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下一个时代?

向治霖

自从去年9月,谷歌宣布实现“量子霸权”以后,量子科技的发展明显变快了。

竞逐的国家选手基本就位。只看今年,美国在5月发布了“量子网络的战略构想”,布局通用量子计算机的未来。德国方面,在6月拟投了20亿欧元,扶持一系列科技行业,其中,就有对量子技术的实用化研究。到了7月,韩国三星联手SK电讯,推出了全球第一款5G量子通信手机。

中国也没落后。政策上,国家支持的力度不小,在今年10月,中央政治局组织了集体学习,内容是关于量子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实用化方面,尤其在“量子通信”的应用上,了解该领域的人都知道,中国一直在领先地位。

大国都在布局量子科技,这不是巧合。從技术的发展上看,未来可能有重大突破的,就是量子科技的领域。有人提出,它可能是下一个“工业革命”,这意味着 ,它将带来一个新的时代。

不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人对它似乎不感兴趣,量子科技遭遇了“官热民冷”。追究起来,量子科技伟则伟矣,但是太“高冷”了,不少人还没明白,它到底是个啥。

翻车了?

让人心酸又好笑的是,量子科技的实用化,它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很坏。

早在11月12日,国盾量子联手中国电信,推出了一款“民用”的国产量子通信手机,据媒体报道,它或将在今年底明年初上市。然而,这则消息淹没于网络,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到了11月24日,这款手机正式亮相了,但它招致的,更多是质疑与嘲笑。

在当天的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官媒“侠客岛”的记者介绍这部手机,在微博起了标题《量子安全手机,你见过吗?》。热度第一的评论却是,“咳,量子鞋垫我都见过”。

其它的评论也附和说,“不稀奇,很多保健品都是量子的”,“一听到量子,就知道是老骗子了”。更有人笃定地说,“但凡沾上量子两个字的,没有不是骗子的”。

这也难怪网友过激。“量子波动阅读”的魔性场面,至今还令人印象深刻,“量子+”保健品的搭配,更是层出不穷久矣。—量子力学本身就难懂,多年来的噱头营销,让消费者对它敬而远之。

“别问,问就是量子力学”,“别问,问就是平行世界”,以及另一个流行语“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调侃的都是同一类事实:太多浮夸或者虚假的商业行为,将好好的理论,变成了玄学。

但是这一次,来的是真家伙。

量子通信手机,并不只是中国有。今年5月,韩国的三星联合SK电讯,发布了量子通信手机Galaxy A Quantum,半年内的销量据说有30万台。

同样是“制造商+运营商”的搭配,国盾量子和中国电信推出的这部,叫国盾安全手机(A2021H),目前公开的机型是由中兴手机改造而来。

中国电信自不必说。国盾量子,全名“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源于中科大、在科创板有“量子第一股”称号,是一家量子科技公司。事实上,早在2018年,国盾量子就推出全球首款量子通信手机,但它以政企用户为主。

解决了信任问题,用户们仍需了解,“量子通信手机”究竟是什么?

如果仔细留意,会发现这款手机“改名”了。最早推出时,媒体称它“量子通信手机”,但在官网和博览会亮相时,它又叫“量子安全手机”。

用词的差异,有偷梁换柱的嫌疑,但是,这不是企业的“锅”。

如果顾名思义,“量子通信”应该是指,利用量子承载和传输信息,但“量子通信手机”还做不到。现在的它,只用到了量子加密技术。

也就是说,用户拿它打电话时,使用的仍然是经典通信,但通话的内容多了一层“量子密码”。所以,量子安全手机的说法更准确。下文将区分“量子通信”和“量子加密通信”,而两者的混淆,是因为最早投入商用时,舆论命名的失误。

“半成品”

如果是叫“量子安全手机”,它的特点也就明显了,安全,“无条件的安全”。意思是说,使用它收发的信息,无论谁也不能破解。

因为“量子加密”的实现,是依据量子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而量子的特性,就是“玄学”的一部分了。最大的原因是,量子级别的微观世界里,许多现象违背生活的常识。其次,对这些现象的解释,现在的知识还很初级,很多时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别问,问就是量子力学”,“别问,问就是平行世界”,以及另一个流行语“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调侃的都是同一类事实:太多浮夸或者虚假的商业行为,将好好的理论,变成了玄学。

但“知其然”也是很够用的,量子有三个经典的特性,它们都和“量子通信”有关。

一是叠加态。薛定谔的猫,依然是最经典的比喻,假设盒子中有一只猫,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打开这个盒子,就可以知道这只猫是死是活。但如果这只猫具有量子特性,我们在打开盒子时,它有可能是活的,有可能是死的。盒子没有打开前呢?这只猫处在死与活的两种状态。这就是叠加态。

二是纠缠性。假设有两只猫,它们是纠缠态的一对量子,那么,无论它们相隔多远,在我们打开其中一只猫的盒子时,发现它是活的,另一只猫也一定是活的(或死的)。也就是说,我们确定了一只猫的状态,就能确定另一只猫的状态,无论这两只猫相隔多远。

三是量子不可克隆原理。既死又活的一只猫,在盒子打开的那刻,它的状态确定了。那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在观测过后,克隆出原先状态的另一只猫。

