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

 

 “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

 摘 要: 本文对“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进行比较,分析了其相似及不同之处,指出区分两种教学法对教改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任务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课程改革 电子 目前作者所在的江苏省职业教育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在机电、电子等专业主要推广项目教学法,而作者一直在专业课中探索“任务教学法”。下面就“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应用来进行一个讨论。

 一、项目教学法的由来及其发展 传统的教学理论是将学生视之为“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德国提出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玛雅,1989),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是诸多教学方法之一,有其一定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中是这样描述“项目教学法”的: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按照以上的定义,项目至少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实体可供制作、制造、实施和展示,通常上课所采用的问题讨论、实验演示等都不属于项目的范畴。

  江苏省所推广的项目教学法,更多的是一种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但同样有其适用性。

  二、任务教学法的由来及其发展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方式,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Long(1985)指出:“任务”是人们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重复的各种活动,包括诸如刷墙、填表、给小孩穿衣服、买鞋、订票、借书、考驾照等。

  Nunan(1989)把各种任务归纳为两类: 1)源于真实世界的任务,即日常生活工作中确实需要完成的任务; 2)教育型任务,即专为教学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任务。

  虽然任务教学法一开始是为第二语言学习而提出的,但其基本原理同样适用其他课程。2000年左右,任务教学法开始见于计算机类课程,无论是计算机基础还是编程软件(BASIC、C语言等)或者是应用软件(字处理、表处理、图形图像处理等)都很适用该教学法。

  作者于1996年开始在职业中学教《单片机》课程,由于教学困难而开始尝试“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1年左右,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编写的单片机教程借助于网络迅速传播,得到广大单片机爱好者和工程师的认可,目前在google上仍可搜到数万条结果;这一教程完善后于2004年以《单片机轻松入门》为书名出版,累计印刷达22000册并获得第7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2007年出版其第2版,已再次印刷15000册。在当前80C51类单片机图书每年出版数十种、市场上同类书籍多不胜数的情况下,一本由中学教师编著的书能有此成绩,确属不易,这说明此种新的教学理念能够被广大读者所认可,并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任务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功以后,我申报了“职业中学专业课堂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课题,将此方法推广到电子技术及其他专业课中,经过3年多的研究已成功结题并获本市教育局课题研究一等奖。

 三、两种教学法的比较 在开始任务教学法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江苏省开始项目式教学课改,一时之间,如何区分这两种方法成为一个难题,开始时我认为这两种方法是同一内涵的两个不同名称,常在各种场合混用这两个名词,这一度导致了混乱。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我逐渐认识到了这两种教学法的相同及差异之处。

  1、 两种教学法的相同之处 这两种教学方法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方法大致相同,基本上都包括了以下的几种方式。

  (1)“做中学”。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凝聚、汇集知识技能等要素,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一旦问题得以解决,这个过程以“经验包”的形式留在人的脑子里。这是两种教法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2)“评中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或者同一个学习组的成员不断对“作品”进行评价;其他学习组的成员也可能会参于评价;老师也可以刻意成为评价者,对学生的作品“评头论足”。这是一种平等“评价”,学生在这种评价中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并乐意对问题加以改进。

  (3)“帮中学”。这两种方法都强调团队的作用,同一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学习、合作学习、能者为师;老师也不再高高在上,作为学生的一个“帮忙者”,在学生完成任务或项目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学生愿意接受这样一个帮忙者。

  2、两种教学法的不同之处 (1)应用对象不同 项目教学法有更多的“宏观”特性,谈到项目课程,总是针对某一门课程而言的,项目本身通常也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任务教学法往往是对每一节课或每一次课而言,更注重“微观”特性。

  (2)制定者不同

  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由课程开发者制定,老师是项目的执行者;而任务教学法中的任务则主要由教师自己来设计,老师既是任务的制定者,也是任务的执行者。

  (3)应用范围不同 项目教学法主要适应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前所述,项目必须要做出一定的实体来,所以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难以使用“项目”的概念来安排,尤其在目前我省的课改阶段,项目课程还难以做到如德国“学习领域”那样的大综合,主要仍是针对某一门或一类课程的改革,这一矛盾更为突出。任务教学法这一概念适用的范围更宽一些,任务既可以完成一定的实体的制作,也可以是阅读并回答问题、解题等,只要是解决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获取知识,都可以称之为“任务”。

 四、区分两种教学法对课改的指导意义 分清楚“任务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概念,并非文字游戏,也不是要以一种来替代另一种,恰恰相反,这两种教学法关注的层面不尽相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于课改具有实际意义,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灵活处置课程的各知识点 使用项目式教学进行教改,最大的难度在如何开设合适的项目。如果课程有一定的实践要求,那么开设项目较为容易,也比较合适,但如果学习内容包含较多的基础理论知识,则使用项目式教学难度相当大,例如,电子学中介绍到交流电的有关知识时,如果使用项目教学法来完成,要设计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既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相当困难、甚至就是不可能的。即便将其融合到其他部分,也不妥当,给人的感觉是为项目而项目,比较牵强,这一类知识点在电子技术中不在少数。如果使用任务教学法,问题就好办得多。“任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阅读、解题、演示实验等都可以是“任务”,设计得好,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降低教改的门槛 采用项目教学法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在当前情况下,一些比较适合于使用项目教学法来学习的知识点,也未必一定要此方法来完成。例如,变压器一节,需要了解变压器的各部分名称、变比等关系。如果按项目教学法的思路,应该让每个或每组学生制作一只变压器,在制作过程中了解变压器各部分名称,绕制完成后对变压器进行测试,根据绕制时的匝数及测量结果,通过计算来获得变压器的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等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有效的,但是限于条件,是否每个学校都能这么做呢?通过这一项目能够获得的知识很丰富,但是否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如此丰富的变压器专业知识呢?如果不需要而这么做了,这必然意味着你挤占了学生所需其他知识的资源。

  如果将此次课视为一个“任务”,那么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我将一个班(50人)分成10个组,每2个组作为一个竞赛组,要求每组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关于变压器知识,准备10个问题向对方成员提问,当然对方组也会准备10个问题,这样相互提问,提问过程中要及时作记录。在各组“竞赛”过程中,老师巡视,问答完毕,老师通过巡视了解的情况及记录本的情况为每一小组打分。通过竞争的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同样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当然,

  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变压器样品等相关资料,并在学生讨论完毕以后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

  或许有人认为,这样做,减少了课改的“革命性”,课改又变得“稀里糊涂”了,其实不然,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改”而不是“革”,也就是循序渐进的改变,而不是革命性的变化,任何课改都不能将学生视作“实验品”而任意调整教学方式;课改的难点在于教师的培养,目前教师队伍结构无法产生革命性变化,只有循序渐进地“改”,才能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课改中来,逐步培养出一支适应于课改要求的教师队伍。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项目教学法主要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项目由专家组织开发。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课改中许多项目由一线教师完成,但这是在实验阶段,这样的工作基本上“仅此一次”;理论上或者理想中的项目课程是不需要有教材的,但根据我国的师资队伍等实际情况,课改后出现统一教材、明确项目要求的可能性很大;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再不能也不愿随意更改。这样一来,如何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又是按照编写好的项目教材照本宣科,那么课改才真的成了换汤不换药,流于形式。如果将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的概念分开,教师就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表演的舞台。

  参考文献: 作者:陆爱民《我所理解的“英特尔未来教育”》 惟存教育实验室。

  作者:姜大源 《“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职教论坛》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