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古城墙乡情散文集萃

  奉天古城墙乡情散文集萃

  老家住乾县城内北门口,因此,我从小就生长在奉天古城墙脚下。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城墙上放羊,在城壕里拔草、斫柴、打酸枣,在北门瓮城古城墙的枪炮台里纳凉、谈天说地,撞憬未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乾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土条件,特别适宜冬小麦生长。小麦不仅长势好、产量高、而且质量上乘。著名的“乾州四宝”——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无一不得益于乾县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或优质的冬小麦就是最好的佐证。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小麦要丰收,除了深翻土地、施足底肥、适时播种、加强管理外,每年下雪前一定要及时施上一茬追肥,一是增加土地的肥力,二是保护冬小麦不被冻坏。

  因此,每年初冬,生产队都要组织社员搜肥,社员家里的老房、老炕、老锅台、老墙等,打碎后都是难得的农家肥。而且这类肥还是每年秋天呛糜谷苗最好的农家肥,每年秋冬都要搜肥,加之这些肥源很有限,慢慢地人们的目光就盯上了家门口的千年的土城墙。

  土改时,整个奉天古城的北城墙及其城内一侧全都是我们生产队的土地。由于以前在人们思想上压根就丝毫没有保护古城墙的意识,因而我小时候就常跟着大人在城墙上搜肥,回到队里后也曾和社员们一起在城墙上搜肥、打窑和种地,现在想想这些都是可怕的犯罪行为!

  乾县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史料记载,在夏商时期乾地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置县,当时全国共设41县,乾地初置好畤县。以县境内有祭天的好畤而得名,县城位于现今城东的好畤村。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县城由好畤西迁至今址,置奉天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德宗皇帝采纳了国师桑道茂的谏言:“臣观乾方有天子王气,宜高大城垣,以备非常。”便下令扩筑奉天古城墙。

  奉天古城分内外两部分。内城即子城(奉天旧城)周长5里,已被毁坏;外城即罗城(扩筑之城),周长10里,高3丈2尺,城壕深2丈,宽3丈。外城内有马道宽3丈,东西南北城门4个。

  唐昭宗乾宁二年(894年),曾以奉天县置乾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废乾州,改置醴州。元世祖并奉天入州,奉天县城始为州城至明、清时期。

  明太宗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城垣;明洪武年间(1574年)以砖包砌城墙;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增开小东门、小西门;明崇祯五年(1632年)补筑城墙;清康、乾年间,重修州城;清道光年间,增修城上炮墩。民国二年(1913年)改乾州为乾县。民国九年(1920年)、二十二年(1933年)也曾分别补修过城墙。

  显然,奉天古城墙自唐代修建以来,历朝历代都对古城墙做过多次修复和加固,至明万历年间古城墙及城内建筑格局基本定型。因此,对奉天古城墙及城内建筑格局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唐代的建筑思想。

  奉天古城按国师桑道茂之意取象玄武(玄武即乌龟),故筑以龟城,北门狭长伸出,称为龟颈,瓮城即龟头,南门短秃为龟尾,东门、西门、小东门、小西门为龟之四足。城内南、北什字高秃,酷似隆起的龟背,七十二条半纵横街巷,宛若龟背上的花纹图案。

  据史料记载,公元783年,朱泚叛乱,攻占长安,唐德宗仓惶逃至奉天,凭借奉天城高池深,与朱泚叛军对抗7月有余。当时,奉天城实际成为唐王朝的临时都城。朱泚判乱平定后,德宗皇帝回到长安,升奉天为赤县,归京都直辖,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显然,国师桑道茂建议德宗皇帝扩筑了奉天古城墙,大大提升和增加了奉天古城的知名度和历史的厚重感,在乾县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奉天古城在历史上不仅曾经救驾了德宗皇帝,而且在德宗皇帝被叛军围困的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奉天古城曾是德宗皇帝的临时政府所在地。后被升为赤县神州,由京都直辖,这也是奉天古城的荣耀!

  奉天古城墙在建国初尚保存完好,自60年代毁坏较为严重,现仅存北侧和西北城角部分1687米的奉天故城墙,经勘测,上宽4米,下宽8米,高10米,昔日奉天故城墙巍然耸立的雄姿依然可见。

  奉天古城墙为什么只保留了北城墙和西城墙的北侧的城角部分,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乾县看守所和乾县警察中队搬至城内古城墙西北城角位置,依城墙建所、建队,对故城墙的保护功不可没。因为起初犯人就关在古城墙脚下的窑洞里,看守所东侧、南侧的的围墙仅是比一般墙高一点的土墙。但当时看守很严,而且北城墙靠近北门口和西城墙北侧,城墙上都用铁丝网拦着,上面挂着“禁止通行”的大牌子。一旦有人陌生靠近,看守所院子里岗楼上站岗的警察就会立即制止。

  二是现北街村(原秦丰大队)的土地几乎全在北门外马家坡以西,李家堡、张家堡以东,韩家堡以南的五指梁上,出门就上坡,往地里运肥很不方便。往往一架子车肥要三四个人爬展才能拉到地里,一晌也就能拉四五车。不像东、西、南街地平,一个人拉一架子车肥还轻轻松松的,因而古城墙遭人为破坏的力度相对也较小。

  乾县最后仅存的这段奉天古城墙,是乾县乃至整个陕西省唯一的唐代遗存下来的县城古城墙遗址,自然比西安的明城墙历史更为悠久,对研究唐代城市规划,城市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令人欣慰的是,2014年6月9日,奉天古城墙遗址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开始策划建设奉天古城墙遗址公园,该项目工程总投资5600万元,总占地面积438亩。2017年10月22日破土动工 ,历时一年多,终于建成并对外开放。该项目旨在对现存1687米长的奉天古城墙进行有效保护,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从此结束了乾县自建国以来没有公园的历史。

  说到奉天古城墙,不得不再详细说说谏言皇帝的大功臣桑道茂。“桑道茂,唐时方士。大历中游京师,善太一遁甲五行灾异之说,言事无不中。”民间野史逸闻关于桑道茂谏言修筑奉天古城一事传的更是神乎其神。“建中元年,道茂请城奉天为王者居。列象龟别,内分六街,德宗素神道茂言,遂命京尹严郢发众数千,与六军士杂往城之。时属盛夏,而土功大起,人不知其故。至播迁都彼,乃验。”大意是建中元年,道茂请求在奉天修城供君王居住。列象龟别,内分六街,德宗一向把道茂的话奉为神明,便命令京尹严郢发派劳工数千,跟六军士卒一起去筑城。时值盛夏,大兴土木,人们都不知道其中幸的原故。等到迁都到那里时,才知修筑奉天城的用处。

  令人更感兴趣的是,国师桑道茂的墓就在乾县城南300米处,长方形,长7.5米,宽2.5米,高4米。《陕西省志·陵墓》(卷七十)记载:“桑处士道茂墓,在州南,道茂有神术,后从德宗出幸,死于是,葬焉。”《关中陵墓志》记载:“在南城门外,有神道碑。”遗憾的是1970年咸阳市无线电元件厂建厂时被毁墓,遗迹不存。

  乾县境内,除乾陵、靖陵、隋恭帝杨侑墓等三座帝王陵墓之外,较大型的古墓葬尚有200多座。就连桑道茂这种自称能访仙炼丹的方术之士,又能掐会算、言事无不中、德学兼备的国师处士,都能安葬于县城南门外,这些都足以说明老家乾县是块风水宝地!

  奉天古城墙虽没能完整保留下来,但她对乾县历史文化的卓越贡献却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