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有企业40年发展得失评析

张思平

深圳经济特区的国有企业自诞生以来走过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国有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一方面,国有资产的数量、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在深圳经济结构中的比例逐步下降;从国有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一方面,深圳哺育和发展了目前在全国同行业领先的实力较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则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深圳改革开放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国有企业发展得失来看,一方面,国有企业在不同时期为深圳的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占用、甚至浪费损失大量的政府和社会资源;从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来看,既有快速增长、跨越式发展的辉煌时期,又有经历过困难重重、难以生存的阶段,等等。因此,研究深圳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客观评价深圳国有企业对深圳经济发展的得失,对如何更好地促进国企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圳国有企业的诞生和发展,适应了特区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深圳在中国的崛起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深圳国有企业的发展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伴随着深圳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变化的,呈现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在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深圳从三万人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進程中,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是深圳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同时又是特区建设最艰难的时期。“深圳速度”和敢闯敢试的精神,奠定了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先锋城市的历史地位。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处于奠基时期,市场经济的要素刚刚引入,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开启,民营企业在80年代处于萌芽之中,外资企业主要是启动并逐步来深圳举办“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从所有制结构和市场主体来讲,深圳国有企业伴随着特区的成立而诞生和发展,并成为80年代深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体。无论是工业、商贸还是城市建设,基本上都是由国有企业起着支撑作用,并为外资企业在深圳的发展、为民营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了环境。比如80年代深圳外资企业主要是通过与国有企业合资才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深圳相当一批著名的民营企业家都是80年代从国有企业中走出来成功创业的。80年代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和员工应说是深圳特区的拓荒者、开荒牛。尽管从现在的眼光来看,80年代深圳国有企业在规模、管理、机制等方面与今天深圳知名大企业无法比拟,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已是实属不易和了不起的重要功绩。虽然绝大多数80年代诞生的国有企业逐渐在几十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退出历史舞台,民营经济成为当今深圳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主体,但我们不能忘记和否定深圳国有企业对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崛起作出的历史贡献。

其次,国有企业对深圳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始终发挥着主要保障功能。

现代经济体系的正常发展和现代化大城市正常运行,必须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作支撑和保障,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从中国改革的长远方向来看,保障经济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可以由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政府的监管下来承担,但深圳经济特区选择了国有企业承担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深圳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鉴于当时的国家政策,以及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不可能担负起建设和运营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保障作用。从国有企业的比较优势来看,经过几十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在付出极为沉重代价的基础上,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逐渐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位置。深圳几十年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实践证明,选择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中作支撑和保障是正确的。当前,深圳已经成为全世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最完善和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一,拥有包括现代化的地铁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在内的服务优质的公共交通系统,全国第四大现代化枢纽机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燃气、供水等系统,以及充足的粮食储备,丰富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等,不仅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也使深圳市民享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

再次,国有企业是深圳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主线,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的不断成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并逐步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虽逐步缩小,但在深圳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也会长时期存在。在政府发挥对经济发展重要推动作用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要平台,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政府促进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中,国有企业通常充当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等方式成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深圳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或者通过成立各种风险投资、产业投资、担保机构为高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或者通过国有企业开发产业园区,为园区内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助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和深圳高科技发展;在政府对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要行业领域特许经营、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都通常通过国有企业的平台来实现。

国有企业作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平台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来看,国有企业的平台作用应该逐步缩小,直至最终取消;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体制的完善有一个过程,国有企业平台作用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有其他所有制经济的不可替代性。另外,发挥国有企业的平台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政府自身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在深圳的政府改革过程中,曾经把大量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机构承担的职能转由国有企业来承担,无论从政府改革还是从资源配置的效率来看,都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二、国有企业功能地位的变化,是深圳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结果,也是深圳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国有企业在总量上虽然不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在不断调整和收缩,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不断缩减。从功能上看,国有企业从80年代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调整到90年代的主导作用,再到21世纪以来退缩到保障作用,以及近些年来突出的引导服务作用等,功能作用不断调整和退缩。可以看到,国有经济这种功能的调整和比例的变化是与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相适应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深圳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市场化改革取向所取得的结果,是深圳改革开放历程中重要的制度创新。

