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2年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政府是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是社会的核心治理者,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我国进入了一个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阶段。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必须转变职能,重新塑造自身角色,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涵义

  1.政府的涵义

  政府是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是社会的核心治理者,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维护人民利益,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因此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来领导我国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政府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势在必行。

  2.服务型政府的涵义

  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而言,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讨论。x在《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一书中,对此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科学的阐述:服务型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重点强调权利的来源和归宿是人民,并且基于政府的公仆身份进行运作,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政府体制。由此可见,服务型政府强调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社会本位和民本位。而强调公仆身份,并把政府的服务性贯穿于政府行为的始终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服务型政府最显著的特征。基于以上几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应是其重中之重。

  二、服务型政府与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1.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合理有效的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有公信力的政府,在政治上就相当于拥有了合法性的资源;在经济上就等同于拥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可以节约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的成本。由此可见,公信力对于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公信力作为评价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的基本标准,具有以下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政府公信力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在政府与民众间架起一道桥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维持政府与民众关系的持续性,并作为一种主观自愿机制同公共权力的强制机制一起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2)使公共权力具有连续的合法性基础。政府通过对民众的服务以及对自身的宣传不断地提升公信力,赢得民众的信任,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稳定的支持。

  (3)推动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中心治理模式正在逐步转化为以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为中心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而多中心治理的核心就是在政府、组织和个人间进行打破界限的合作,因此需要以彼此间的信任作为合作的基础,需要通过政府诚信提升带动社会诚信提升。

  可见,良好的公信力对社会具有凝聚和激励的作用,有助于政府同民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政府公信力的加强,有利于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执政依靠人民,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及其原因

  近年来中国政府的公信力虽然稳中有升,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在某些方面还不能完全获得民众信任,呈现出两个递减的特征:从纵向上来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随着政府层级的降低依次递减。

  根据《小康》杂志发布的《x-x 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报告,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很多受访者则表示不信任地方政府,x 年认为政府公布的数据掺假的比例高达 91.1%。从横向上来说,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成为影响政府整体公信度的“短板”。《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x-x) 显示:城乡居民对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信心度较高,而对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信心度则较低。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认为,目前主要有以下问题损害着中国政府的公信力:

  (1)政府信息不透明。片面强调信息管制、封锁消息,导致谣言的传播,结果更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信息公开没有制度化,民众的知情权缺乏制度保障,极易在政府与民众间产生误解,即政府总是不相信民众能够自我管理,而民众总是不相信政府会以民为本。

  (2)政府行为违法。由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个“怪圈”,民众已经习惯怀疑政府:官民冲突一定错在政府,政策出台一定与民争利,官员有作为一定贪赃枉法,评价政策一定充满质疑……造成民众对政府极度不信任,也使很多为民谋利的官员或政策不被理解,遭到不合理的质疑和批评。

  (3)官僚体制的弊病。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官僚体系本身保守、消极、无效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使问题更加严重,从而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

  (4)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目前,特别是许多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缺乏执行力、连续性与稳定性,新一届政府执行新一套政策,使民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作出合理的预期,更有甚者出台政策后又不兑现承诺,使政府失信于民,导致公信力受损。

  (5)除上述原因外,还有诸如社会信用缺失,行政“越位”、“错位”、“缺位”现象频发,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弱化等问题也在损害着政府的公信力。

  三、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行政创新

  1.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方面。第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社会本位与民本位。第二,用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来规范政府的行动。

  (2)制度方面。第一,改革与完善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第二,打造“透明”政府,加大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力度,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三,打造具有“执行力”的政府,最大限度地提高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承诺于民就绝不失信于民;第四,打造“民主”政府,不断完善民主制度,完善对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因权力滥用而导致民主有名无实,使政府不滥用权力,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3)作风方面。第一,培养一支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公务员队伍,更好地代表政府,从而使政府获得更高的公信力;第二,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履行好对民众的承诺,树立起诚信的形象;第三,营造文明有序的行政环境,创建和谐诚信的人文环境,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忌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2.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行政创新

  我国当前的社会状态正在由高度的同质性向低度的异质性迈进,社会事务日趋繁杂,利益追求逐渐多元化,而服务型政府要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也要求政府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的功效,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因此,行政创新势在必行。

  行政创新应着眼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着眼于提高政府公信力,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但不是任何动机纯正,效果良好的行政创新都具有其正当性。在法治社会下,行政创新也应当具有法律的维度,受法律的支配。

  当前我国行政虽多有创新,但有相当一部分于法理上多有悖逆,执法无据,折射出许多行政部门在行政过程中忽视法律的陋习。而法律底线的失守导致权力异化、乱作为的发生,致使以维护权利为目的的行政最终却导致了权力凌驾于权利之上的结果。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在行政创新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仅要坚持创新思维,而且还应当秉持法治和民本位的理念;

  第二,不以行政创新为名义考虑与行政行为无关的因素,如借机牟取私利;

  第三,在面对多种适合达成行政目标的手段可供选择时,不应仅根据创新原则选择行政手段,还应当着重考虑对个体利益的损害程度;

  第四,随着网络日益发达,“网络民意”正逐渐成为行政创新的来源,并左右着行政行为。但由于其具有“跟风性”与“一边倒性”,不应该成为左右行政创新与行政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片面“顺应”民意而未依据法律事实与法律程序做出的行政决议本身就是违法的。

  总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在行政方面不断有所创新,而具有创新精神的服务型政府,其公信力也就不言而喻了。无论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公信力的提高,还是行政创新的不断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体人民谋利。因此,政府要把执政为民始终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位置,切实把各项职责履行好、各项事业发展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