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文化转折的时代成因分析

自进入中国之日起,电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责任,同时也被中国本土文化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与中国社会互相激荡、彼此促进的独特存在。虽然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一样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仔细观察,人们不难发现决定或者影响它的文化转折轨迹的种种社会因素:社会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坚守与突围;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联的人们生存方式的颠覆与重构;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相关的电影美学逐渐同步于国际商业化风格。讨论这些因素对电影文化转折的影响关系,是人们预见中国电影走向的重要视角。

一、时代变迁呼唤电影文化转折

电影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变迁造就了电影行业的不断变化。当下,文化转折主要表现为科技的发展、不同时代背景下成长的电影人、社会的文化分层等众多因素致使中国电影逐步从精英化、大事件取材模式逐步趋向于世俗化、平面化,多样化的电影形态转变,同时带来大众审美意识的改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文化传媒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与传统文化传媒相冲突的情况,这就是艺术审美失落。

审美确实出现了失落现象,但也无法阻挡新时代传媒的发展趋势,这是时代对文化传媒产业提出的要求,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当前,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文化发展模式的转变。转型时期的中国电影应该重视创造力和人性情感的表达。

二、电影文化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潮与低谷

社会变革推动了中国电影发生重大转折,从发展过程来看,刚起步阶段,中国经济科技处于欠发达水平,而大众对于精神和物质处于渴望之中,在拍摄条件和制作理念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电影人创作空间是巨大的。这个时期,所有影片制作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电影创作者能够完全不受商业因素的干扰而专心进行艺术创作。正因如此,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后涌现了多部高质量的作品,中国电影得到了超越性发展,诞生了《城南旧事》《红高粱》等一部部至今难忘的经典力作,这些成就所表现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忽视的。尽管这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电影得到了腾飞发展。

电影发展到近二十年,经济和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大众对于电影的满意度以及电影人对于文化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于这样尴尬的处境,从电影文化艺术本身而言,为了适应商业市场和迎合观众喜好,创作者盲目跟风,这成为艺术创作的枷锁。电影本应该体现文化创意和情感升华,而时至今日,中国电影依旧没有摆脱叙事拖沓、情节老套、情感诉求粗暴且不切实际的窘境。在高强度的前期商业宣传下,大众都给予影片极高的期待,观看后却不难发现电影本身其实只剩下商业化的“空壳”,结果大失所望,不论是过去的《无极》还是近年来的《攀登者》,诸多影片都存在此类问题。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缺好的题材和故事,却一直缺少好的叙述者——把生活真实通过艺术创造转化为电影作品。从近年来的《捉妖记》《流浪地球》等影片的成功经验来看,艺术要想有活力,必须将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先决条件。另外,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还未实现转型,电影作品产量有限,社会还未出现文化分层,大众对电影的需求相对统一。如今,大众对电影的理解和艺术鉴赏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大众对电影艺术有了多样化需求,而电影创作和创新能力相对滞后。导演贾樟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虽然国内电影市场高速增长,很多片子非常容易获得过亿的票房,但是电影及文化界过度陶醉在里面,从电影语言到对人性的理解及感情的表达都有一些滞后”。

中国的经典电影都已经很好地验证这一理论,电影对细节的抓取和拍摄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共鸣往往是从影片细节中感受到的,从而反思自身,唤起同理心,这是中国电影在文化转型时期需要重点留意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为大众点亮明灯、引人向上,同时电影艺术应当贴近大众生活,就好比要唤醒沉睡的人,當然需要和沉睡的人靠近,而不是伴随鼾声与之一起沉睡。

三、中国电影文化转折具体分析

(一)从乡村文化到城镇文化

由于农村改革在先,所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主要围绕乡村文化,城镇文化暂时缺席,乡土人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充斥着中国电影业,当时我国拍摄了众多极具时代感和民族意义的电影,从而达到号召大众关注农村、体验农村、引导农村发展的目的。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发展城市经济,此时中国电影开始从乡村转向城市各个视角,展现我国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1987年张泽鸣导演的《太阳雨》,该部电影展现的正是深圳特区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变化,体现了城市剧烈扩张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人情冷暖。类似于《太阳雨》一样的展现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电影数不胜数,中国电影文化转折逐步从传统乡村文化步入现代城镇文化。

(二)从展现美到揭露丑

人性本身就是丑和美的结合体。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会有针对性地对社会中的美进行充分展现,无论是充分展现革命者的意志和情怀还是歌颂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都是通过电影让社会中的真善美得以直接展现在大众面前,从而达到正面引导的目的。但经历了多年扬美文化后,中国电影人开始以批判性姿态揭示社会现象,比如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男子的三妻四妾、女性自相残杀的悲剧展现了封建社会丑恶、阴暗的一面,将其作为参照的对象来映衬正面事物的可贵。揭丑是社会需要,通过电影揭露丑也说明社会经得起被批评,这是社会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深度进步的表现。

(三)从现实主义文化到理想主义文化

中国电影人从进行电影实践开始就通过镜头来抒发自身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但进入21世纪,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曾经满是战争遗留创伤的中国大地已经逐渐远去,社会的巨大变迁也让中国导演的电影理念发生了剧大的变化。中国电影开始从现实主义转向理想主义,将更多的想法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融入电影中。现代导演拍摄的大部分电影都会有理想主义的痕迹,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动作片。我国当代反映社会变迁的电影也会仔细刻画底层人民的平凡生活,观众在观影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希望,这与早期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前的中国电影很难看到现代主义风格和后现代主义风格,但诸多当代电影会有一些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情节和具备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关系,在叙事中运用各种手法来增强影片魅力,让观众在反复观看中体会电影故事情节和台词的深刻含义,反复回味电影的关键人物、故事和情节,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透过中国电影有所感悟。

四、结语

一方面,电影本身反映时代、引导时代,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不应该迷失自己的方向,要牢记自己的初衷和使命,要引导各个阶层,尤其要关注社会基层,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当然也要批评他们,而且要欢迎来自非官方的批评。另一方面,电影能够发挥这些作用,也受到了当代的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要想充分发挥电影的作用,国家要给电影事业提供更为宽松、更为强劲的经济政策支持。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作者简介:郑小异(198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方向:影视后期技术、数字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