处理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发展的关系,是深圳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最重要的问题。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国有企业不断改革调整、民营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天然要素,而国有企业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痕迹,对市场经济体制有一个改革调整适应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能否最终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检验。从实践来看,伴随着深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民营经济的活力、效率和競争力得以充分体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因而,民营经济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也从80年代在国民经济中的补充作用,到90年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1世纪成为深圳现代经济体系的主体。这些都得益于深圳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不断深化,得益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形成过程中,国有企业自身体制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与民营企业相比,效率低下、动力缺失、活力不足等劣势愈加突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迫使国有经济的功能不断退缩,比例不断下降,从80年代在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调整到90年代的主导地位,再退缩到21世纪的保障地位。这种功能的调整和比例的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讲,既可以归结为是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造成的,也可以认为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突破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走向。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位置的转换,是深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制度创新。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退缩,激发了民营经济和其他非公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21世纪初国有企业布局调整,从工业、高科技、商贸物流、建筑施工等领域主动退出,也是深圳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业界奇迹的基本因素。与此同时,国有企业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机制再造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给深圳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了全国最好的燃气供应、公共交通、供水服务以及服务一流的机场、港口。因此,国有企业功能的主动调整,比例的逐步降低,不仅在深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中发挥了重要意义,而且被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

三、国有企业自身改革的力度和成效,是其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国有企业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究其原因,除了受特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深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影响外,也和国有企业自身改革的力度和效果紧密相联,并受其影响和制约。从深圳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看,当改革处于主动并取得实质性突破时,国有企业对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发挥重大的促进作用;当自身改革遇到困难处于停滞时,国有企业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甚至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和障碍。

第一,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体制机制优势得以较好发挥时,对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在特区建设的起步时期,国有经济处于主体地位,国有企业发挥了重大作用,除了由于当时民营企业仍处于初创起步阶段,外资企业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的客观环境外,新诞生和发展的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上全面改革也是重要因素。80年代在全国国企改革处于放权让利承包经营时期,深圳经济特区的国有企业已经全面走向市场,开启了与外资企业在体制机制接轨的改革历程。深圳在1980年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就撤销了政府机构中的各经济主管局,改造其为公司,并对所有国有企业由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统一的产权管理,逐步实行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增加了企业的主动性和效率;在企业的劳动用工方面,率先打破“铁饭碗”,取消干部与职工的身份,实行劳动合同制,员工能进能出,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国有企业冗员多、效率低、成本高的弊病;在企业分配制度方面,率先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奖励提成等多种分配方式,建立企业内部动力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并使企业内部分配机制同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相衔接;在企业内部领导体制方面,突破以往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的传统体制,大胆探索厂长经理负责制,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等。这一系列的国有企业改革举措,调动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将国有企业内部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使深圳国有企业在8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和繁荣,并发挥了在特区发展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当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出现偏差,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正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航向,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中国改革方向,对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大背景下,深圳的国有企业虽然也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面出现了偏差。在发展方面,不少国有企业盲目扩张,一味追求多元化经营,追求企业的规模,造成大量的投资失误,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为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在改革方面,在国有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内部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的改革滞后,既造成企业内部大量的决策失误,又形成不少的国有资产流失,使深圳国有企业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大降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陷入发展困境。

第三,当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时,国有企业则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

这种状况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有企业在布局调整方面的改革滞后表现得最为突出。在此期间,深圳的国有企业虽然经历了90年代的快速发展,但在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加上国有企业发展中盲目扩张带来的后遗症,使竞争性领域的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处于极为艰难的困境之中。而这一时期,深圳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处于停滞状况,这种停滞既表现在认识方面,更表现在实践方面。在认识方面,对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对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认识不足,对中央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结构优化的基本方针认识不到位。在实践方面,虽然在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方面也做了些工作,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精力仍然处于盲目抓大,对放活小企业方面,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状态。认识和实践上的改革停滞,使国有企业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带来极大的损失。在经济发展上,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给银行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政府财政也付出了大量的成本,包括增加国有资本金、资助企业偿还银行债务、支付下岗员工的经济补偿,等等。竞争性领域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深圳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中,实际上已经由正面的促进作用,演变成负面的障碍作用。

