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蒙古汗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天一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玉泉老人,又号湛然居士,蒙古汗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元史》卷一四六有专传。他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科举高中后,在金朝任开州同知等职。金中都为蒙古攻占后,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看重而得到任用,先后辅佐成吉思汗、窝阔台父子达三十余年,官至中书令。他待人谦和有礼,对待公事兢兢业业,常常为解除百姓疾苦而上书力谏。虽为高官,但他洁身自好,不贪不腐,以清廉节俭自守。他提倡儒家的治国之道,并据此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汗国的稳定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受后人敬仰。

在颐和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以北,有一座院落,这就是耶律楚材祠,也是北京地区的著名古迹之一。耶律楚材祠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祠堂对面有高3.1米的石碑一座,碑阳为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耶律楚材墓碑记》,碑阴为大学士汪由敦撰写的《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耶律楚材是何许人?他有哪些事迹和贡献?乾隆皇帝为什么要为他建造祠堂并撰写墓碑记呢?

崭露头角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在金中都(今北京)一个贵族官僚家庭里,一个小生命诞生了,他就是耶律楚材。提到“耶律”这个姓,我们往往会想到契丹或者辽,因为它的开国皇帝辽太祖名叫耶律阿保机。追溯起来,耶律楚材是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楚材的父亲耶律履,在金朝身居要职。《元文类》对耶律履是这样记载的:“通六经、百家之书,尤邃于《易》《太玄》,至于阴阳方技之说、历象推步之术,无不洞究。”他的文章才学深受金世宗的喜爱和赏识,而且对契丹文化、汉文化以及女真文化均十分精通,曾任国史院的编修官。耶律履待人诚恳善良,其胆魄也非一般人所能及。元好问如此评价他:“论事上前,是非利病,惟理所在,未尝有所回屈。”

耶律楚材出生时,耶律履已年近花甲,老来得子的他十分高兴,说道:“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是对这个孩子给予了厚望。他还用《春秋左氏传》中“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这个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刑法严苛,士大夫多逃离楚国,投奔晋国,并在晋楚争霸中,为晋国出谋划策,使楚国处于被动。当时人议论说: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给儿子起名为“楚材”。后来,耶律楚材取字晋卿,也是根据这个典故。因楚材曾跟随万松老人学佛,万松老人为其取号湛然居士,赐法名从源。又因楚材家住燕京西北的玉泉山,故号玉泉居士。

不幸的是,耶律楚材三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杨氏一手将其抚养成人。耶律楚材的家庭世代为官,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读书知礼的家风。楚材在母亲的教育下,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聪颖和勤奋,使耶律楚材成为一个博学多才、能诗善文的青年,《元史》上说他:“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写文章,文思泉涌,犹如事先构思好了一样。按照金朝的制度,宰相的兒子通过内部考试可以被授予省掾之职,所谓省掾就是中枢各省的辅佐官员,这属于恩荫为官。楚材的父亲做过尚书右丞,正二品,与参知政事同为执政官,为宰相的佐贰(相当于副宰相)。因此,楚材完全可以通过这个捷径走上仕途。然而,这并不符合耶律楚材的人生观,他想参加科举考试,凭自己的真才实学成为对国家有用之人。当时,金章宗亲自询问参加考试者关于审案等多件事,其中只有耶律楚材的回答为优等。于是,他被任命为开州(今河南濮阳)同知。

人生转折

耶律楚材本以为会从此凭借自己的才能步步高升,谁知,他眼前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

当时,北方的金朝和南方的南宋对峙。而耶律楚材所在的金国,已经从鼎盛的时期衰落下来。金章宗统治后期,官僚内部腐化堕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很尖锐。与此同时,附属于它的蒙古草原各部,逐渐强大,不断起兵反抗金朝的统治,严重地消耗了它的兵力和财力,使其雪上加霜。

1206年,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对金朝统治产生了很大威胁。大蒙古国就是元朝的前身。后来,忽必烈称帝建立元朝,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从1211年开始,成吉思汗便率兵不断南下伐金,长驱直入,包围中都燕京,攻陷山西、河北、山东等很多州县和城镇。怯懦无能的卫绍王完颜永济无力组织对蒙古军队的抵抗,后被从前线败归的将领杀死。金宣宗完颜王句即位,这位皇帝同样缺乏坚守中都的信心,向蒙古军缴纳金帛,送公主和亲以求换取暂时的缓和局面。然后,他又仓皇出走,逃往汴京(今河南开封),留丞相完颜承晖主持燕京防务。耶律楚材也被留在燕京,任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蒙古军队攻下燕京,耶律楚材同燕京百姓一起,成为蒙古统治下的臣民。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事情,也使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受到极大打击,更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

