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汇总反映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汇总反映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全员参与流于形式

  一是单位对于内部控制的宣传培训工作组织不到位。很多单位没有组织过任何形式的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宣传、培训工作。

  二是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编报工作重视不够,关注度低。领导人员对于内控报告工作的不重视甚至是不在位,将严重影响财务工作者对于内控工作执行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内控报告的编报质量无法保证。

  三是其他部门对内部控制报告的了解流于形式。其他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对于内控报告的不关注,从侧面反映出内部控制程序在单位的执行状况,失去了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像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疏于执行。

  (二)主管、监督界限不清,权责落实尚需完善

  目前,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牵头部门、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牵头部门以及内部控制报告的填写报送部门呈现五花八门、责任归属不清的情况。

  一是不少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监督以及最终报告报送的牵头部门均为财务部门,权责划分不清晰、执行监督不分开,内控工作开展形式大于实质,没有真正起到对受托责任履行以及国有资金的自查、监管作用;

  二是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除了财务、纪检、审计等常规部门外,有的单位由行政管理等其他部门负责,整体的工作机制、主体责任不够明晰。

  (三)内控手段形式单一,量化考核急需落实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现阶段处于起步阶段,从财政部会计司披露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来看,全国各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多集中在制度建立和流程梳理阶段,六大业务活动风险防范能力虽明显增强,但管控率大部分不足半数。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报告均为事实陈述和主观评价,停留在定性层面的报告,缺少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率和效果定量打分评价。目前财政部门已经进行的基础性评价工作仅仅是一次摸底评价,没有量化指标,这将导致在开展内部控制报告工作中,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较大程度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和认识程度,没有通过定量的方式进行精准分析,使得不同单位及部门很难进行横向对比,报告的使用效果及程度也大打折扣。

  (四)内控报告使用低效,公开程度有待提高

  内控报告的使用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改进问题、提高效率的目的,因此报告的信息公开至关重要。

  内部控制报告的结果与绩效考评和年度奖惩脱钩,将严重影响内控建设的持续性、有效性和长效性。

  (五)外部审计暂无规范,监管路径亟待落地

  没有对外部审计进行相应的规定,各单位的内部控制报告均以自评形式为主,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后即可对外报送。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单位以自评为主,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程度以及全员评价与改善的实际效果缺乏独立的审计部门来发挥促进、协同作用,内部控制报告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均有待政策出台来规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