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透山乡石潭景 乾礼共话牡丹情

  墨透山乡石潭景 乾礼共话牡丹情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美好的向往,这向往无关富贵贫贱,无关权高位重,无关名利繁华,它是一种信仰,是思想情绪的寄托,是人们日夜向往的精神家园。

  不管是在冷落偏僻的乡村,还是楼盘林立,车流穿梭的闹市,天长日久,人们都为忙忙碌碌,重复单调的生活而生厌烦恼。

  4月4日这天,天色已晚,我忽然接到老师发来的信息,邀我4月5日去县城,同乾县的作家及文化界的有关人士,同礼泉的作家们一道去乾陵大唐牡丹园,共赴一场牡丹花会,顺便去乾陵景区,及名列乾州八景之一的响石名潭旅游采风,说实话对于每天的循规蹈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也觉得单调,心中有些抑郁,便欣然答应了。

  文学,不仅能使人从孤独中感到温馨,又能使人忘我,使人忘形。与文友们在一起,大家无拘无束,就象走进了一个任心灵肆意安放的家园。这里不说乾县礼泉,不言官职,不谈富有,没有高低贵贱,有的只是心灵的靠近和灵魂里深藏的共同梦想。

  上午十时许,我们一行二十余人驱车前行,共同赶赴大唐牡丹园。

  春天,真的是花的日子,一路春风伴随着一群城西踏青的文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里,找寻着春天的足迹。一朵朵桃花,裙裾飘飘,在春光里柔曼,显得娟娟艳艳,那挂在枝头的张张笑脸,象是在绿色无垠的麦浪里挂着的一行行粉红的诗笺。

  不多时,车子驶进牡丹园停车场,文友们纷纷下车,步行走入大唐牡丹园,这天正逢第六届西咸牡丹文化盛会之日,待我们赶到时,牡丹园里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聚拢在早已搭建好的舞台前观赏着兴味浓郁的文艺节目。

  乾陵大唐牡丹园,是以武则天与牡丹的历史渊源为背景,以“牡丹归来”的文化内涵为主线,种植面积7300亩的大型牡丹园。园内汇聚了紫斑,丹凤,欧洲牡丹,日本,美国牡丹等三十余种。而且色香各异,众彩纷呈。

  牡丹华贵,气质天成。有的冷艳素白,有的娇红迷人,有的紫香浓郁,贵气逼人。怪不得人们常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一阵柔软的风,漫过层叠的牡丹花海,大家都渴望自己的灵魂在这波动的花海里尽情的摆渡。在这华贵富丽,素雅宁静的田园风光里心向远方。难怪唐朝诗人刘禹锡早就有了:“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写照。

  由于时间紧促,钟敲十二点的时候,游兴未尽的我们,就驱车赶往乾县城东的华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大家在五楼的会议室里,认真听取了军工企业郭主任耐心讲解的军事科学企业设备,又参观了军工企业的厂房设施。在餐饮大厅里共聚午餐。饭桌上,乾礼文友举杯换盏,气氛异常热烈,人们在开怀畅饮的气氛里,忘却了烦恼,忘却了疲劳,忘却了枯燥乏味的生活,仿佛走进艺术的殿堂,那单调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富有色彩,更加富有情趣。

  饭罢,一群怀揣文学梦的采风队伍,又在乾县城北,距县城六公里的梁山顶上会聚,这里是建成于唐光宅元年的乾陵。山上有苍松古柏,花木葱茏。

  最初,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先例,武则天动用兵士民工,花了长达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在石灰岩质地坚硬的梁山上凿山为陵。从陵东西望,梁山,宛若一个女性仰卧的身躯,象征着一代女皇绰约神圣的风姿与威仪。

  礼泉有昭陵,乾县有乾陵,乾县有梁山,礼泉有九嵕山,乾礼文友,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共瞻乾陵,站在梁山高处,视野更加开阔,文友们摆放着不同的姿势,让最为潇洒的形象,尽情地展现,让一脉相承的文化,在一代女皇的脚下发扬光大。

  指缝太宽,时间太瘦,不经意间就从人的指缝间溜走。转眼之间,已近黄昏,礼泉的文友因急于赶路,才在赶往响石潭的半道上,在乾州阳洪地面,与我们依依惜别。

  火把倒下,火焰依然向上。我们一行,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驱车北行,一心要浏览响石潭的美景。等我们赶到的时候,已是西边的晚霞快要燃尽的时候,大伙在一一个网上称作响石幽兰的牧羊女,罗慧的带领下,顺着蜿蜒曲折的坡道一路前行。牧羊女不住地向我们讲解着响石潭的故事。

  响石潭位于乾县注泔镇胡罗村境内。主要有龙潭,神潭,鬼潭,白马分鬃,一线天等十多个景点。从高处俯视,石潭深不见底,发出轰轰的响声。深潭周围的罅壁上,乱石交错,颜色各异,形状不一。有的为黛黑色,有的紫中带蓝,北侧巨石上有形若马蹄的深痕。东西两条支流汇聚,冲击八九米深的石潭,发出轰然的声响,声音可传数里,因而被人们称作响石潭。

  据传,古代有一位骑将,被数十名敌军追赶,战马跑到这里,眼前的泔河横截,拦住了去路,白马在巨石上来回奔跑,化作一条巨龙,钻入深不可测的水底,顿时泉水奔涌,吼声震天,挡住了后面追赶而来的敌兵……

  等我们走上沟底的时候,村子里已是一片漆黑,文友们仍觉游兴未尽。大家便在响石幽兰的院舍里,用话筒吼起了嘹亮的歌声。

  歌声里有乾州老家,有牡丹之歌,有泉水叮咚,生活里难得有这样的释放,难得有这样真情显露的时候,这才是一群有信仰的人,人性最真的表露。

  一次采风,衍生了许多片段,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招牌,都是一张乾县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