此后,耶律楚材摒弃一切事务,杜绝交游。幸亏一个人的劝导,才让他重新振作起来,这个人就是他的老师万松老人。万松老人是当时有名的禅宗僧人,兼通儒学和佛学。楚材追随万松老人将近三年,逐渐从消沉中解脱出来。他再次立下志向,要用平生所学,做出应有的贡献。他写了一篇闻名后世的文章《贫乐庵记》,表明自己的理想是要辅佐像尧舜那样的君主,使百姓受到恩泽;而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行治国安邦之术。有了这样的理想与抱负,耶律楚材从最初的打击中振作起来,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辅佐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的学识和才能在当时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于是有人向成吉思汗推荐他。成吉思汗也是爱才之人,立刻派人到燕京请耶律楚材前来。耶律楚材欣然同意,认为自己遇到了圣主明君,从此可一展治国之才,实现政治理想,帮助蒙古统治者造就出一个太平盛世来。他在《和平阳张彦升见寄》诗中说“圣主得中原,明诏求王佐。胡然北海游,不得南阳卧”,表达了此时此刻的心情,同时也把自己比作诸葛亮般的人物。

于是,楚材离开家乡,出居庸关,来到漠北觐见成吉思汗。耶律楚材器宇轩昂,身材魁梧,黑黑的胡须垂在胸前,声音洪亮,谈吐不凡。成吉思汗一见就非常高兴,让他随自己左右,以备咨询。

有个人叫八斤,是造弓的巧匠,他自恃地对成吉思汗说,国家目前正在打仗用武,耶律楚材不过一介书生,有何用处!耶律楚材回答说,治弓当然要用造弓的匠人;然而图谋天下的人,岂能不用治天下的匠人呢!成吉思汗听了这话非常高兴,对耶律楚材更加重用,不称其名,只叫他“吾图撒合里”,意思是长髯人。

成吉思汗西征时,耶律楚材随军西行,涉沙漠,过天山,驻军中亚,从事解答疑难、观察星相、预卜吉凶、起草诏书等具体又琐碎的事务。他的为人,他的学识,他的观点,对成吉思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取得了统治者的信任、器重与赏识。成吉思汗晚年,多次对他的儿子窝阔台说:“此人(指耶律楚材)是上天赐给我家的,以后你可以把治理国家的事委托给他。”可见,在蒙古统治者的眼中,耶律楚材已经成为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的合适人选了。

在辅佐成吉思汗期间,楚材还积极了解蒙古社会的情况以及各个地区的形势,对当时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为其日后政治主张的实施,做了必·要的准备。

燕京平乱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遗命由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按照蒙古的旧俗,大汗继承者要经过库里勒台大会的选举。在库里勒台大会选举之前,由幼子守业。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四子拖雷监国。不久,耶律楚材奉命到燕京治理盗贼,安定社会秩序。

当时的燕京,官僚横行无道,致使与官吏有连带关系的“贼人”也肆无忌惮,盗贼猖獗,他们公然赶着牛车,明目张胆地直接到富人家里抢劫财物,“不与则杀之”。因此,拖雷以塔察尔为中使,与耶律楚材一道前往燕京,欲彻底整治这里的社会治安。尚方宝剑在手,耶律楚材对燕京的整治充满信心,但难度与阻力也可想而知。耶律楚材通过询访,获取了大量信息,进一步确认了抢劫者的背景,最终聚焦于燕京地区行政长官石抹咸得卜的亲属及一些世家子弟。线索与罪证都清楚后,耶律楚材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一时间京城震动。石抹咸得卜等人不断来说情,甚至开始贿赂中使塔察尔。对此,耶律楚材不但没有退让,反而向塔察尔晓以利害。最终,塔察尔也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并按耶律楚材的意见,处死16名首恶,起到了杀一做百的作用。从此,“盗始屏息”,燕京的社会治安迅速好转。耶律楚材的治理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期间,耶律楚材还完成了他随军西征的游记《西游录》。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记载了今中亚地区和我国西北的山川地理、气候物产和人情风俗;第二部分的末尾,他明确提出了“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等一系列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的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施政纲领。

深受重用,推行改革

1229年春,耶律楚材在燕京完成了使命,回到了哈剌和林。这年秋天,蒙古宗亲贵族在克鲁伦河畔集会,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依照成吉思汗的遗命,推举窝阔台为大汗(即元太宗)。耶律楚材以特殊身份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集会,足以说明他的重要影响力和政治地位。