第四,当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时,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又会重新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国有企业股份制试验的产权改革突破,以及本世纪初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结构改革突破,都是深圳国有企业改革历史上成功的案例。2003—2005年深圳针对竞争性领域的大量国有企业处于困境,而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领域的国有企业则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的格局,对国有企业改革统一了认识,进一步解放了思想,逐步找到了国有企业应有的地位、功能,勇于进行“壮士断臂”的自我改革,大量国有企业快速、安全、有序地退出竞争性领域,将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使深圳的国有企业改革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增强国有企业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保障方面的作用,促进了深圳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保障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成為深圳近十年快速持续发展并迅速崛起的重要的制度创新。

四、深圳国有企业在深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深圳国有企业的发展经历了40年不断变化的复杂历史过程,在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政府资源的浪费,付出了不少代价。如何评价深圳国有企业得到的政府资源与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之间的关系?如何计算国有企业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得失?如何客观评价国有企业使用政府资源的效率?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有企业资产总量,与国有企业从政府获得的巨大资源严重不平衡。

几十年来,深圳国有企业从政府获得了巨大的土地、财政、金融、优惠政策、特许经营等资源,本应形成巨大的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但到2017年底市属国有企业净资产8626亿元,资本及权益5938亿元。可以看到,国有企业从政府获得的巨大资源同所形成的国有资本和权益之间严重不平衡,造成政府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假如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配置这些庞大的政府资源,政府所得到的财政收入以及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将会大得多。

二是国有企业从银行系统所获得的巨大金融资源,与金融资源应该获得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之间严重不平衡。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银行对国有企业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从全国来讲,民营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总额25%左右,所贡献的税收超过50%、GDP超过60%。深圳的情况也大体相同。2017年全市国有企业负债总额15245亿,其中国资系统企业负债14930亿元,资产负债率63.4%。从银行的角度来讲,通常贷给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比国有企业至少要高出1/3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不考虑历史上大量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坏债呆债给银行带来的实际损失,单从银行获得的利息收入就大量减少。从市属国有企业来讲,2017年深圳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23557亿元,利润总额851亿元,总资产回报率仅为3.6%。虽然深圳市属国有企业的总资产回报率比央企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国有企业平均2%左右的水平要高得多,但总资产回报率远远低于银行给国有企业平均5%左右的贷款利息,更难以同民营企业的总资产回报率相比,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利息通常为8%左右,从民间社会融资成本10%左右。这种现象说明国有企业从自身来看是盈利的,但从全社会的金融资源来讲,实际上是长期亏本经营。

三是国有企业占用的政府土地资源数量,与这些土地资源应为深圳经济发展的贡献严重不平衡。

几十年来,国有企业通过行政划拨或协议转让,从政府手中获得了大量的原特区内中心城区优质的土地资源,这些土地都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并且已经产生巨大的升值效益,虽然这些资源构成了现有国有净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有企业获得巨大的土地价值与对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相比,以及与国有企业应该形成的国有资产数量相比,严重不平衡。几十年来国有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土地利用的浪费、低效、流失的数量上是惊人的,在价值上是难以估计的。

四是国有企业从政府获得的巨大资源,与国有企业应为深圳经济发展所作贡献严重不平衡。

除了土地和金融资源外,国企从政府还获得了大量的财政、特许经营权、企业上市指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国有企业获得的这些资源与这些资源应该发挥的经济社会效益严重不平衡。如政府曾经给予国有企业不少金融机构的牌照、经营许可以及类似建筑总承包等一些行业的资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具有特殊价值的重要牌照资质,随着这些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不得不先后进行关闭、重组、转让,造成这些无形资产的大量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