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杆,荡秋千年俗文化散文

  立秋杆,荡秋千年俗文化散文

  家乡乾州有一个古老的年俗,那就是“立秋杆,荡秋千”。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会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做佳肴。尔后成群结队来到村口荡秋千。这也是一种接福迎新的喜庆仪式,这种喜庆仪式一直要延续到清明时节。

  古代的文人雅士,对于荡秋千也有着微妙微肖的写照。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一首诗里这样写到:“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南宋诗人陆游也有:“梁州陌上女成群,铜绿春衫罨画裙。相唤游家园里去,秋千高挂欲侵云。”的绝妙佳句。

  早在人类之初,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植物果实,揪着藤条攀登迁移,在不断的攀高迁移中创造了秋千。秋千最初用一根绳子做成,人们双手抓绳而荡,最早的时候,称之为“千秋”。

  相传,荡秋千是从北方山戎民族开始的,最早称为“千秋”,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北征山戎,才把“千秋”带入中原。汉武帝在宫院祈祷千秋之寿,令宫女耍绳戏以为乐。后世为避讳“千秋”的寿词冲突,才将“千秋”倒称为秋千。明代陈卧子有诗句曰:“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

  秋千在古代,多以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做成。后来才改进为两根绳子加踏板的秋千。唐宋时秋千被称为半仙之戏,深受广大妇女喜爱,那时的清明荡秋千极为盛行。到了宋,元,明直至清朝,清明荡秋千已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

  很早以前,乾州人荡秋千极为讲究,把荡秋千分为“立秋杆”,“搭秋千”,“请秋绳”,“接秋”,“谢秋恩”,“送秋”,“拆秋”七个环节。

  立秋杆的时候,要用汤饭,茶酒,水果,宰好的雄鸡,猪头,猪蹄以及鲜肉祭拜秋神,答谢捐献秋杆和主持活动的人。送秋时要集体到秋场来焚烧纸火,放鞭炮,请求秋绳老爷保佑大家岁岁平安。拆秋时,要请主持立秋杆的长者送上祝福,讲几句吉祥的话。乾州人也把它称作送吉利。

  在我幼年的时候,每逢过春节,大人们都要在村子的西门口立起一个高高的秋杆。秋千板上的大人们,不分男女,或站或坐,在空中荡来荡去。其势如春燕翩飞,又似彩蝶飘舞。秋千周围常常站满了围观的人,人们用眼睛瞅着来回在空中飘荡的舞秋人,谁荡的越高,就为谁喝彩叫好!

  我们这些小娃娃们看得眼红了,就在自家的院子或门前,选择两棵离得极近的树,在树上系上绳子,做成简易的秋千。大家伙轮番坐在秋绳上摇来荡去,在空中摇荡着童年的梦。

  在我的记忆里,荡秋千被分为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秋千的名称也有几种,有独樑秋,旋转秋,还有一个不好听的名字叫喂狗秋。搭秋千的用具一般都是粗麻绳或牛皮绳,碾场用的碌碡,盖房用的粗檁和横梁等。关于荡秋千,乾州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立秋杆,过新年。

  搭秋三年,儿女双全。

  喜事连连,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