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马菁菁

中国史书上记录了很多“昏君”,亡国的原因大多因为玩物丧志或残暴凶狠,作为反面教材被记录下来教育后世君主。

古代君王当然不是一票一票投出来的,宝座是遗产继承,皇帝也不是天生的政治家,做不做得好全看国运和个人命数,毕竟没有永远不会消亡的事物。至于到底是不是玩物丧志,也是仁者见仁。近代有一位大玩家王世襄老先生,书画、家具、青铜、金石玉器,没有他不玩的,志在玩,玩得精,也能玩成大家。

宋徽宗赵佶可能是被后世诟病最多的皇帝了吧,也许是因为大家偏爱北宋,中国艺术的文艺复兴、鼎盛时代,看不完的《清明上河图》、无法被超越的《千里江山图》、再也不能复制的天青色汝窑。

若说做皇帝有什么好处,就是只要是不妨害国之根本的,想做什么都能以“举国之力”完成。赵佶登基后,立刻将画学纳入了科举考试系统之中, 并亲自教授,称“绘画试”。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一看就是专业人士做派,种类齐全并且分类清晰,特别是“摘古人诗句”为考题部分,显示了一位真正画画之人的良苦用心。

苏东坡一直嚷嚷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却无法大面积推广出去,当然他也无心教化世人,只在北宋士大夫文人圈中流行,高级知识分子才能具备的素养,也是一种娱乐,并不能用来升官发财。到了宋徽宗这里就严肃了起来,高考题里加了艺术素质教育,并且还能凭此平步青云,这是宋徽宗做的头等大好事,就像皇帝不止要关心庙堂之上的臣子能不能吃饱,更要关心他的每一位臣民能不能吃饱一样,宋徽宗希望民间出生的画家不要再像只知完成任务的画匠,更要像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听过“深山藏古刹”的故事吧?凡是画了与古寺有关的景致,意境都差了许多。比如画了丛山中露出一个寺庙的旗杆,就没有“藏”字的意境了,成功的是画上崇山峻岭,有个小和尚来打水,有和尚就有寺,但藏在深山中。绘画不是临摹更不是情景再现,不是技术工种,要有哲学思想,要有自我意识的表达,画家不能只会画画,还得是文化人儿。

若说书画院中的头牌,非宋徽宗本人莫属,本来是轮不到他来做皇帝的,他一直是皇家典礼上哥哥宋哲宗身边的重要摆设,成年后便搬出皇宫,本就喜好书画,与之常常往来的也是族中的富贵闲人,驸马王诜啊、大画家赵令穰之流。谁知哲宗二十五岁突然驾崩,膝下无子,第一继位人长弟赵佖患有严重的眼疾,一夜之间,嫂子向太后提议将毫无准备的赵佶变成了宋徽宗。

如果不能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当皇帝又有什么乐趣呢?

宋徽宗真心喜欢诗画,他提拔有诗歌天赋的官员,也常常鼓励大臣在大殿上作诗。在宴会的游戏上,他提个韵脚,其他大臣和韵而诗,然后将诗歌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对于那些富裕的王公大臣,皇帝亲写的诗歌是一份比金钱要贵重得多的礼物。而宋徽宗,想通过自己对诗画方面的才华,在臣民心目中塑造一个亲民又有创造力的、完美的领导者形象。宋徽宗一生中作了大量的诗,大部分都与画联系在一起,比如这幅《腊梅山禽图》。

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轴52.8-81.5 波士顿

一丛腊梅从画面右下方斜插至对角,枝头两只山雀互相依偎,眼睛望着画外,画面底部生长出几丛兰花,摇曳出粉白色的花朵,兰花左侧是显眼的瘦金体: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

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一开始便点题,这两只可爱的白头翁是画的绝对主角,“矜逸态”把画面无法传达出来的小鸟闲情逸致的动态写了出来,两只鸟约会环境非常好,腊梅兰花之间,仿佛有淡淡花香飘出画面,所以“梅粉弄轻柔”,轻柔二字既写出了花朵的情态,又写出了鸟儿之间温柔的依偎之态,像情人见面总是会出现一捧鲜花,顷刻间胜过千言万语。

“丹青”就是中国绘画,就像这幅《腊梅山禽图》使用了多种矿物质颜色,“丹”是朱砂色,“青”是石青。其实中国绘画直到元以后才以黑白水墨为主,在宋及宋以前还是以朱砂、石青、石绿为主色的,所以称之为“丹青”。因为是矿物质颜料,丹青千年不变色,阮籍的《吟怀》詩:“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宋徽宗这里用了阮籍的典故,看似是在说自己对绘画千年不变的心意,白头二字又点了“白头翁”名字双关之意,实际上在说两只鸟儿忠贞不渝的感情。