耶律楚材的特殊身份之一,就是以占卜的形式选择大汗登基的时间。之前已选定八月二十四日,但到了二十二日“议犹未决”。耶律楚材面对监国两年有余的拖雷,敢于站出来,说道:“此宗社大计,宜早定。”拖雷说:“事犹未集,别择日可乎?”耶律楚材回答:“过是无吉日矣。”意即非此日不可,逼得拖雷没了退路,只好依着耶律楚材“占卜”的时间进行安排。于是,“遂定策,立仪制”。

另外,当时的蒙古人虽然有贵贱尊卑之分,但统治上层的礼乐制度还是一个空白。在耶律楚材看来,帮助蒙古统治者治理天下,首先必须建立完备的礼乐制度,从礼制上改革。这也是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对于窝阔台即大汗位的仪式程序,耶律楚材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方面引导,让蒙古上层逐渐形成严格的君臣意识,提出“皇族尊长皆令就班列拜”的朝仪。即位当天,窝阔台的兄长察合台率皇族及臣僚拜于帐下。仪式结束后,察合台手抚耶律楚材的肩膀说:“真社稷臣也。”从此,蒙古汗国就有了尊汗的下拜礼,传统宫廷礼仪也开始融入其中。耶律楚材還将赦宥思想灌输给窝阔台,进而使中原传统文化与蒙古族的文化结合起来,加强了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窝阔台执政后,耶律楚材成为他的“智囊”。耶律楚材曾告诉成吉思汗,“天下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之”,蒙古人必须抑制其暴虐的行为并施行传统文化,以文化固化统治。窝阔台对这一睿智的谏言也很重视,他让耶律楚材协助自己处理军政事务,并实行一系列改革。

蒙古西征南讨的一大“特色”就是抢掠定居地区百姓的财物,这十分不利于维护统治,甚至会激起当地百姓的反抗。其原因在于,蒙古统治者进人中原农耕地区后,仍然没有摆脱游牧民族的劫掠习性;再加上他们忙于征伐,没有很好地经营中原地区,使得官吏放纵,每到一处总把财产掠夺一空,富者“资至巨万”,而官府储备空空。一部分守旧派贵族甚至提出:“得到汉人,也没什么用。不如把他们杀掉,把农田空出来,让草木生长起来,用作牧场。”如果真照此办理,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将遭到空前破坏,百姓将面临灭顶之灾,中国社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倒退,蒙古贵族的统治也将无法维持。耶律楚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事关百万生灵和社稷存亡的重大问题面前,他当然不能沉默,于是挺身而出,针锋相对地说:“有这样辽阔的土地,丰富的物产,需要什么都可以得到。只是没有治理好而已,怎么能说没有用呢?”他还为窝阔台算了一笔账,如果均定这个地区的地税,商税,盐、铁、酒等税,每年可以得到白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粮食四十万石。太宗听后,将信将疑地说道:“若真像你说的那样,国家的开支用度就够了。既然如此,你就先试试吧。”于是,耶律楚材在燕京、宣德(今河北宣化)、西京(今山西大同)、太原、济南等地设立十路征收课税所。各路课税所的长官称课税使,都由耶律楚材从中原士人中选拔任用。同时制定了盐、酒、杂税和地税的数目,由各路课税使负责征收。

第二年,各路课税使把征收来的金帛和粮食的账簿呈到窝阔台面前,窝阔台一看,和耶律楚材原定的数目完全相符。他大为吃惊,更十分高兴,指着耶律楚材夸赞道:“你一直没有离开我,却把这么多金银、绢帛和粮食征收上来。金朝的大臣里还有像你这么能干的吗?”为了表示对耶律楚材的敬重,他亲自斟酒送到楚材面前,同时郑重地将中书省的大印交給他,让他负责处理日常政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元朝正式建立前,蒙古汗国的官职没有定制,常常因人因事而设。此时的中书省,实际是为处理日常政务,管理中原地区,掌管汉文文书簿籍而设。元世祖忽必烈定官制时,中书省才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但蒙古汗国时期中书省长官的地位也很高。

耶律楚材被重用,开创了蒙古统治者任用文臣的先例。从此,他更可以把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步步推行下去,从而促进蒙古汗国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由于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也没有必要的制度限制,地方官各自为政,肆行不法,任意掠夺,杀害百姓,聚敛资财;蒙古贵族和功臣则常常干预地方行政,擅作威福。针对这一情况,耶律楚材提出改革措施,即地方长官不再兼领军民,而是采取军民分治,建议州县设长官专管民事,设万户府管军政,赋税的征收则由课税所负责,使军、政、财权分属不同机构,各机构彼此不相隶属,可以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共同对蒙古大汗负责,以防地方官骄横难制。还规定,没有大汗的命令,地方长官不得任意征收赋税,违者要治罪。同时还限制蒙古贵族的权力,不许他们随意干涉地方行政事务。

