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指责:指责的反义词

  近几年在文艺界大展风采的余秋雨先生,应中央台邀请担任“隆力奇杯”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评委,在评说时,将一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乐(yào)”字读成lè,于是乎,网上招帖,口诛笔伐,一片指责之声,闹得余先生脸红了好一阵子。
  其实,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有知识的盲点,何况是一个字的音读不准。我们祖先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知识。仅就文字而言,《新华字典》常用字48000多个,《康熙字典》的字达到14万个之多,还有那些未收入字典的生癖字、方言字和同音字、多音字、同义字、通假字等,让后人穷毕生之力去学习也难以学好和正确把握读音与用意。因此,在民间流传着一种识字的快速办法:“长字读一截,短字读一边”。这种方法有百分之六十是能蒙准的,百分之四十是蒙不准的,所以,读错一两个字在所难免。
  笔者读了网帖认为,有些指责是善意的,他们希望余先生作为名人,要爱惜自己,要珍惜羽毛。盛名之累,关注的人太多,稍有不逊,就会招惹麻烦;但有的人的用意就不好明说了。现在,我们社会学术界流行着一种浮躁之风,好利好名好虚荣,什么东西学了个一知半解就急着拿出去卖弄。曾听说过那么一件事,某名牌大学一位中文教授,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引经据典,到古文字堆里去找一两个生癖的典故和几个生癖的文字插入文章中,以显现出他的知识渊博和高古,比别人学识强,让人去佩服他。他的这一做法无可厚非,因为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每一次到古文堆里查找资料都是一次再学习。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真正好的文章要由读者评判。因此,如何能深入浅出,将文字运用到得心应手才是真本事。靠几个生癖字和一两段生癖的典故来表现自己的知识水平,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一点卖弄。当然,像这样有知识有才华的人,自然具有了一定的指责人的资本。至于那些自己也懂不了多少的人,更没有必要去指责他人。
  朋友在一起时开玩笑说,现在从大学到小学都是老师指责学生学习不认真,考试成绩差。如果哪一天倒过来一次,让学生出题考考老师,看看大学里有多少教授不及格,中学、小学里有多少教师不及格。天天不离手不离口的课本,老师都有考不及格的可能,更不要说读错几个字了。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需要的是宽容、理解和关怀爱护,而不是横加指责。去指责他人、讥笑他人,对自己知识水平的提高是没什么帮助的。文化知识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特权,而是属于所有人的,谁去认真地学习与钻研,谁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不要去指责他人,而应认真检点自己。想一想,像余秋雨那样的学者都会读错字音,我们肯定也有很多因不懂不会而出差错的地方。所以,以此事为鉴,加强学习、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样才会少出洋相、少丢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