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勃拉姆斯钢琴作品

摘要:勃拉姆斯的作品采用了古典主义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情绪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创作风格。其中的作品《升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2)是他的奏鸣曲作品中较为成熟,也是演奏頻率较低的一首作品。本文将从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对《升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旋律、节奏、力度和踏板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地为演奏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勃拉姆斯;浪漫主义色彩;演奏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060-01

一、引言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mes Brahms)(1833-1397)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同时他也是古典主义最后的一位作曲家,以及浪漫主义中期的一位作曲家。勃拉姆斯在早期的创作中,深受舒曼的影响,因此作品的色彩对比鲜明,具有独特的个人音乐风格。《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完成时间(1952年)实际上比《C大调钢琴奏鸣曲》完成的更早,只是出版较晚,因此,这部作品带有勃拉姆斯早期创作的特点。他把这首作品题献给了日后成为一生挚友的克拉拉·舒曼。

二、勃拉姆斯《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在这首作品中,勃拉姆斯采用了传统的古典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来进行创作。并在这部作品中注重对情感的表达,而音色的变化和明显的力度变化则显现出了丰富的音响色彩。第一乐章是有力而从容的快板,采用了大量的七和弦、九和弦以及七和弦、九和弦的琶音,快速跑动的八度音程则强调了音乐的交响性。第一乐章是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四个部分构成。呈示部是由两个不同的主题材料构成,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部的情绪强烈激昂,副部的主题则显得更为柔和抒情。在展开部使用了强弱对比明显的单音断奏的方法,对情感的宣泄更为浓厚,也使得音乐更加的小巧精炼。当音乐到达再现部时,调性又回归到了#f小调,而再现部的音乐材料又多来自于呈示部的音乐材料,最后在主和弦上结束了第一乐章。

三、呈示部的演奏特征

呈示部的主部共有is个小节,主部出现了大量的顿音记号,以及三连音的顿音奏法,这里的三连音起到了情绪对比的作用。因此明确地进行八度音程的跑动和三连音音程之间的转换。主部在最后一个小节以主和弦的形式结束。连接部为12+12的方整型乐句结构,出现了PP的记号,左手的低音旋律也因此呈现出了安静的氛围。左手的旋律由弱到强进行过渡,右手出现了连续跑动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右手在跑动时需要重点突出上方音。在经过两个小节的单音跳音之后,引出了副部的主题。连续出现的三连音也表现出了宏大的场面,而右手的八度相对于左手而言更具有旋律性,因此左手的八度和右手的八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表现出了勃拉姆斯多愁善感的情怀。

四、展开部的演奏特征

展开部有三个小节的连接,展开部采取了单音的强弱对比的形式,与之前出现的八度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于每个小节的右手第一个音采用琶音的形式。单音的出现使乐曲显得更加的轻快和活泼,情感色彩上也与之前大量的八度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处理上应该注意十六分音符的音阶在上行跑动时的流畅性和准确性,突出右手的旋律,并按照突强(sf)一强(f)一弱(p)的力度方式来弹奏。当乐曲来到展副部时,此时的调性为#c小调。在弹奏副部时,注意左手三连音的均衡性,以及右手出现连音线时,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出现的音乐术语dolce为轻柔地,并且出现了渐强渐弱的符号,因此在弹奏副部时要充分地调动情感,并做出明显的情感对比,体现出作品的抒情柔和。

五、再现部的演奏特征

当乐曲来到再现部时,此时再现部的音乐材料来源于呈示部。此时调性又回归到了#f小调上,且主部、副部和尾声的调性也均为#f小调。最后20个小节采用了新的音乐材料,接近尾声处采用了快速且强有力的三连音,音乐的速度在此时更快,情绪也更加饱满和高涨。这一部分的音乐材料依旧保持了曲子的严谨与规整,将技巧性与强弱对比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情绪对比,更深入地体现出了勃拉姆斯对自己情绪情感的宣泄,同时也与呈示部的内容形成了很好的呼应。

勃拉姆斯作品《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突出了作品的交响性和情绪对比,使曲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勃拉姆斯还延续了古典主义的创作特点,在创作时曲子的整体框架和结构严谨规整,乐曲的情绪氛围变化丰富,时而紧张急促,时而抒情柔和,调性转变复杂。也可以说,勃拉姆斯的音乐是古典的,也是浪漫的,形成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殷瑛.勃拉姆斯《升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风格分析[J].北方音乐,20M(10).

[2]李振中.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风格[J].科学之友,2011(20).

作者简介:王雅迪(1990-),女,四川成都人,助教,硕士研究生,西昌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钢琴演奏、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