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路漫漫

王平

如今在少年宫和艺术培训机构奔波“赶场”的小琴童们越来越多,忙碌的身影成为如今孩子们童年音乐记忆的特殊颜色。

相关数据显示,在少年宫和培训机构学习乐器的琴童之中,小提琴、钢琴、长笛、单簧管等西洋乐器,其学习人数要高于二胡、琵琶、扬琴、阮等民族乐器。真的是孩子们从小就对乐器有自主的判断和选择么?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家长的意愿、学校的引导、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在艺术道路上的选择。

当今大多数高校的音乐教育,对于音乐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主要以西洋音乐为主。音樂院校更是以学生在国际性的声乐、钢琴、西洋器乐演奏比赛中获奖,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无论从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是所需教材、乐器等的配置上来看,民族音乐教育和西洋乐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笔者曾就职于高等音乐学校的国际部西洋乐系,高昂的收费、求学的奔波,千军万马之中闯出一条攀登西洋乐巅峰的天梯之路……纵然前路多艰险也挡不住家长们的信念能胜天,节衣缩食也要送孩子出国深造,以期日后学业有成能登上国际音乐殿堂的舞台大放异彩。

很多琴童的家长在了解国际学校西洋乐专业的高昂学费之后,内心都不免陷入纠结:令工薪阶层望洋兴叹的学费与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费用,基本上掏空了一个家庭的大部分积蓄。但国外院校确实比较看重学生在西洋乐方面的艺术水准和专业导师的推荐信。很多孩子没有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甚至对西洋乐的兴趣和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就被送进了琴房……这样的揠苗助长式教学,从未来的长期发展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方面来看,成功进入学府却后劲不足、半途而废的例子,也值得家长们和培训机构深思。

当今社会,有一部分把出国留学当作孩子人生目标的家长灌输给孩子的理念是:万般皆下品,西洋乐最高。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妄下结论,这大概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将自身没有实现的王子公主梦寄托到了下一代身上。以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却忘记了中国那句饱含情意的古诗——月是故乡明。

肩负民族音乐传承与发扬重任的莘莘学子们,除了青年才俊进入专业院团成为中坚力量,以及部分翘楚到海内外进行演出和艺术交流,更多的毕业生不约而同地投身到青少年民乐教育事业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闭环:如果民乐专业受到社会大众和各类院校的高度重视,毕业生源供不应求,就业待遇好,职业发展空间大,那么更多的优秀民乐毕业生将会加入到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反之,若西洋乐的就业及发展等方面更具吸引力,那么广大音乐教育从业人员就必然会用脚投票、由心抉择。

其实,无论是西洋乐还是民乐,都能够使青少年大脑的各方面能力和潜力得到练习与开发,为锻炼脑、手、眼、耳的配合反应及协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奇妙的音符给了人们丰富的想象世界和思维空间。

古代圣贤孟子曾告诉过我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也可以自信地告诉孩子们,西乐民乐无高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忘初心砥砺行,肩负使命要牢记!聆听自己的音乐,作出由心的选择,无论是民乐还是西洋乐,能够真正吸引你、适合你施展才华的就是最好的音乐。

编辑  郞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