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同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与马致远的杂剧题材却有很大的差异。就现存作品而言,关汉卿的杂剧题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而马致远杂剧题材全部来源于历史。二者杂剧题材的差异,与他们不同的个性与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关汉卿; 马致远; 题材来源
关汉卿和马致远同列“元曲四大家”,文学成就举世公认。他们分别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杂剧,但杂剧的题材却差异很大。就现存作品而言,关汉卿的杂剧题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而马致远杂剧题材主要来源于历史、小说。本文试从关汉卿、马致远不同的个性与人生经历这两个方面探析他们杂剧创作题材差异的原因。
一、关汉卿、马致远杂剧题材来源简述
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著录关汉卿杂剧名目共62种(今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著录关剧存目共67种),今存18种,它们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望江亭中秋切�》、《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杜蕊娘智赏金线池》、《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温太真玉镜台》、《尉迟恭单鞭夺槊》、《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王闰香夜月四春园》、《刘夫人庆赏五侯宴》、《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山神庙裴度还带》、《状元堂陈母教子》、《闺怨佳人拜月亭》、《诈妮子调风月》、《关张双赴西蜀梦》。从题材来源看,有从现实生活取材的,如《金线池》、《救风尘》、《望江亭》等杂剧,描写了风尘女子的痛苦遭遇与智慧;有从历史取材的,如《单鞭夺槊》、《哭存孝》、《单刀会》、《智斩鲁斋郎》等杂剧,分别取材于《旧唐书》卷68《尉迟敬德列传》、《新五代史》卷36《义儿传》、《三国志》和《宋史》卷316《包拯列传》;有从小说中取材的,如《玉镜台》取材于《世说新语•假谲》的《温峤娶妇》,《窦娥冤》取材于《搜神记》卷11《东海孝妇》;《裴度还带》取材于《唐摭言》卷4《节操》等等。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6种,另有《开坛阐教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从题材来源看,马致远的杂剧有取材于正史的,如《汉宫秋》叙演王昭君的故事,取材于《汉书》卷94《匈奴传》;《陈抟高卧》叙演陈抟的故事,取材于《宋史》卷457《隐逸上》。有取材于小说的,如《黄粱梦》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岳阳楼》取材于《蒙斋笔谈》卷下;《荐福碑》取材于《冷斋夜话》卷二。有取材于诗歌的,如《青衫泪》叙演白居易和长安名妓裴兴奴的故事,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关汉卿、马致远杂剧题材及思想内容分析
关汉卿杂剧从题材上看,可以分为公案剧、婚姻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公案剧的代表作为《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婚姻爱情剧的代表作为《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历史剧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从思想内容上看,公案剧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窦娥冤》描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作家借窦娥“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滚绣球》)的惨烈呼号,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婚姻爱情剧在描写下层妇女对社会中邪恶势力的反抗的同时,也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如《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等杂剧,塑造了以自己的美丽、勇敢与机智设计营救同行姐妹的赵盼儿、有胆有识、巧扮渔妇智赚杨衙内势剑金牌的谭记儿、力图摆脱奴婢的悲惨地位、敢于在贵族婚宴上闹婚的燕燕等下层妇女形象。历史剧以赞颂历史英雄业绩为主,展开正义和非正义的冲突。如《单刀会》歌颂了忠心耿耿维护汉家事业的关羽,谴责了玩弄权术,一意孤行的鲁肃;《西蜀梦》通过关张的阴魂托梦刘备,要求他起兵报仇,突出了关张虽死犹生的气概,谴责了见死不救、卖身求荣的奸佞小人;《哭存孝》谴责李克用在取得军事胜利后诬杀功臣良将的行为,突出了"太平不用旧将军"的主题。在这些历史剧中,关汉卿赞美正义的事业,歌颂英雄的业绩,表现了一个正直戏剧家的爱憎感情。
马致远杂剧从题材上看,可以分为婚姻爱情剧、社会问题剧、“神仙道化”剧三类。其中,婚姻爱情剧以反映皇帝“不自由”的宫廷爱情悲剧《汉宫秋》和士妓爱情的《青衫泪》为代表,《汉宫秋》在敷演昭君出塞和亲故事的同时,更多的虚构了汉元帝虽然挚爱王昭君,却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护自己所爱之人的痛苦。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表现出汉元帝对昭君的无限思恋,在营造悲剧气氛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青衫泪》敷演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虚构了白居易和妓女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社会问题剧以反映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怀才不遇的牢骚与苦闷的《荐福碑》为代表,通过描写书生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的故事,直接抒发了对社会现实极端不满的情绪:“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神仙道化”剧以《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黄粱梦》为代表,都是敷演全真教事迹,宣言全真教教义。这些杂剧在马致远的杂剧创作中比重最大。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
