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方法探析

陈文秀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充分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探究行为,而且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与思维特点,用心设置一些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诱导问题,以引起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教师巧设的问题才会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上“圆的周长”的内容,学生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加宽的和乘以2,也知道了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笔者在课堂上抛出圆的周长跟直径是否也有这样的倍数关系的问题,请学生猜猜圆的周长与直径是几倍数的关系。因学生有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旧知学习,当问题一抛出来,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给每个小组分发3张大小不同的圆片、一张实验记录单以及测量工具,请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汇报时发现,尽管3个圆的大小不同,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此时,笔者教学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其实是固定不变的数,也就是圆周率π,因而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即C÷d=π。这样以兴趣问题为导引,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对圆的周长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适当点拨——明确学生探究的目的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过程,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经验是最直接的,效果是最明显的,体会也是最深刻的。但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后就袖手旁观,让学生盲目去探究,而是要适当点拨帮助学生达到探究的目的。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上第86页“解决问题”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探究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在学生探究之前要让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拼出的图形应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不要盲目操作,要先思考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再动手。这样恰当地点拨,不仅可以提高探究的有效性,而且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的机会。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每4个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有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和一张实验记录单。学生边操作边记下所拼摆图形的长和宽,同时算出周长,呈现三种方法:每排摆12个,摆1排;每排摆6个,摆2排;每排摆4个,摆3排。当学生摆完12个小正方形后,笔者不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且让他们继续拼摆探究16个小正方形的周长特征。有了12个小正方形的拼摆经验,16个小正方形摆起来就快多了。学生探究后发现:如果摆成的图形形状是正方形,其周长就最短,不能摆成正方形的,摆出的长和宽越接近正方形的,它的周长也就最短。在笔者适当的点拨下,这节课学生获得的结论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留足时间——鼓舞学生探究的热情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采用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模式。虽然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但因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探究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积”,笔者先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请学生思考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哪个图形。在学生的匯报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只有个别学生画出长方形,然后把对角线连接起来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用底×高÷2算出的就是三角形的面积了,这种方法是等积推导。此时,笔者提出:只有这种推导方法吗?并让学生继续探究是否有其他不同的推导方法。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两种推导方法,半积推导:把一个三角形沿其中两条边中点的连线剪开,绕其中任意一个点旋转180度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是剪拼,所以前后两个图形面积不变。而拼成前后两个图形的底不变,平行四边形的高只是三角形高的一半,于是,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也就是底×高÷2。倍积推导:把三角形三个角中任意一个角折到对应的底边上,另外两个角往里折,就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折成后的长方形面积的2倍,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底÷2)×(高÷2)×2=底×高÷2,也同样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适度“装傻”——还给学生探究的权利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直接要求学生背诵关系式,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机械地模仿和记忆,短时间内有效,但时间长了学生就忘记了,知识也变得模糊,甚至混淆。因此,要想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适度“装傻”,把探究新知的权力还给学生。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上“植树问题”的内容,一位教师问:“1000米的路,这么长,这到底怎么栽树呀?老师真的想不出来,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忙解决吗?”学生看了问题后,个个积极性高涨,有的学生觉得1000米数字很大,马上说应改为20米、30米。教师说:“把数字改小,大家赞同这种改法吗?”数据太大不利于画图验证,迫使学生想到从较小数据入手,体会到探究新问题时应选择较小的数据,感悟到“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必要性。通过画图,学生很容易就知道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纷纷举手解释自己的做法,在此情况下,教师继续问:“那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谁又能解答出来呢?”由于教师给学生留出探究空间正是时候,学生才会有了敢于尝试、敢于思考、善于探究的机会,才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自己探究出了解决方法。

总之,教师要还给学生“学”的权力,交给学生“想”的时间,留给学生“做”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洞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