量子的这些奇妙特点,让它成为绝佳的加密工具。

信息学的鼻祖香农提出,有一种加密方法,可以确保无法破解。它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密码的字符串随机生成。二是密码与明文一样长,甚至更长,明文就是要保护的信息。三是“一次一密”,每一次加密都换新的密码。

但要知道,密码是牢不可破了,可如果接收方也无法解密,那就没有意义。因此,要将解密的办法(密钥)发给对方,还要保证过程的安全。这一点,量子加密通信实现了。

如何实现的?利用光子的不同偏振态进行编码。在通信成功时,双方产生相同的一串随机数(密钥)。接着,用密钥加密明文,双方就可以进行加密通话。

为什么是“无条件安全”?在这里,量子的特性起了作用。由于传输时的光子是叠加态的,那么,即便它被盗取,也不能形成密钥。—盗取无用。

另外,由于量子的不可克隆原理,窃听者无法造出相同状态的一批光子,也就不能“狸猫换太子”诱骗密码。当然,要盗取发送的全部光子,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量子的特性决定,这种密钥分发的技术不会被破解。但这尚属理论的范畴,实验室里实现了多少,是另一回事。落到用户手里的技术有多少,更是另一回事。

第一步

即将上市的量子安全手机,野心不小,但目标似乎定得不高。中国电信相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计划在未来5年内,量子加密通信的用户增加到100万左右。

才100万?比起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实,这也是不得已,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毕竟刚刚开始。截至目前,公开报道的量子通信网络,只有2017年建成的“京沪干线”,以及一颗2016年发射的量子卫星“墨子号”。

硬件虽然少,但在当时看来,初步建成了“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对继续研究和改进技术来说,或许是够用了。据“中科院之声”2017年的一篇文章介绍,“京沪干线”全线路密钥率大于20kbps,可以满足上万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

但现在,量子加密通信要投入民用,“基础设施”的不足,想必会是很大的掣肘。所以,理论的归理论,目前能对用户端实现的,在技术上有所“减配”。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量子密钥的分发,一方面是通过建设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进行广域的分发,另一方面,借助基于国产密码芯片和国密算法的量子安全sim卡,完成对密钥在手机里的植入。后一种情况,就属于减配版量子加密通信。

因此,量子科技实用化迈出的这一步,很难有乐观的预期。首先,目前的经典通信也有很强的加密技术,对于“无条件安全”,有多少用户是“刚需”呢?

更重要的是,对普通人而言,这项技术吸引力很小。第一,普通人首先要面对,它从听起来酷炫的“量子通信”,降级为“量子加密通信”。第二,技术层面上,现在还没有实现“量子中继”,要借助经典通信的中继站,就不是实际的“无条件安全”。第三,量子加密通信的基础设施还很少。第四,技术在手机端的进一步“减配”。

如此看来,五年内争取到100万用户,这个目标虽然小,但是却是务实的。

量子安全手机在此刻出现,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的,是它的象征意义:量子科技,从此开始走入寻常生活。

在路上

或许可以换种说法,量子安全手机不是“当下”的产品,它更像是一款面向未来需求的手机。

尤其是在去年9月,谷歌实现量子霸权后,“无条件的安全”通信,其必要性更明显了。这是因为,量子霸权一旦实用化,其强大的算力可能破解现在的加密技术(只是可能性,现在学界亦有争议)。

量子安全手机在此刻出现,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的,是它的象征意义:量子科技,从此开始走入寻常生活。

量子霸权也叫量子优势,属于“量子计算”领域。它的意思是,在一些特定的算法上,量子计算机比经典计算机有碾压式的优势。

优势有多大?谷歌在去年宣布时说,在解决一个算法时,目前最强的经典计算机需要计算10000年,而他们的53位量子比特的计算机,只需要3分20秒。

其中的差距,来自量子比特与经典比特的不同。因为量子的特性,一个量子比特可以同时是1或0,而经典比特只能是1或0。这就导致,n个经典比特,只能承载一个信息,而n个量子比特,可以承载2的n次方个信息。

因为这个特性,量子在计算与存储领域有巨大潜力。目前知道的是,在理论上,因式分解两个大素数的乘积值,是量子计算所擅长的。

然而,这个理论上可破解的算法,正是目前最流行的经典加密技术“RSA加密”。那就是说,如果现在有一台通用量子计算机,那么对它而言,网络上大部分的真实信息都在“裸奔”。

RSA算法被量子计算破解,现在还只是在理论上的,大可不必感到焦虑。而且,要制造有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它要經过的路,不见得比量子通信短。这些,都只是正在发展的未来技术。

但很明显,未雨绸缪是必要的。

量子科技应用还有很多,除了加密技术和量子计算,最具有科幻感的就是“量子隐形传态”了,它是基于量子纠缠的一个应用设想。

如果量子纠缠存在,那么对纠缠态的一对量子,无论它们距离多远,都可以把a处的状态,“传送”到b处。

是否有些熟悉?对,严格来说,它才应该叫量子通信技术。但在目前,它远远不能实用化。

未来正在路上,但这条路要走多久,尚未可知。11月18日,在一个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量子加密通信的大规模商用,以及可用的量子计算机的实现,据他预计,大概要有20~30年时间。

量子科技的发展比想象中快。对今天的人来说,完全无法想象的事物,正在加速变成现实。

但这也不奇怪了。毕竟,如果我们回到30年前,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们使用的还是1G网络的“大哥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