三、关汉卿、马致远杂剧题材差异的成因分析
关汉卿、马致远虽同为杂剧大家,但是他们杂剧创作在题材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关汉卿的杂剧,不论是公案剧、婚姻爱情剧还是历史剧,对现实生活都给予了强烈的关注,更加注重暴露现实生活的黑暗及尖锐的矛盾斗争。马致远的杂剧,不论是反映帝王、士子的婚姻爱情剧、下层书生抑郁不得志的社会问题剧还是神仙道化剧,更多的是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汉宫秋》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青衫泪》写妓女最终爱读书人而不是商人,只能是作者自我一厢情愿的想法;《荐福碑》抒发了同样作为底层士子的牢骚;《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黄粱梦》等神仙道化剧更是那些生活在悲剧时代的人们希望摆脱苦难的一味精神麻醉剂。
笔者以为,关汉卿、马致远不同的出身经历、志向抱负与生活道路,是形成他们杂剧题材迥异风貌的主要原因。
作为由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立国之初,统治者对知识分子极为轻视。他们不仅在元初的80年中,停止了科举,断绝了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出路,而且还把知识分子列为下九等,即所谓的“八娼九儒十丐”,从而使知识分子处于民族压迫的最底层,在生理上与精神上都饱受摧残。即使到了延�三年,科举复兴,知识分子仕进的机会终于来了,但科场的不平与黑暗还是将大部分知识分子拒于仕途之外。元代国学试贡授官的品级,规定蒙古六品,色目从六品,汉人从七品。考试的方法据《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规定:“试蒙古生之法宜从宽,色目生宜稍加密,汉人生则全。”①在这失去科举出路、文人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里,为了谋生的需要,关汉卿与马致远像其他许多书会才人一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民间艺人结盟,加入到勾栏瓦肆的杂剧创作活动之中。
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可见他的身份、职业与医有关。这种低微的出身,决定了关汉卿与仕途无缘,“生而倜傥,博学能文”的关汉卿失去了传统文人那种凭着苦读经书而飞黄腾达的机遇。《录鬼簿•序》中说他“门第卑微,职位不振”。关汉卿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不再去汲汲于仕途功名的追逐,对当道者不再抱什么幻想。元人朱经在《青楼集•序》中说:“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流连光景。”明人胡侍在《真珠船》卷四“元曲”条中说:“台省元臣,郡邑正官及雄要之职,尽其国人为之,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得伸。如关汉卿……于是以其有用之材,而一寓乎声歌之末,以纾其怫郁感慨之怀,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关汉卿不仅倾其高才于元曲的创作,而且完全把自己融汇于市民阶层中,正如臧懋循《元曲选•序》中所说的“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我表白:“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啊,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极其鲜明地反映出关汉卿离经叛道的精神。
和关汉卿相比,马致远却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与人生道路。他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着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曾经在《黄钟尾》道:“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写过歌颂朝廷的诗歌。《元史•百官一》说元代“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所以他只捞到了江浙行省务官或江浙省务提举之类的地方文职小吏,于是发出壮志未酬的感慨。《蟾宫曲》道:“东篱半世蹉跎”;《哨遍》道:“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社会的黑暗,使得马致远最终退居山林以终。他晚号东篱,以示效法陶渊明之志,然而,他身虽退隐但又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世事,功名欲念、恋世之情时时折磨着他。他的众多的神仙道化剧给予他寻求解脱、暂时忘却世俗名利的精神慰藉。
一句话,关汉卿以其清醒的现实主义关照,在他的杂剧中描绘了一系列人小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遭际,创造了一种鲜活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场景,构成一幅现实生活的百科全图。马致远则以反映其欲说还休、满腹牢骚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元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注释:
① (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②《全元散曲》,隋树森编,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64年2月第1版,2000年9月北京第7次印刷,第273页。
③.同上,第242,243页。
④同上,第262页。
参考文献:
[1]何悦玲.《关汉卿与马致远杂剧之比较》 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3月 第24卷第2期.
[2]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下).
[4]李鸿渊.《试论关汉卿、马致远剧作的思想倾向》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