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个人浅谈范文示例

  双减政策个人浅谈范文示例

  最近最热的话题恐怕就是针对教育提出的“双减政策”了。不知道是不是身处其中的圈层效应,无论是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感觉现在经常可以听到这个维度的声音。几家欢喜几家愁,大部分是愁。

  “双剑政策”的由来,大概率是7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由此可见所谓“双减”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减是减少校内作业,二减是减少校外补课。其中特别强调了不允许家长检查作业,起初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是一愣,后来显得有点儿失望。

  此外在文中我发现了本次《意见》的总目标:

  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1 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3 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由此可见,在1-3 年时间内双减政策的执行力较强,此后有可能伴随社会反馈再有调整、完善。

  看完之后发现这哪是给学生减负啊,这不是让家长放飞吗?确实应该放飞,如今的大环境养孩子太难了,这样的教育成本再演化下去,会出大问题。

  不知道现在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工作只有三种了:销售、技术、服务。说好的360行呢?消失了不见了,行行出状元倒是没问题,只不过都是销冠。淡然不是说销冠不好,只不过销冠所需要的能力和内容,大概率都不是大学所学,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花费4年时间上大学呢?(这里讨论的是毕业后不想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双一流大学的很专业深耕不在讨论范围内)

  也许真的是圈层壁垒,我身处教培行业之中,最近不太平,身边好多人都在找工作,又在感慨不知道能干什么,真的不知道,其实我对这个问题也有思考,就是咱们的大学制度是不是真的要调整了。

  目前咱们的大学制度是无论是学制还是分科制度都是在为工业时代服务的,可以今天进入到了信息时代,那是不是我们的制度需要调整了呢?反正据我所知,至少70-80%的非双一流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不足以凭大学期间的的学习换碗饭吃,不客气的讲这就是教育的悲哀。

  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到目前为止需要用4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前人总结出的经验,这个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更快的加入社会协做与分工中,如果现在这个目标达不到了,那是不是需要调整呢?我觉得是要的。

  我判断双减政策只是个开始,国家真正要做的是100年前我党给全国人民的一个承诺—共产主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想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一环【共同富裕】。

  而对于共同富裕也是又明确的定义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这在义务阶段中学生政治课本里也是明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的上一代人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同志了,而在上一个10年中政府又做了一件事儿【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中国还有9900万贫困人口,到了去年我国已经消灭了绝对贫困。不是说没有穷人了,但是至少想要不穷的人只要努力是可以不穷的。这件事儿对于任何一个政府可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这些人不太会发声,所以仅从经济角度来算政府的经济帐也不划算。但是他们还是做了,因为100年前有一群人对这个国家承诺过。虽然几经波折,道阻且长,接力棒在不断地传递,但是这群人的接班人一直没有忘记这个承诺,30年发展,10年攻坚这群人依然在在向“终点前进”。第一步让所有人都不穷了,然后就是让所有人都富,也就是【共同富裕】。

  那如何让大家都富呢?让大家都不穷我们前后用了40年,虽说发展是个加速的事情,但是这个时间长度,也要以10年计的长期问题。

  但在研究完成这个问题的路上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后(以下简称七普)发现人口老龄化趋势相比十年前的6普数增加了,而且在15-60岁的年龄分布中,根据之前的数据推算45-60岁的人出生年份是(1960-1975)这15年的出任人口约3.3亿,而最新0-14岁的人口数为2.5亿上下,同时65岁以上的人口数约2亿。目前中国80岁以上的老人约1400万。简单运算:-1.8+3.3-2.5=-1

  这样一来15年之后,在不改变我们现有养老体制的情况下,我们社会要赡养的人增加了1个亿,这将会是巨大的社会压力。因此要有两个补丁,一是延长退休时间,二是全民生孩子。

  之前又机构调查显示影响年轻人生孩子的最大原因就是教育成本过高,所以国家就动手啦,今年有关教育公平这件事儿真的是花了大力气,取消学区房—降分录取比例—严控校外培训—扶持职业教育,把这一系列时间串起来你会发现我们一直诟病的中国教育有问题,要改革,的改革终于来了。但是可能不是大部分家长希望看到的样子。

  之前的教育逻辑是这样的:总目标是上更好的大学。首先从小学要选优质学区,学区房应运而生,从优质小学上了优质中学后发现身边的人更加优质,所以为了能上更好的大学,于是校外辅导应运而生,讲真的头十年,即是脱贫攻坚的十年,也是校外培训风生水起的十年,无论大厂还是小作坊,都捞到了一笔。

  之前这样做还没什么,因为正值移动互联网兴起,真正的大厂都在忙着抢移动终端、社交、支付、视频娱乐、出行这样的大领域,对于门槛高净利润低的教育行业,起初的大厂是没兴趣的,打到17、18年也就出了个新东方跟好未来。

  2018年之后,资本发现大市场该份的也分完了,但是到了就连共享充电宝都快普及了,移动互联网这块曾经似乎看不到尽头的“大蛋糕”好像也快吃完了,回头一看,教育还是未曾拼杀。

  于是乎最近两三年,资本纷纷进入教育领域,跑马圈地,好不快哉。而且已然没有收手之意。相传单价1000元的课程获客成本800+,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导致把教育这个质量为主的行业也搞成了流量为王,你没有钱投广告,再好的老师也没用。而且,连动辄上千万的投广告都不在话下,花高价搞几个名师自然是小问题。

  之前的机构挖学校的老师,挖不出来主要原因是底子薄,预算少,2倍3倍人家在编老师不稀罕,但是如今资本入场,家底儿厚了,要是给5倍呢?10倍呢?那个事业编还有那么重要么?犹未可知。

  要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一定是,一流名师去了培训机构,二流老师再在校任职,如若真的发生,恐怕将进入到一个类印度、韩国的死循环。

  所以一定要即使处理,于是有了双减政策,有了分配生制度(弱化学区房概念的配套政策)。

  这里着重强调一下分配生制度。核心逻辑就一个就是通过购买学区房从而上到优质小学的学生,在小升初时的分数线要比普通小学的分数线高,2021年在杭州已经落实了这个制度,二者相差25分。这一消一长之间就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是如果仅仅如此,中学阶段的孩子依然会苦不堪言,所以双减政策来了。

  说到这而一定有人会想,那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国家在这里也给了我们解决方案,两条腿走路,除了传统大学,还有职业技术大学,对没有听错不是职业高中而是职业大学。2021年初已有5所本科院校与职业大专合并,成为职业本科学校,也叫职业技术大学,比如: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这里的专业也都是很高大上的,物联网智能汽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无人机、云计算,这里都教。而大学会变成几百年前的模样更多的底层科学研究,孵化最前沿的顶尖人才,学者、科学家、思想家等。

  无论教育怎么改社会精英永远是头部的少数人,接下来一二十年,我们要改变一个认知就时职业大学毕业的普通人也是值得尊重的,因为相比于能有一技傍身和空有一纸文凭,却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比起来,前者更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与幸福感,稳定的生活和稳定的工作才是实现【共同富裕】大基础。

  总结,本次教改动作就是用分配生制度、双减政策、职业大学转型的组合拳,让我们的孩子成才率更高,成才成本更低,从而减轻家长的压力,更好的生孩子,为最终实现100年前的承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