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考核模式的改革探究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考核模式的改革探究

考核方法与教学形式一定要息息相关,寻求适合本学科的考试,考核方法。首先要求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实验的开设方式要合理,可行性强,可控性强。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主要介绍焙烤食品的原材料,焙烤食品的加工原理及实验方法,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得烘焙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烘焙从业人员基本常识,做好职业规划,激发学生对烘焙从业的乐趣,不断提升自我走上成功之路。全程考核模式是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基础上进行的更全面的考核方式,既重视学生的卷面考核成绩,也强调实验过程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参与兴趣,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实验效果大大提高。

  1传统考试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考试模式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成绩的划分等各个方面缺乏连续性,存在着脱节现象,无从体现课程的整体构思和设计。考核方式单一,以理论+实验来体现最后的成绩。理论成绩以一张试卷定乾坤,考前突击背题是学生获得高分的手段,无法体现学生平时的知识掌握情况。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评阅分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由此,出现部分学生动手实验,认真书写报告,其余学生则以照抄为主。这种情况使教师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评定的成绩难免有失公允。久而久之助长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和偷懒行为,同时也挫伤了真正认真参与实验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改革考核模式是避免这种情况蔓延的必需之路。

  2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法与教学形式一定要息息相关,寻求适合本学科的考试,考核方法。首先要求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实验的开设方式要合理,可行性强,可控性强。本研究主要注重的是教学形式的改进和实验内容,实验过程的监控,而提出新的考核模式。

  2.1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鉴于此,对焙烤原有的实验课程进行较大力度的改革,以往的实验课程,内容固定,多年没有变化。学生在操作中,只是被动地在参照实验指导进行课程实验,思想被动,行为被动,不能更好地发挥思考主动性,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改革后,丰富和优化原有的实验内容,将本课程的实验按教学层次,分成两大部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的基本加工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可按原来的常规教学方法进行,稍做改进。综合实验以培养学生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实际的问题为目标。在实验项目大范围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工艺,生产实践,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发挥空间,构建学生施展才能的平台。

  2.2改教学方式为半开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往的课程实验中,教师扮演着拐杖角色,全程跟踪学生的实验过程。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的操作,冻结了自主思考的主动性。因此,教学方式改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改革之后,无论是基础实验还是综合实验,都不同于以往。针对基础性实验,改变统一性数据,根据实验内容安排不同的原料与配方,工艺参数不固定,同时也可设定工艺参数的梯度,让学生在同一单元时间内接触更多的信息,这样的实验结果并非单一。学生也可在获得自行产品的同时,学习确定不同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综合性实验的难度要上一个台阶,是对学生前所未有的挑战。综合性实验分组进行,根据实验指导方向,实验内容和模式,在教师的指导后自行确定课题,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当然这一过程必须保证有指导老师在现场帮助指导,及时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启发和提出建议。同时,负责提供物品和设备。如果实验未成功,要求学生重新修订实验方案并重新进行实验。

  2.3加强管理,纪律严明

  半开放教学方式,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为保证实验课程顺利进行,一定要加强管理。首先,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以食品专业的行业标准来要求学生,规范行为,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包括进入实验室的着装要求,实验室内的纪律要求,实验原料的节约和有效利用。遵守者加以鼓励,违规者处以适当的处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以保证课堂井然有序,实验得以顺利进行。让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最大程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3考核方式的建立

  考核是衡量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手段,在实验课程比重大的教学课程中,往往存在考核模式的改革滞后于教学方式的改革,甚至出现教考不沟通,无法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的摸索,建立全程考核模式。全程考核模式是在从课程进行的第一天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方方面面,第一节课,每一个实验都是考核的范围,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分段考核,注重过程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以平时的出勤次数为基本要求,以学生对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实验原理的清晰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的记录完整程度,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的深入程度,实验后劳动卫生作为平时考核的重点。而不是把实验结果是否成功作为唯一的标准。这样的考核重点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创造思维,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评得的成绩,真实地体现学生真正的平时状态。期末考试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考试,与以往的考试一样,对理论性知识进行一次性的终结考核;另一部分为实验期末考试,在理论课考试这前进行,具体操作方法:在实验室现有设备规模和材料的前提下分组进行,学生可自己设计开发新产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此类实验以综合性、探索性为主。这样的实验安排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复习,同时也能更接近于未来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一举多得。3.2全方面的考核,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全程性考核将考核的阵线拉到了全程,在每一个过程中的考核又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不同的考核方式,不同的考试方法,都有不同的侧重。更能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课程设计的适应性。理论课采用提问、纸笔考试。实验课采用口试、现场操作演示、笔试等方法。这种多样性、多元化的形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考完就忘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求索状态。这种考核方式还与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紧密相连,充分体现教与学、教与考之间的相长关系。

  3.3设定合理的、科学的评分标准

  考核是全程的,方法是多元化的,为了防止考核成绩的偏颇,设定了合理的,科学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包括口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实验的操作规范,实验室卫生维护,实验态度的端正与否,合作态度与作用,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等。此评分标准对学生完全开放,标准的运用体现了考核的公开、公平和公证。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全面,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

  4考试模式改革后的几点体会与反思

  随着全程考核体系的建立,带来了诸多可喜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4.1教学相长,教师的业务水准有所提高

  建立全程考核体系后,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实验教师。实验考核改革的力度最大,对实验教师的业务要求也有所提高。改革后的实验有相当一部分属开放性实验,指导教师不仅仅再是单纯地讲与指导,而是要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错误,需作出大量的实验指导预案。开阔思维,寻求突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使学生主动实验,掌握实验技能。实验的考核对教师的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要精通教材之外,还要有规范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全程考核体系的建立,推动教师们的实验素养更上一层楼,继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之路。

  4.2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的考核体系建立后,教学内容丰富了,实验内容更具挑战性。学生改变了原来被动、跟从、机械的学习态度。换之为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对新知识有深厚的探索意识。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客观取舍的选择甄别的习惯。实验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就感倍增。实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综上所述,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自然水涨船高。

  4.3实验室设备水平整体提升

  全程考核体系的建立,客观上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实验室设备的完善与齐全与否,是该考核体系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全程考核体系的实施推动了实验室的二次建设,教学设备得以完善,实验内容得以扩充,实验项目得以更新,指导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大大增强了实验的实效性。

  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迎合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义务。全程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更好地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