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融合闽南文化

杨双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闽南地区的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闽南地区的特有资源,并将它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传承闽南文化,感受闽南文化之美。那么,如何挖掘、利用闽南文化,并把它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融合闽南建筑文化

如果仔细观察闽南地区的红砖建筑,会发现有许多数学元素蕴含在里面:木雕、彩绘、石刻、透雕、泥塑、剪瓷雕等民间手工艺精品经常会用到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外圆内方,内圆外方的窗格中就涉及怎样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的知识;红色六边形地砖的铺设则涉及密铺的知识,等等。

在教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时,笔者结合闽南古厝建筑的这些特点,事先布置学生实地参观他们身边的闽南古厝建筑,看看这些古厝建筑中具体用到了哪些他们所熟知的数学知识,并且让他们用拍照、绘画、文字描述等方式进行记录。在课堂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现在所要学习的有关平移、旋转、轴对称、密铺等数学知识,很早以前先人们就用它们来设计和建造房屋了。

在初步了解数学知识在闽南古厝建筑中的应用之后,笔者再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在综合与实践课上分年级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设计、制作主题为闽南古厝建筑的作品,如绘画、剪纸模型等。在设计与制作中,学生不但能进一步感受闽南古厝建筑之美,还能使所学的相关数学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合闽南传统美食文化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闽南美食文化,同时也为了让数学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闽南地区的特色美食编入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各种闽南特色美食的认识。

如在教学数学活动课“搭配的学问”的内容,教材出示的题目是不同颜色小丑帽子与衣服的搭配。其实,小丑的形象离闽南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便学生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因地制宜,把小丑帽子与衣服的搭配换成闽南地区特色美食的搭配。如题目可以这样改:小明去泉州美食街购买闽南美食,一个摊位上有海蛎煎、润饼菜、土笋冻、沙茶面、麻糍等美食。如果只能选两样,他最多有几种搭配方法。

题目这样一改动,数学活动课就融合了闽南地区的生活元素,贴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可是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搭配显得有点凌乱。于是,笔者就利用相应的美食图片引导他们进行有序思考,使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应用于生活。由于闽南美食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它融入数学课堂,也更易于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所以,作为一个闽南地区的数学教师,不应被固有的教材内容束缚住手脚,而应积极主动地把闽南地区特有的美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做到灵活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传承闽南地区特有的美食文化。

三、把闽南地区传统活动中的数学元素融入教学

闽南地区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活动,比如“拔拔灯”“攻炮城”等,这些传统活动是闽南文化的瑰宝。而对于闽南地区传统活动的传承是弘扬闽南文化相当重要的一环。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融合闽南地区的传统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活动,在传承闽南文化的同时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呢?在笔者看来,教師不妨将一些闽南地区的传统活动稍加改动,使它适合进入数学课堂。

如“攻炮城”是流传于闽南及台湾地区的传统民间游戏。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闽南地区的各个乡村就会用竹子扎成约两层楼高的圆形骨架“炮城”(比脸盆稍大),周围环绕一串长长鞭炮,充当城垣。游戏开始时,设守城卫士1人或2人,攻城炮手人数不限,攻城开始时,炮手们将各自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点燃扔向炮城,谁幸运地将自己抛掷的鞭炮触发了城垣上的炮蕊,就为胜者。

在教学“小数的竖式乘法”内容时,笔者将一个“炮城”模样的纸箱(纸箱四面各挖一个小洞)摆在讲台。让各小组学生命制一些有关小数乘法的题目,接着小组之间互相做对方出的题,然后把答案与姓名写在纸上,想办法把纸条丢进“炮城”里。下课时,笔者统计纸条,分出胜负进行奖励。那一节原本枯燥的计算课因为融入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活动而变得有趣,学生学习的效率也高。其实,只要教师肯动点小心思,就能把一些闽南地区的传统活动恰如其分地融入数学课堂中。这样,不但让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高。

四、把闽南童谣融入数学课堂

闽南童谣思想健康,内容丰富,而且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和数学有关的闽南童谣让学生进行传唱。学生在传唱的时候,不但能感受到闽南童谣的韵律美,还能借此熟练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下面这两首脍炙人口的闽南童谣。

(1)初一场,初二场,初三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壅肥,初六隔闺,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囝婿,十二返来拜,十三食饮糜配芥菜,十四搭灯棚,十五上元。

(2)一鼠贼仔名,二牛犁田兄,三虎爬山崎,四兔游东京,五龙皇帝命,六蛇互人惊,七马跑兵营,八羊食草岭,九猴爬树头,十鸡啼三声,十一狗顾门兄,十二猪是肥年命。

学生对于数的学习,首先从数数开始。上面这两首儿歌把数数用闽南语编成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把它们融合进拍手歌里。学生可边拍手边有节奏地念着童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这些数的数法。同时,教师借助这些闽南童谣的传唱,使闽南文化得到传承。

总之,作为闽南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闽南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而作为数学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融合进闽南文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闽南文化之美,在传承闽南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