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上谈瓷

胡西林

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画中几案上满盛果食的盘碟中就有注碗与盏托。

在2019年第9期《中国收藏》的器座特别策划中,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当时在选择用于文中举例的藏品时,有一件清代转心瓶的底座,精致考究,美轮美奂,虽与器身失孤,却不遗高贵气息。不过考虑到那次要写的主题是器座上的莲荷纹饰,这个座子就被撂下了。但实际上,它確实值得一聊。于是重拾旧题,姑且来一次“座”上谈瓷。

别样存在

众所周知,器座因器物而生,其功能一是承托稳定器物,二是彰显衬托器物,这是不易充当的角色,难在既要彰显衬托,又要含蓄收敛,即所谓大德不显。器座的材质以木质为常见,也有以玉、瓷、象牙、青金石、沉香、金、银等雕琢制成的,瓷质器座并不多见,但却是一个别样的存在。別样在哪儿呢?除了具备上述两项器座的通常功能外,许多瓷质器座还具备实用功能。举两个例子,盏托和转心碗。

顾名思义,盏托是托盏之器,与盏配套使用,它由战国时的漆器饮具耳杯承盘演化而来。盏是浅而小的杯子,多为敞口小圈足,掌于手中,或酒或茶,饮酒之盏谓酒盏,品茗之盏谓茶盏。当然盏还另有所指,古时候油灯盛油的浅盆也称盏,灯盏之名即由此来,于是盏又成了灯的单位,这是另说,与本文无关。

盏托历史悠久,东晋时已有制作,而其兴盛则是因为江南地区饮茶风气的兴起,时间是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时期。早期的盏托多数是以越窑青瓷为代表的青釉制品,形圆似盘,盘心有凸起的圆形托圈,盏坐托圈内,仆人奉茶侍酒时不仅可以免于烫手,盏也因此不会移滑。而置于桌案之上,托盏之“托”摇身一变成了盏的座子,不仅令饮者在使用中得以观赏,更令饮者举止斯文优雅。

盏托的使用在唐、五代时期十分普遍。传为五代时期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的杰作《韩熙载夜宴图》卷,这是以工笔重彩描绘韩熙载家宴时与宾客饮茶、听乐、观舞、小憩场面的宏篇巨制,画得奢丽华艳,几案上满盛果食的盘碟中就有注碗与盏托。宋徽宗的《文会图》也是宴饮题材,聚饮者是一群文士。这位对艺术的要求严谨到了苛刻程度的皇帝不仅以花鸟画和瘦金体书法著名,也擅长人物。而《文会图》除了十分传神地刻画了与宴各位文士美酒微醺时的神情姿态外,便是在画中对各种餐具细致入微的描摹,以至于我们在观赏《文会图》时,不仅可以了解北宋末年上层官宴的场景、餐具的配置使用,还得以见识多种餐具的形制、材质与色彩。图中各位文士的餐具中也有盏托,不仅用作酒具茶具,也用作汤具:画面近前有一桌台,桌台上有汤罐汤盏,一仆人左手持盏托,右手勺汤——与酒具茶具的盏托不同,汤具的盏托白沿褐体(抑或紫体),盏则浅色,形与色匹配映衬,和谐雅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宋徽宗《文会图》,其对各种餐具的描摹细致入微,当中的盏托不仅用作酒具茶具,也用作汤具。

南宋 官窑盏托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青花灵芝纹托盘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粉彩天蓝釉开光大套瓶故宫博物院藏

南北朝之后饮茶风气益盛,这大大促进了盏托的需求,以至南北朝时几乎独占市场的越窑青瓷盏托到了五代、两宋时候引来南北窑场纷纷烧制,定、汝、官、钧、耀州、龙泉、景德镇诸窑都有出色出品,其中尤以景德镇湖田、湘湖窑生产的青白釉盏及盏托因其色雅胎薄深受百姓喜爱,从而大量出品。元末明初青花瓷兴盛,尤其明代永乐、宣德二朝的青花瓷更是独标高格,宫廷用瓷中就有一种饰灵芝纹的青花托盘,花瓣口,折沿,浅腹。与唐宋时期盏托高足直口不同,明代永乐宣德托盘为浅圈足,托圈则下宽上窄,看上去敦实稳重。此盘所托何物?想来应该是同样有着凝重感的永乐名品压手杯,如此方得匹配,韵味尽出。

这一器型到了清代乾隆朝更是被发扬光大,不仅形式多种多样,工艺空前精致,纹饰也从明代永宣时期的相对简洁而变得繁缛,色彩则由单一的青花至粉彩、珐琅彩或笼统谓之洋彩,绚烂无比。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瓷胎洋彩黄地锦上添花海棠式杯盘、瓷胎洋彩红地锦上添花葵花式杯盘等等。它们是盏托自东晋出现、南北朝兴盛之后一路而来所达到的极致,美不胜收。

瓷质器座之别样存在当然不止这些。清代乾隆朝有一款连座大碗被称为转心碗。依清宫档案记载,这款大碗仅有三件,当年均为乾清宫端凝殿陈设器,侈口,深弧壁,碗因纹饰不同釉色有别。此款大碗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旋转功能,故碗由三部分组成:碗、座及中间接合的插榫。此碗被称作瓷胎洋彩山水诗意转旋大碗,外壁白地珐琅彩绘山水人物图并题诗,山水依碗延展,四王一路笔法,绘工极精;碗心绘魚藻图,四条金魚,栩栩如生;器座则仿龙泉冬青釉,莲瓣花口,形如豆。豆是古代的一种盛食器,为碗作座,名实相符。这搭配绝了!手指拨弄间,风景流转,隐逸低调的座子不仅映衬碗上山水,更是把山水盘活了。这就是大德不显。