当时,官员、将领没有俸禄,收入主要靠战争掠夺或大汗的赏赐。因此,侵吞公物,勒索百姓,下级官吏向长官直至大汗贡献礼物的现象相当普遍。耶律楚材认为,这种伤害百姓和国家利益之事必须禁绝,要制定相应的法令来加以约束。他向窝阔台提出“信赏罚”“给俸禄”“考殿最”的策略,使官吏有维持生活的固定收入,然后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监督与考核,以此整顿吏治,稳定秩序,加强统治。

作为以儒术治国的政治家,耶律楚材把治国的文臣比作“治天下匠”,他曾对太宗说:“制造器物必须选用技术高超的工匠,巩固统治必须任用儒臣。”并提出了开科取士的建议。窝阔台赞同他的这一想法。当时的科举设经义、辞赋、策论三科,凡是儒生皆可参加,即使是在战乱中被俘之人也可以参加。可以说,科举的恢复改善了儒生的地位,更为国家发现并招揽了大批人才。杨奂就是其中之一。他分别获得辞赋、策论两科的第一名,耶律楚材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到任后,他访问有识之士,共同讨论治理的策略,并减轻赋税,使百姓休养生息。为官十年,政绩显著。

在耶律楚材的辅佐下,蒙古汗国的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日渐稳固,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郁郁而终

然而,窝阔台晚年,逐渐对政事不那么关心了。中原的财富刺激了统治者的贪欲。这时,他所考虑的已不是政权的巩固,事业的进取,而是对财富贪得无厌的追求和索取。对于耶律楚材的意见,他也渐渐听不进去了。一些阿谀奉承之人,开始交结权贵,乘机钻营,他们把搜刮来的财富作为进身的阶梯,一心只为讨大汗的欢心。

耶律楚材见此,深感担忧。他反复申辩,据理力争,说到激动时,甚至声泪俱下。但窝阔台依然不为所动,甚至讥讽地说:“你想搏斗吗?你又要为百姓而哭吗?先试试看吧!”耶律楚材这才知道,自己被孤立了,这种局面已无法扭转,社会风气将逐渐变坏,百姓的生活也将更加困苦。

更严重的事情还在后面。1241年,窝阔台病逝,皇后乃马真氏总揽朝政。她专门任用敲诈百姓、善于搜刮财赋之人。当时一位叫奥都剌合蛮的大臣,深得乃马真的宠信,势焰很高,满朝文武都附和他。只有耶律楚材不买他的账。他派人向楚材送礼,也遭到了严词拒绝。

乃马真对奥都刺合蛮言听计从,甚至把盖有大汗印章的空白公文纸交给他,让他随意填写旨令。耶律楚材对此坚决反对,力谏皇后制止这种做法。乃马真不听,甚至进一步下令说,奥都剌合蛮奏准的事,相关人员必须填写,谁敢不写,就砍断他的手。耶律楚材寸步不让,他说:“军国大事,先帝全都委托给我了,与其他人有什么关系?事情若合理,我自然遵照执行;若不合理,我就要反对。我连死都不怕,还怕砍断手吗?”乃马真十分不高兴,但因楚材是旧臣,有很高的威望,对他也无可奈何。但是,耶律楚材从此便受到冷落和排挤。一腔愤懑的他,在抑郁和孤独的境况中生活了几年后,于1244年与世长辞。

尾声

耶律楚材死后十八年,其子耶律铸遵照遗嘱,将其移葬于燕京西郊瓮山脚下,就是今天的颐和园万寿山南麓。明清时期,不断有人到他的墓前凭吊。直到乾隆皇帝营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非但没有将其坟墓迁出,反而为其建祠堂三间,以示奠祭。

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局部),是耶律楚材在1204年创作的书法作品。

纵观耶律楚材的一生,是值得令人敬佩的。他为蒙古汗国的稳定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往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为人果断干练,待人谦和有礼,对待公事兢兢业业,勤谨有加,有条不紊。身为中书省的长官,既要总揽大纲,又要亲自处理具体事务,即使面前摆满案卷文书,他也能从容不迫地处理问题。他曾亲自理算全国九年的财赋收支,基本没有差错。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均在常人之上。他为官刚正不阿,常常为解除百姓疾苦而上书力谏,即使触怒权贵也在所不惜。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生活俭朴,反对奢华。楚材病逝后,有人诬告他为官期间,把国家收入的一半以上都据为己有。乃马真派人前去搜查。结果,家中除名琴数张、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外,别无他物。他曾写有“定远奇功正今日,车书一混华夷通”,“华夷一混非多日,浮海长桴未可乘”等诗句,体现了他热切盼望民族融合的愿望,以及难能可贵的民族平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