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犯错惩罚方法 7个“非惩罚”方法,让犯错宝宝“乖乖就范”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正在犯错误,而且还“屡教不改”,究竟要不要惩罚呢?这个问题考验着父母们。有的主张要惩罚,有的主张不能惩罚,有的主张鼓励为主、惩罚为辅……先不要急于讨论,让我们先来看看来自精神健康领域的不同专家对“惩罚”的说法吧。
  
  各路专家说“惩罚”
  
  弗特兹・道森博士:惩罚是一种非常没有效果的管教方式,常常会让孩子的行为朝着与我们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许多父母使用惩罚,是因为没有人教给他们更好的管教方法。
  布莱恩・G.吉尔马丁博士:管教可能会让人感到无奈,但必须强调的是,“管教”的意图是“教育”。它是一整套的指导方针,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内在的自制力、自我激励以及主观能动性。管教必须以相互尊重和信任为前提,才能有效。而惩罚则是用外在力量控制或强制一个人,受罚的人几乎不被尊重。
  塞尔玛H・弗莱伯格:体罚所带给孩子的影响,没有一样是父母所期望的。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会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断用各种行为触发父母体罚的孩子,心里有一个背负罪恶的秘密:他用父母的体罚来洗清自己的罪恶。但是,体罚是孩子最不需要的!
  看来,以上这些专家都不提倡惩罚孩子,因为惩罚会带来“后患”,其带给孩子更多的是挫伤、失败和坏情绪等副作用。那么,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的时候,家长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呢?
  
  让宝宝“乖乖就范”的7个方法
  
  那么,有什么办法,既能让宝宝汲取教训、不再犯错,又不会给宝宝留下“后遗症”呢?
  下面,我们教给家长代替惩罚的7个技巧。
  场景举例:你跟孩子正在超市购物,而孩子在过道上乱跑,并且随便拿货架上的东西,甚至还把一些东西丢到地上……
  
  技巧1:指出错误
  “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子在过道上乱跑会干扰别人买东西的。”
  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不满,指出问题的错误之处,但不要有更多攻击孩子人格的语言,别让孩子“下不来台”。说话时要站定在那里,口气要没有商量余地。
  
  技巧2:转移行动
  “你最好能够过来帮我拿3个苹果,这是你最爱吃的。”
  这是在转移孩子的行动注意力,给孩子任务,让孩子觉得他自己很重要,甚至是负有一定责任的感觉。
  
  技巧3:弥补过失
  “把东西放回货架,我希望它们看上去和原来一样整齐。”
  当我们表达了“不同意”的立场之后,要告诉孩子怎么来弥补自己的错误。如果以上的做法还是不能让宝宝停止捣乱,那么你可以使用如下技巧。
  
  技巧4:有限选择
  “如果你再乱跑,我将给你两个选择:要么好好走,要么只能坐在购物车里。你自己决定。”
  一般的孩子这个时候都会乖乖地脚底“刹车”,起码会有所收敛。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在经历了被制止之后,还有机会找回原来的自信,重新看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负责任的家庭一员。但是,假如您的孩子不是以上“一般的孩子”,那么就要采取更有效率的技巧了。
  
  技巧5:采取行动
  拿走孩子手里乱取的东西,同时把孩子抱上购物车。
  
  技巧6:体验后果
  被采取行动制止的孩子会很不高兴,有可能会反抗。轻微的反抗,家长可以视而不见,总不能你挫伤了他,却还要他一下子心服口服吧,总要让他有一些宣泄。但是。宣泄不能过多,要及时帮助孩子调整情绪,比如邀请孩子帮你选择牙膏的口味等等。尽管如此,也许有的孩子仍然不能转变情绪,一味坚持错误行为,那么。就不得不停止购物,打道回府了,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技巧7:剥夺权利
  虽然我们不主张惩罚,但也并不是说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就束之高阁。其实,只要让孩子体验到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剥夺他的一些有限权利,就能代替惩罚,让孩子从中汲取教训。
  比如:第二天,你正在穿衣服准备出门,孩子跑过来问:“妈妈,你去哪儿?”“买东西去。”
  “我也想去!”
  “不行。因为你昨天在超市里乱跑。”
  “妈妈,今天我不会乱跑了,就让我去吧!”
  “不,今天不行,以后再说吧。”
  当孩子被剥夺了权利,品尝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时,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以平常心看待这一切,而不要给孩子增加过多的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