径与方式

结合网民价值观现状,探索引领途径、创新引领方式,努力将核心价值理念植入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如音乐动漫、时政新闻、影视资讯等,以增强感染力与号召力,将明显的价值观培育化为一种浸透“心灵土壤”的价值观“灌溉”,“润物无声”。

3.文化文艺工作者要明确价值导向,多出精品力作

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积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开发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反映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价值标准的、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格调健康的精品佳作,发挥好以文化人、以文助网民价值观重塑的作用。

(五)网络管理部门要规范互联网秩序,依法“管网”

网络空间不能只有自由没有监管,必须规范治理,不留“网络特区”。

1.推广过滤软件,防范有害信息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网络技术、部署绿色上网过滤软件、构筑信息关卡,有效打击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害群之马”,封堵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源头”。

2.聘请操作高手,监管网络安全

人才是净网的关键。要加大对网络技术人才特别是网络安全高手的聘用力度,时时检测网络安全,实现网络管理由技术管理到人的管理的过渡,赢得净网行动的先机

3.依托专项治理活动,持续“净网”

以中央四部门联合开展的网上“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为契机,全面清查网上冲击法律、违背伦理、祸害群众、淫秽色情等“毒瘤”信息,依法严惩相关企业和人员。还要形成长效机制,把此类专项治理活动抓紧、抓实、常抓,为文明上网设置“安全阀”。

4.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群众监督机制

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监督和举报,搭建起监督的“天眼”、“地网”,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让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1]曾长秋.正视网络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N].人民日报,2010-7-28.

[2]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

[4]张春美.互联网境遇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探索与争鸣,2011,(12).

[5]蒋丽丽.网络时代践行核心价值观要重形式、占“高地”[J].国际在线,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