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演讲稿_演讲稿——教师应是“自来水”



关于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有个流传多年的形象说法是:一桶水和一瓢水,即要想给学生“一瓢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从知识的多与少上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必须要比门下的学子多掌握一些专门知识,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教师自身“见少”与“识窄”,乃至只有“半瓢水”,要想“使人昭昭”,无疑是“天方夜谭”。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一桶水”和“一瓢水”的比喻显得有些“过时”,因为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新科技、新知识、新成果、新观念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气象。海量的新信息借助高科技传播手段金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老是过去打来的那桶水,对于当今学子来说,许多而今已觉不新鲜;
有的因打来的那桶水时间过长,乃至变了味,结果要么“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要么“以其昏昏”,使人“昏昏”。眼下,有不少老师讲课不受欢迎,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方法不对头,年年老一套,抓不住“重点”,讲不清“难点”,不了解学生的“兴奋点”,找不准知识的“切入点”。最为主要的是,年年倒的还是那桶水。的确,我就见过这样一位老师,走上讲台,端坐正中,翻开“黄色讲义”,埋头照本宣科。课间休息时一瞄,他的这本讲义写于20年前。这样的“水”倒给学生喝,怎么会“味道好极了”!显然,这种“一本讲义念终身”是极端的例子,但一本讲义念数年,并非凤毛麟角。
  由此看来,对于21世纪的教师来说,仅仅是过去所打来的那“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自来水”。即不断地吸收鲜活的水源,并不断地“过滤”和“加压”,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新鲜的饮用水。正所谓:“时过然后学”(《札记·学记》“学广而闻多”(唐·韩愈《争臣论》),不断地“濯除旧见”(宋·朱熹《学规类编》)、“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唐·韩愈《符读书城南》),就像自来水那样。
   笔者对别的专业“隔行如隔山”,不敢妄加评论,但对新闻专业来说尚有点发言权。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闻实践远远快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两年前新闻理论界为新闻的商品属性问题争得唾沫横飞,莫衷一是,而新闻实践特别是新闻体制改革的结果,媒体早就在实行“两次买卖”;
1995年以《华西都市报》为开端的大众化报纸至今爆了近10年,而新闻教科书还是停留在党委机关报阶段;
以手机短讯为标志的“第五代媒体”正快速地争夺受众的眼球,而在许多新闻理论教科书里仍是总结传统的三大媒体的特点和规律;
新闻实务中的采写编评摄,而今不论是传播技术和手段还是表现方法上已与时俱进,而不少老师仍只会写“倒金字塔”,有的甚至连“倒金字塔”都写不像。更有甚者,1997年国务院学部委员会已将新闻学从三级学科跃升为一级学科,而今包括武大在内的多所高校设立了新闻学博士点,而在新闻教学实践中仍有人认为“新闻无学”,似乎谁都可以教新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专业细分的结果越来越要求教师必须向高、精、尖、新发展。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站稳讲台,必须要有强烈的“自来水”意识。须知,现在的学子见多识广,依靠那桶早已发臭的水倒来倒去,当心会被学子们连你的饭碗也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