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

  二. 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2.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冷清秋之景 今宵酒醒何处?

  情景交融

  伤离别之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诵读指导

  1. 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 教师指导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

 

  3. 再请学生试读

  4. 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

  5. 学生听录音朗读

  6. 跟读

  五. 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① 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B.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

  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 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

  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 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六.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

  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

  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

  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

  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

  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七.布置作业

  课外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

  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 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及写作思路;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了解这首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

  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但苏轼也写婉约词,柳永也有豪放词。《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比较。《望》写景壮伟、声调激越;《雨》哀怨缠绵、冷寂幽清。

  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二、作者和背景

  1.柳永简介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改名柳永后,47岁才考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也叫“柳郎中”。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 柳永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遂落第。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柳氏三绝”——与兄三复、三接都有文名 成名原因 ①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 ② 生活上的特殊经历 ③ 博学多才,妙解音律 ④ 写出好作品

  2.背景及释题

  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这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释题:“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三、教学过程

  1、播放邓丽君唱的《雨霖铃》歌曲

  2、听录音,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心绪的一句话 教师引导: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四、诵读指导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①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

 .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

  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

 ...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齐读——单读——师读——生品读

  四、整体感知,设疑启发

  1.“好诗一半画”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品诗构画,发挥想象,本词能构几幅画?

  离别前的饯别——都门帐饮

  离别时的难舍——执手相看

  离别后的想象——晓风残月

  2.披文入情,感受诗人情感

  凄切、无绪——黯淡、低落

  催发、执看——难舍、痛苦

  酒醒、分离——凄凉、孤独

  五、重点探究

  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凄凉、沉寂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明确: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4、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8、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人将另一个人的手放在自己手中,相互看着时泪眼婆娑,竟然是被泪水给噎住而说不出话来了!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缠绵悱恻,淋漓尽致。

  、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明确:“执手”感觉很慎重,很郑重,而“牵手”和“握手”不能充分表达那种凝重感和气氛。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

  9、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10、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六、综合领悟

  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思念。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

  相思。

  七、点拨内容,归纳艺术手法

  1.串讲拓展

  问题探究: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着体会全词的意境。

  分析:《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

  词的上阕在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PPT课件。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3. 教师指导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

  4.再请学生试读

  五.整体感知

  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1.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本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六、词句鉴赏

  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3、教师点击PPT幻灯片,出示有关诗歌意象,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

  《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

  5、学生作示范朗读。

  七、技法探究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

  其实,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

  请同学们再在《雨霖铃》里再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和效果。

  明确: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九、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假期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以“别离”为题,写一篇文章。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感 谢 阅 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