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从“市民”到“公民”和自我超越】 做一个合格公民演讲稿

 

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从“市民”到“公民”和自我超越>>
  我们知道,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关于“人的行为习惯”,他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是不是也为大家所熟知呢?培根说,“人的行为,多半取决于习惯。一个具有良好文明习惯的社会环境,最有利于培养好的社会公民”。当不良的行为习惯衍变成一种集体陋习,就会加倍阻挠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实施“环境兴市”,推进简阳经济总量、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三大赶超”的今天,我们怎样看待“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自觉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努力完成从“我是市民”到“我是公民”的自我超越,对每个简阳人今天和明天的美好生活而言,则是休戚相关,龙为重要的。
  无庸置疑,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并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今,我们不仅拥有自己的住房,家里安装了电话,摆放了电器,而且学会了用电脑帮助思考,习惯了“E-mail”和“宽带”缩短时空......但倘若回过头来,想一想十年、二十年前,我们曾经生活的简城是什么模样?或许有的人就记忆随风,依稀莫辩了。不久前,我在电视台整理录像资料,一段存放多年的图像勾起了我对幼年时光的回忆:灰蒙蒙的画面上,阡陌般横陈着低矮、狭小的街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的简城旧貌又浮现在眼前。那时的新民街和西街,依然能见到一排排风雨剥蚀的瓦房,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以及古老的教堂。过去熟稔的街景,如今已飘散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比肩继踵的高楼和宽敞明亮的商场,不由得叫人在怀旧的回味里,感慨岁月流失,惊叹今昔巨变。
  然而,任何发展变化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外地出差或旅行归来,尤其是刚从大城市或国外回来的人,似乎有这样的同感:一下子再见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环境,会产生一种陌生的不适之感,猛然发现它与先进城市形成的强烈反差。而在我们周围,听到最多的仍是对居住环境不尽人意的报怨和叹息。勿庸讳言,与发达地区相比,简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城市化水平不高,脏、乱、差现象尚未根除,市民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唯其如此,近年来,我市才把“经营城市”提高到挪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加快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步伐。而利用外资、借用外力的关键所在,正是我们简阳的对外形象和投资环境。我不禁想问,当人人都在痛斥不良行为损害了简阳形象时,自己又为“环境兴市”做了点什么?!我们是沉溺报怨、习惯牢骚,还是自励勤勉、奋然进取?!应该说,“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绝不是一句空洞口号,“三讲一树”便是它实实在在的载体。假如我们每个人都不再把“不讲个人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公共道德秩序”等陋习当作“个人小节”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那么,又何愁对外形象得不到提升,投资环境得不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呢?
  行为学家曾对“乱吐乱扔”等现象做过有趣的研究。实验表明,当一个人身处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公共场所,他会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周围若是脏乱无序,他就会跟着放纵自我,亦步亦趋。这就是人的趋同习惯心理。正如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所言,“人类的生活对于'德',正象对于'才'一样,无疑是一个最终的考验,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都离不开他们”。所以,一个真正有良好修养和高尚道德的人,时时处处都应经得住来自外部和内心的考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才能真正超越自我,有益社会。
  各位朋友,如果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会经受历史的“阵痛”,那么,我们面对从“市民”到“公民”的自我超越,就不会有丝毫畏惧。昨天,我们既然能“虎门销烟”,完成了从“东亚病夫”到“奥运健儿”的飞越,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打碎了“裹脚布”和“长辫子”缠绕的“国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众志成城战胜了“非典”,那么今天,我们就有百倍的自信,用“三讲一树”这支椽巨笔,把简阳的美好明天描绘得更加灿烂美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