整幅画构图简练,工笔细致,又有小写意的生动,特别注意鸟的眼睛,不用墨,用生漆来点睛。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一旦接触空气后转为褐色,富有光泽。眼睛的部分等生漆干了之后,像小豆子一样凸起来,鸟儿像立刻有了生命。

“瘦金体”是宋徽宗的独创和标签,比他的画有名得多。“瘦金体”的金字其实是筋骨的筋字,为了表示皇帝的高贵才用了谐音“金”,你看宋朝人多讲究。赵佶行笔快又狠,下笔细而重,笔画间比如撇啊捺啊又钝又锋利,尽量去掉字体的骨肉,只剩筋骨,所以叫“瘦金”。说得通俗一点,这就是楷书的美术字变形,北宋年间,楷书发展到了一个瓶颈,千篇一律定型了,赵佶的“瘦金体”突然就有了一个大突破,贵气十足风姿绰约。

后世评说,如果他不是皇帝,书法应该能入宋四家之列。我倒是觉得不进也好,毕竟宋四家都是靠赵家人养活的,比起苏东坡体、黄庭坚体,我更喜欢瘦金体。

关于这幅画,宋徽宗还隐藏了一个深层的含义,如果只是赞美自然与臆想出来鸟儿美好的爱情,可能是把这位多才多艺又多情的皇帝看低了。

李师师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她是汴京永庆坊染技工匠王寅的女儿,自幼丧母,靠父亲用豆浆代替奶水养大。她从生下来就没有哭过。汴京有个习俗,生下来儿女一定要他们在名义上出家,在佛寺度过一段时间。王寅把三岁女儿送进宝光寺,老和尚摸着她的头问她:“这是什么地方?你为什么来呀?”她才放声大哭。老和尚觉得这个小姑娘颇有佛缘,当时的佛门弟子为“师”,“师师”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一年后,王寅入狱病死狱中,四岁的师师无依无靠,被一个年老的妓女李媪收养,十三岁在镇安坊挂牌接客,不久便名满汴京城。古代做名妓也要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李师师生得美这是天分,琴棋书画更是要自小培养,养成的是一种气质。美貌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带来的脱俗的气质,那是现代所谓很多“名媛”都无法比拟的。

历史上的名妓多是这样的身世,无依无靠被逼无奈沦落红尘,美貌和才华都抵不过悲惨的身世,灯红酒绿里,各色人等来来往往,连绵不绝的露水情缘,逢场作戏堪比一个江湖。也许是如此的经历才能造就有情有义的侠义心肠,她们比平常人更能看透人心。形容名妓的节操有一句话:只卖艺不卖身。现在大多数是:只卖身不卖艺,省事儿。

据说,徽宗第一次慕名而来的时候,师师并不看重他,让他等了许久,还逼他去洗了个澡这才相见,身着绢衣,化著淡妆,见了面也不说话,只是弹了一晚上的《平沙落雁》。她恼怒地说:“他只是一个做生意的财奴罢了,我干吗巴结他?”李媪笑着说:“你这么倔强,倒可以当见习的御史了。”

宋徽宗被迷住了,经常带着丰厚的赏赐和师师私会,大多数是稀奇好玩的东西和他喜欢的书画。师师知道他是皇帝之后,也并不殷勤地巴结,只是跪在地上,求皇帝为她写一副匾额。当时楼前有杏花盛开,徽宗大笔一挥,写了“醉杏楼”赠与她。然后拿出带给师师的蛇跗琴,请她弹奏了一曲《梅花三叠》。

知己相悦,不过如此。

有个妃子曾经问徽宗,后宫美女如云,为什么独爱李师师?皇帝说:“没有别的,只是让像你们这样的一百个人,去掉艳丽的装扮,穿上素色的衣服,叫这姑娘站在里面,自然会显示出不同。她那一种优雅的姿态和潇洒的气度,不是有了美貌就能具备的。”

金人破宋前夕,师师把皇帝赏赐的金银珠宝全部上缴给开封府尹,帮助官兵购装备饷。不久金人攻入汴京城,有人把她抓住献给金兵,李师师痛骂他:“我虽是风尘女子,却承蒙皇帝垂顾,宁愿一死,也不屈服。”说完拔下头上的金簪猛刺自己的咽喉,但没有死,就把金簪折断吞了下去才死。

金兵攻陷都城汴梁。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皇帝被金兵掳走,宋徽宗听说宫中金银财宝被金人霸占不为所动,听说他辛苦收藏的古玩字画被抢去时却瘫倒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痛哭不已。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受尽屈辱,他说:“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一代书画宗师”“天下第一人”,就这样在屈辱中客死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