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000字】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不要陷入“原因论”的陷阱,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

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原因决定论”和“心理创伤”应该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当下不幸的罪魁祸首,我们的现在的状态是过去已经决定的,听起来很有说服力对不?

然而,阿德勒否认“原因论”,否认“心灵创伤”的存在,他的哲学重视“当下”的意义,他认为没有所谓的过去,就只有此时此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不是由过去决定的,是由无数个此时此刻形成的。

逃避社交的人说他是因为不安的原因才不想出去,书中却说正是因为有了不想出去这个目的,他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出去社交就意味着可能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他不想出门,就制造出了“不安”的情绪,给自己一个不出门的“原因”来宽慰自己。

这是一个反常识的理论,一开始我也是抱着质疑的态度,但后面动摇了我的想法。身边经常有这样的说法:因为我很笨,所以我不管怎么努力也超越不了别人,那还不如“佛系”。

如果按照阿德勒的理论,是先有“不想努力想犯懒”这个目的,才制造出“我很笨”这样的理由从而作为抵御别人批评自己的借口。

很多人谈论“原生家庭论”“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就生在罗马”,这些思想也一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曾认为自己的性格是环境塑造的,性格又决定人生,于是我就没办法喜欢现在的自己,也有认为性格不可改变从而人生也很难改变的想法。

这是陷入了“原因论”的陷阱,我的悲观、难堪、摇摆不定大致源自于此。阿德勒说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这样“不幸”的状态,最开始并不是我们有意的选择,可最终还是我自己选择成为了这样的自己,我之所以没有改变,是因为我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因为这样活会更轻松,更舒服。

牛顿运动定律告诉我们“在不施加外力情况,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我们做下了不改变的决定后,就像是石头滚下山去一样,依靠重力加速度,外界对“石块”做功,非常轻松,但长此以往,石头动量越来越大,再想控制它停下,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走,要施加的外力就大了。

想要事情有改变,就要有勇气去做“改变”的决定。为什么改变这么困难?因为不再是重力对石块做功,是我们用勇气、毅力来对石块做功。

人的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马克思也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只要地球有一天不毁灭,人就不会成为一座孤岛,那就必然产生烦恼。如何减少烦恼?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就是很有实践意义的指导,他认为人生中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课题分离就是:既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自由,自由的证据就是“被别人讨厌”。而想要获得自由,就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中实现课题分离的具体做法是将纵向关系变成横向关系。

书中说得很好,别人渴了,正确做法是“把人带到河边”,这是良性的横向关系,把人的相处放在“我们不同但平等”的正确位置。干涉就像“把人带到河边并让他喝水”,是一种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即使在我们自己的角度认为渴了喝水就是正确的,但这不是我们干涉别人选择的借口,也许他真正想喝的是井水而不是河水呢?这在对方的角度你的举动是恶非善,是妄自干涉他人课题的行为。换个位置想,我们自己就更不想成为被他人按着喝河水的人。

父母孩子,老师学生,朋友之间……都需要课题分离。莫陷入“自卑情结”,我的身高曾多次被人嘲笑,哪怕有时只是开玩笑,也会引起我的不适,现在被人说得多了,好像也产生了“抗体”一样,但心里还是有这根刺过不去,就是始终自卑,默认了矮就是差劲,是基因上就低人一等的表现。

这本书让我畅快了许多,哲人说自己身高矮,就不会给被人太大压力,回想自己,也有同学说过我亲和力强。书中提到:不过分关注被给予了什么,读后感m去关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人东西,过分在意自己矮小的身材,我就容易转牛角尖。不过换个角度想想,因为太矮了很自卑,想要长高变匀称,所以我去学了篮球、乒乓、羽毛球,虽然没给长高带来什么帮助,却也因此认识了一些朋友,这一定程度的“身高自卑”,所带来的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利用得当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勇气。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身上多少有一些拼命想掩饰的缺点,而过分关注缺点本身,不如多思考思考:这个“缺点”,是否能转换为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个自卑感,是否也给自己带来过一些向上的改变呢?

陷入自卑情结就更可怕,所幸我迷途知返。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自卑情结”“心灵创伤”都是自己捏造出来用以逃避现实的,是想要让自己活得更“轻松”的借口。不是“因为我长得丑,所以不想出门结交朋友”而是“不想出门面对被人轻视拒绝的结果,所以我捏造了我很丑这个自卑情结”。

走出自卑情结,让适当的自卑感成为成为自己前行的勇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