清乾隆 洋彩山水诗意转旋大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创新杰作

清代转心瓶底座与此转旋大碗相类,它们都是唐英在乾隆早年督陶景德镇窑厂时期的创新杰作。唐英字俊公,号娲寄老人,生于1682年,卒于1756年,清奉天(今辽宁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他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宫供役养心殿,雍正元年(1723年)43岁时升任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1728年)起奉命驻景德镇御厂任协理官。雍正逝世后,他于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管理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至乾隆二十一年,其中除了乾隆十五、十六两年曾一度中止外,先后督窑景德镇御厂二十六七年。期间他对于制瓷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致使雍、乾二朝官窑制瓷在仿古、创新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乾隆朝督窑期间,唐英有多项成就特别突出,其中就包括创制了鬼斧神工的镂空转心瓶和在洋彩瓷器上以锥剔法所施凤尾形卷草锦纹。

清乾隆 洋彩红地锦上添花圆杯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话说起来有些意思,清雍正一朝官窑瓷器在有清一代官窯制瓷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特点是细巧雅致,制作精良,无论造型、胎釉、绘工、款识均一丝不苟,无可挑剔。如此成就当然与雍正的操劳及严谨有关,但更与唐英督窑和专研分不开。1736年乾隆即位,唐英再获重用,于是雍正期间景德镇御窑厂的做法顺理成章地延续到了乾隆朝,这也是乾隆早期官窑瓷器风格近于雍正晚期的原因所在。客观地说,景德镇御窑厂此时烧制的瓷器水准、质量都不错,但是对于艺术品,乾隆是一位有抱负的皇帝,瓷器更是他执着的喜爱,先帝父皇的高度摆在那儿,那是不能妄自菲薄的。那如何更进一步呢?这时唐英的奏折来了,正是关于督办陶务之事(见《唐英集》917-918页)。乾隆藉以伸发,提笔折上朱批,时间是乾隆六年(1741年)五月二十四日:“不但去年,数年以来所烧者,远逊雍正年间所烧者,且汝从未奏销。”字里行间都是情绪,这当然是严厉的批评,尤其“远逊”二字令唐英审慎思考。60岁的唐英于是再度奋发,在仿古与创新两方面进行突破,终于乾隆朝御瓷的新面目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瓷胎洋彩黄地锦上添花海棠式杯盘、瓷胎洋彩山水诗意转旋大碗,以及镂空转心瓶等都是在这之后创制成功的。

清乾隆 珐琅彩转心瓶座局部

清乾隆 珐琅彩转心瓶座底部

惟愿安好

镂空转心瓶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讲究镂空、穿透、旋转、层层相套、纹饰繁复多样等,通器由颈、腹、内瓶、底座等多个构件组成。由于制作太过复杂,成品率又低,所以当年出品就少,传至今日更是少之又少。这个转心瓶座子不知何时流入法国,更不知何时与器身分离,想来当年流出中国时不会仅此一个座子,应该是一件整器。西方人有肢解、改装中国古代瓷器用作台灯座子等的习掼。七八年前我在纽约,一位在美国做饰品设计并且小有成就的广州画院原画家,陪我去曼哈顿第五大街上他曾经工作过的机构小坐并结识他的老板。老板是德裔美国人,很自信,也很客气,他拿出一件自认为得意的作品让我欣赏。就在上手那一瞬间我傻眼了,这是一件青花粉彩乾隆官窑梅瓶改作的工艺品,此时已经掐头去底并包嵌了网格纹金银。他看出了我的惊讶,对我说这是在一场重要的拍卖会上拍来的。我问他你知道这件瓷器的年代和身份吗?他说知道,中国清代乾隆时候,快300年了。并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他的作品上得到了运用,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但愿这个转心瓶座子的器身没有遭此厄运!

清乾隆 珐琅彩转心瓶座

这件转心瓶座子后来归藏扬州文物商店,十几年前出现在了南方的一场拍卖会上。拍卖图录上标示此座“清乾隆粉彩座”,至于是何物之座未作说明。数轮竞价下来,此座以不菲的价格成交。戏剧性的变化在成交后出现了:有人找到竞得者,愿以数倍于成交价的价格易手。原来,此座是唐英督窑时创制的转心瓶的座子,且并非仅饰粉彩,而是粉彩间饰珐琅彩。在艺术品市场,清代粉彩瓷器与珐琅彩瓷器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此转心瓶座子口径19.8厘米,足径14厘米,高6.3厘米,显然是一件恢弘大器。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粉彩镂空夔龙纹转心瓶,纹饰雕功一流,它的口径是8.5厘米,足径10.5厘米,转心瓶通高30.3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件粉彩天蓝釉开光大套瓶就更壮观了,口径31厘米,足径28厘米,器身通高73厘米。依此揣摩,此座之瓶应该在二者之间,而依座之工艺和纹饰看,一定美轮美奂!

所以“座”而谈瓷,更多是在期盼,愿座上之瓶未遭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