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仁:从生产队长到探月总设计师

阿晔

令人振奋!153年来,中国人第一次拿到了这个奖!

2019年11月25日,国际上历史最悠久的航空航天专业组织——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在伦敦举行了其设立的年度奖项颁奖典礼。“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获得本年度全球唯一的团队金奖,该奖也是英国皇家航空学会自1866年成立以来首次向中国项目颁发的奖项。

喜提大奖,带领团队代表去领奖的人当然也是大咖。他就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就在此次领奖的一周前,吴伟仁还刚刚获得了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发的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回看吴伟仁的人生经历,从村里的生产队长逆袭成我国探月领头人,这位大科学家从来都不是天生赢家。

有钻劲儿的生产队长

1953年,吴伟仁出生在四川省平昌县一个穷困小山村里。他在家排行老大,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

和同龄的孩子相比,早熟稳重的吴伟仁显得有些“闷”,甚至是“木讷”“迟钝”,但他的学习成绩很不错。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牢牢“占”着学习委员这一职位,成为很多家长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可惜念完高中后,高考尚未恢复,努力的吴伟仁也只能回到自己出生的那个小村庄——得胜镇独柏村。村民们看他读书多,便举荐他担任村里4组的生产队长。

当时,他接手的生产队是出了名的穷生产队。为了带领乡亲们摆脱困境,他使尽了浑身解数:先是实行科学耕种,将土地进行分类:肥沃的土地春种玉米秋种小麦,贫瘠的土地则种洋芋或者黄豆;
肥水田直接插秧种水稻,瘠薄的田则撒上他自制的土肥料后再插上水稻秧苗;
之后为了解决农作物长虫的问题,他又利用所学的知识,发动群众上山采草药制作土农药杀虫。

好不容易解决了乡亲们的口粮问题,吴伟仁又琢磨着要让大家吃上肉,于是带着大家修猪圈养猪。一阵忙活,砖石、木料都准备妥了,独缺钉子。当时钉子属于特供商品,镇上买不到,心急如焚的吴伟仁决定步行到42公里外的县城去试试运气。

那天下着小雨,路很泥泞,吴伟仁穿着一双解放鞋一早就出了门,步行了8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平昌县城,挨家挨户地问,结果還是没买到钉子。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他找到和自己关系不错的一位老师帮忙,老师又找到县里的一位领导,领导考虑到他是为集体修建猪圈的特殊情况,为他特批了十斤钉子。兴奋的吴伟仁抱着钉子,又连夜冒雨走了回去。

直至今天,这段“步行40余公里买钉子”的故事还让当地乡亲交口称赞。

不忘乡亲的“发达”青年

吴伟仁的命运在1975年迎来拐点。踏实肯干的他,被推荐到中国科技大学读书。

这个做梦都喜欢学习的青年,终于在22岁这年放下了锄头,卸下生产队长职务,准备走出大山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当时,听说这个消息的乡亲们都舍不得他走,但又不敢耽误他的前程。于是在依依不舍中,大家便凑钱给他买了一双胶鞋和一身新衣服。还有一位老大哥干脆将自己身上的毛衣脱下来送给了他。要知道,那时候一件毛衣多么珍贵!

吴伟仁也念着乡亲们的情。

上大学后,他吃上了国家供应粮,当时每月定量30斤,其中细粮大约是10斤。按理说,这日子应该好过了,可他却硬生生把自己饿得皮包骨。

因为想让尚在农村的父母弟妹和乡亲们也能“享点福”,他尽可能地节约粮票,一天三顿都吃馒头,甚至有时候能熬就熬,一天只吃两个馒头,省下来的粮票再换成全国通用粮票寄回老家,以解决家人的饥荒,同时也接济生产队里一些贫苦人家。

大学毕业后,吴伟仁被分到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在乡邻的眼里,吴伟仁“发达”了却从不忘本。

他不“飘”,回乡时穿着很简朴,和以前一样没啥变化,喝白开水、吃炒苕叶,蹲在院坝边和大家摆龙门阵,问家乡的情况。他重感情,不论平时的研究工作再忙,一听说家乡有人来了北京,都会尽量抽出时间聚一下。有时候,乡亲们吃住在他家,进门不换鞋,上厕所忘了冲水,但他从不嫌弃。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离开家乡求学时,那一件还带着温度的毛衣……

探月逐星的总设计师

淳朴的乡亲们可能只知道吴伟仁“发达”了,却并不清楚他究竟是干啥的。直到2010年,孙家栋因年事已高退居二线,吴伟仁接替他当上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大家沸腾了!

不过对了解探月工程的人来说,吴伟仁的上任并没有那么让人意外,毕竟他是绝对实至名归的业界大拿。

他负责研制了我国首套S频段计算机遥测遥控系统,使我国航天测控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他还率先开展深空测控通信研究,推动研制建设了与美、欧并列的中国深空测控网,为深远空间探测奠定了重要基础;
截至2007年,他先后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有意思的是,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他还心有余力地研究了一下导弹武器系统,2004年因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当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之后,吴伟仁一路猛开挂。他提出并实施了“嫦娥二号”“一探三”技术方案,使我国首次实现了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深空探测新领域。

其间,他遭遇了不少美国“下的绊子”:世界上很多小天体的轨道数据只有美国有,本来是向全球公开的,美国一听中国要用,马上把相关的轨道数据都关闭了。幸亏后来集合了全中国天文台的力量,最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轨道数据。

“嫦娥三号”发射前,美国又来“搞事”,多次致电中国科学院,以影响美国的月尘检测卫星为由,要求中方提供“嫦娥三号”的飞行轨道和落月时间等多种数据。中方怎么可能同意?果断拒了。最后,在吴伟仁的主持下,“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让中国成为首个一次登月就成功的国家。

除了要排除外围干扰,他还要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在实施“嫦娥四号”任务时,一个难题摆在大家面前: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永远是月球的正面,飞临月球背面的人类探测器将如何与地球保持通信?

吴伟仁带着团队用了近两年时间,解决了中继星通信的最佳空间点问题,这才有了我们所见的辉煌: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发射升空,终结了月背通信“不在服务区”的历史;

2019年1月3日,中国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嫦娥四号”上的五星红旗成为人类探月历史上迄今唯一在月球背面闪耀的国旗!

即便取得如此成就,吴伟仁依旧谦虚:“我是一个很平淡的人,但是我从事了一份不平淡的事业。”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