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与古城复兴的耦合

罗范颖 刘翘楚

摘要: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城市地域特色。泉州的工业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为数不多,又因抗日战争造成的损坏和50年代以来城市更新运动的发展,保存下来的工业遗产更是为数寥寥。本文以泉州市旧面粉厂的建筑环境为调研对象,结合先期的资料搜集进行现状调研,对其将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设想。

1 研究对象

泉州旧面粉厂厂区位于泉州市区西南角的龙头山片区,针对面粉厂的建筑环境进行的调研,发现泉州晚近工业遗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 研究背景

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发祥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泉州独特的城市地域风格,特殊的古城风貌也影响着这里的工业遗产建筑环境。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泉州近代工业发展几乎一片空白。建国后,在海防前线的政治因素影响下不适宜大量发展工业。直至50年代,泉州形成以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围绕市区小范围泉州市古迹与工业分布

发展的工业现状,从而造就了泉州独特的经济发展史。泉州的工业建设起步较晚,规模不大,还保留着许多工业遗产建筑。泉州面粉厂是其中典型的工业企业,其建筑群具有典型的工业风貌。

3 概念释义

3.1 工业遗产释义

根据2003年国际产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通过的《莫斯科宪章》中的定义,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留物包括建筑物,机械设备,车间,制造厂和工厂,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运输以及所有的地下构造所在的场所,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3.2 晚近工业遗产释义

国际上19世纪80年代后提出的“晚近遗产”(Recent Heritage)的保护概念,把不足50年的历史资源和建筑资源作为保护对象,与经典现代风格有关,直观地反映了建筑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过程,是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工业遗产的大发展集中在建国以后,多属于近现代建筑。从时间上看更接近晚近工业遗产(Recent Industrial Heritage)的界定范围。

4 遗产现状

泉州市旧面粉厂位于泉州市区西南角鲤城区龙头山片区,兴建于1957年,第二年投产,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直到2010年3月才全面停产。

旧面粉厂厂区范围

龙头山面粉厂位于城西路与新门街的交汇处,紧邻临漳门(泉州古城门)。建筑环境遗存完整度高,厂区面积4.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主体厂房同大多数五十年代工业建筑厂房相同,采用混合结构。厂区内建筑保留完好,圆筒麦仓、空中输送廊道等等都具有典型的工业特色。制粉车间是厂区内最主要的建筑,红砖外墙,立面造型层次丰富,精致而典雅。园区内建筑红白相间的建筑用色,呈现出鲜明的建筑美学特征,富有强烈的闽南传统建筑之美。

5 相关手段

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改造方式,让那些废弃的工业遗产继续发挥其文化功能,是善待历史和尊重文化的有效途径。其中,空间的功能替换是改造更新设计中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手段。

5.1 博物馆

被评为工业遗产最高级别的建筑或园区基本都采取博物馆式保护,以展示其突出的内涵价值。如首钢早期建筑外国专家宿舍已改为首钢厂史馆,福州马尾船厂内有厂史陈列馆、马江海战纪念馆等,作为工业遗产旅游和展示基地。

5.2 创意产业聚集区

工业遗产的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一定的空间规模,符合工业资源再利用条件。对这些旧厂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改造,实现最大化的再利用,是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保留下来的工业文明和历史记忆,高大开敞的厂房空间和个性建筑造型受到可改造成设计、展示、办公等文化性机构,也成为餐饮、时装、酒吧等时尚聚集场所。

5.3 后工业景观

用景观设计的手法将工业遗产转化为城市公共空间,狭义上包括后工业公园,城市后工业广场、郊野废弃地公园等,通过对工业元素的改造、重组与再生,保留和延续场地的工业文化特征。由于泉州工业厂区规模都较小,因此适合结合城市设计和空间再生要求,植入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既使得工业遗产得到有效的再利用,又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5.4 城市公共配套场地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并不是要全盘地保留和保护,经过对工业遗产经过各方面的价值评估,进行选择性的保护或改造,保证城市更新的发展需要。

6 改造有关设想

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是一个建筑及其环境再生的过程,把旧建筑和新功能进行匹配和调整,使其实现合理的结合。笔者认为面粉厂的改造和再利用可以从厂区建筑空间环境和典型建筑要素两方面入手。

6.1 厂区建筑空间的修复与还原

工业遗产之所以成为遗产,建筑功能的退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其功能的衰竭是由于产业的凋零引起的,然而这并不是工业遗产建筑使用寿命的终结。工业建筑内依然存在着再利用的功能空间。

泉州面粉厂停产后,其圆筒麦仓和粉制车间内的电梯井被废弃,再利用时可考虑作为垂直交通空间使用。而连接车间的空中连廊,可修复成空中步道,还原其功能的同时强化面粉厂的工业记忆,再现其场地精神。再如老化的面粉厂2号仓库建筑,可以考虑移除原有建筑屋盖,用现代建筑语汇的玻璃材质作为新增空间的围合材料。当然这些改造与再利用,都应以尊重旧建筑的真实性和历史性为前提。

6.2 工业建筑要素的维护和再利用

泉州旧面粉厂中独特的圆筒型麦仓,因其建筑形态特征明显,在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成为工业记忆的代名词,甚至成为瞩目的地标性建筑。面粉厂两座圆筒麦仓分别建于50年代和80年,每个直径6.7米,高二十米左右。简洁有序的空间造型,白色条石基座,厚重的混凝土结构加上灰白的饰面,使整座麦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效果。这些建筑己完全失去最初的功能,却最大程度地保留着人们对工业时代的记忆。对于这种工业遗产建筑要素,应当采取适当的保留或维护,从而进一步进行合理的功能置换。

如果圆筒麦仓成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使见证其面粉厂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和艺术审美等等各方面价值,对于面粉厂的整体改造和再利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的改造设计应该以适应性新的功能性为主,对麦仓的外部造型最好采用保守的方法,只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缮。由于原始功能的限定,使得新功能的植入难度提高。可以考虑还原面粉生产的工艺流线,在圆筒内设置休闲场所并作为展览的主要交通枢纽,结合建筑原有的连廊(或适当增加)连接各个展览区域。人们到达这一特殊的空间,可以感受到这一历史空间所带来的全新体验。

小结:

泉州作为一座颇具历史的古城,开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唐宋以来迅速地发展为一个海外贸易经济的重要门户。在多元文化的渗透下,泉州现存的古迹与其建国以后发展的轻工业一起,构成了现代多元文化支撑的泉州城市图景。在泉州提出的“古城复兴计划”中,这些旧工业遗迹能否取代过去辉煌的职能,与众多古迹一起,成为点亮泉州的一抹璀璨星光,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见证古老东方海港的迷人韵致?我在心里依然保留着这样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靳志强、刘博. 城市工业遗产的社区化改造[J]中外建筑,2008.01

[2] 楼瑛浩、朱晓青、王竹. 基于“线索重构”的工业遗产改造模式探索[J]工业建筑,2012.10

[3] 丁华. 浅析工业遗产改造的功能置换与定位[J]中外建筑,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