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蛙鸣声声散文文集

  家乡蛙鸣声声散文文集

  家乡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生长着许许多多的青蛙,虽然,它们肤色不一,体态各异,但是,都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农民兄弟的好帮手。

  春天来了,猫了一冬的那些蛙们,在春风、春雷、春雨的诱惑下,从越冬的巢穴里探出扁扁的脑袋,贪婪地呼吸着春天的气息,然后,“扑通”一声,蹦了出来,开始了新一年的鸣唱。那悦耳的蛙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安宁,给美丽的大自然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青蛙,也称田鸡,俗称蛤蟆,生在大自然,长在大自然。农作物长虫子了,也就是那些蛙们最忙碌的时节,它们凭着善跳跃、会游泳的多种本领,只要发现植物上长有虫子,一个优美的跳跃动作,害虫便成了青蛙囊中的美食,难怪人们把它们称作庄稼的保护神。

  青蛙,天生的歌者,长着一张大嘴,还有一副好个歌喉。春夜的星空下,晨曦的雾幕里,雨后的暖阳中,都是它们一展歌喉的最佳时光。那歌声,宛如天籁之音,能把田野唱绿,能把庄稼唱熟,能唱出一幅幅丰收的喜人画卷,能唱得人们喜笑颜开。

  真正认识青蛙,与青蛙结缘,还得追溯到我那无知的童年。那是一个初夏的雨后,我们那群无所事事的小伙伴,从稻田旁边的小水溪里捉回几十只又大又肥的青皮青蛙,心想,今天的午餐可以吃上鲜美的青蛙肉了。兴奋之际,只见父亲板着个脸,冲着我说,这青蛙你也敢吃,读书读到哪里去了?

  父亲的严厉责备,使我猛然醒悟:是呀,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青蛙专门捕捉庄稼里的害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年幼的我,似懂非懂,于是,急急翻开《现代汉语词典》,里面这样记载着:青蛙,两栖动物,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背部颜色通常为绿色,腹部有灰色斑纹,趾间有蹼,生活在水中或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叫声响亮,吃田间的害虫,对农业有益。

  看罢词典里的注释,我恍然大悟,青蛙确实是害虫的天敌,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不能只图自己嘴馋而捕捉青蛙。想到这里,我毫不犹豫地把青蛙全部放归了大自然。通过这件事,我还弄清了我们一家从不食用野生青蛙的缘由。

  从此以后,每年的春天,第一声春雷响过后,我便会竖起耳朵,静静地等待着第一声青蛙的鸣叫声,听着那久违的蛙鸣声,心情格外的激动,格外的兴奋。那悦耳的蛙鸣声,俨然是那么的宏亮,那么的动听。听着青蛙美丽动听的鸣唱声,我忘却了生活的烦脑,忘却了劳作的疲倦,心旷神怡。

  近些年来,听着青蛙那“呱呱”的鸣唱声,似呼有些不对劲,声音不是先前鸣唱的那种调儿。于是,我静静地走进田野,小心翼翼地接近青蛙,通过细心地观察,我猛然发现,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里,只能看见一种叫土蛤的小个青蛙,那些青皮个大的青蛙却找不着踪影,难怪蛙鸣声远不如先前那样的宏亮。

  对此,我对青蛙进行了仔细地观察,细心地琢磨,终于发现了青蛙减少的原因:人们每年在庄稼地里大量地施用了化学肥料,大量地使用了剧毒的农药,特别是大剂量地使用能根治一切杂草的“除草剂”,是这些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频繁的施用,严重地破坏了青蛙的生存环境,使得青蛙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除此以外,我还发现,更有贪食的人们,竟然把青蛙捕捉到餐桌之上,变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佳肴,吃着鲜嫩的青蛙,还不知羞耻地赞美说,野生青蛙,不仅好吃,营养价值极高。

  难怪乎青蛙的鸣叫声中,总都带着许多的无奈和焦炙。

  又是一年的春回大地,又是新一春青蛙的鸣唱声响起的时刻,我思绪万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鱼和水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照应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除了依法保护青蛙之外,还要呼吁人们,在对农作物施肥料时,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保护,多施农家肥料,尽量减少施用化学肥料,还青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再就是希望人们手下留情,不捕捉青蛙,嘴下留情,不要贪食青蛙。只有这样,那些蛙们在人类的精心呵护下,“呱呱”的蛙鸣声才会越来越悦耳,越来越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