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明清秀水三状元

  散文\明清秀水三状元

  名列三甲人数的多寡,当时是一个地区人文鼎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准备了散文\明清秀水三状元,欢迎查阅。

散文\明清秀水三状元

  嘉兴素为民殷物阜、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从这片沃土上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名人贤士不计其数,仅明清两朝一个秀水县就有朱国祚、沈廷文、汪如洋三人先后脱颖而出高中状元。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之亊。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称三甲。一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桂冠。能从“大比之年”胜出成为状元的都是数万举子中的姣姣者。

  明万历十年(1582),嘉兴知府龚勉在“烟雨楼”之南临水处拓建了一座平台,名为“钓鳌矶”,其意在勉励嘉兴一府的学子锐意进取,独占鳌头。也许是巧合,次年秀水朱国祚即金榜题名,状元及第,成为明代嘉兴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一时传为佳话。

  朱国祚,字兆隆,号养淳,秀水县人,是清代大文豪朱彝尊的曾祖父。少年立志,发愤攻读,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举进士第一,夺魁状元。

  说起朱国祚的中状元,《嘉禾徵献录》等笔记、旧志中记载了一些故事。朱国祚的父亲朱儒是颇有名气的太医。朱国祚出生在嘉兴天官牌楼,但不久就随父到京城,在内阁大学士申时行的家里求学,所以他是以太医院籍的身份来应科举的。据说他乡试时,有紫芝产于庭院中,预兆高中。廷试前夜,朱国祚梦见有一个双头人骑着马跑在他的前面,朱国祚大为惊异,赶紧策马超越了上去。后来有人解释说,这双头人是指榜眼李廷机,他乡试、会试都是第一,所以是“双头”。朱国祚赶超了上去,遂取而代之做了状元,而李廷机也由此与“连中三元”失之交臂。这种“据说”当然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足为凭。

  朱国祚入仕后,历任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等要职。在当时内忧外患之际,提出“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监狱”的政治主张。因不愿与阄党魏忠贤之辈同流合污,遂辞官回乡。逝后赠太傅,谥文恪,赐祭葬,其墓在油车港镇百花庄九曲里朱家坟。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第八十八首中就云:“百花庄口水沄沄,中是吾家太傅坟。当暑黄鹂鸣灌木,终冬红叶映斜曛。此坟现已无存,但在三塔塘畔今仍建有其“状元及第”的牌坊。

  朱国祚擅书法,笔力遒劲。著有《介石斋集》,文章醇雅宏畅。

  沈廷文,字原蘅,号元洲。嘉兴府秀水县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状元。沈廷文生性孝道。他的父亲沈仲霖,曾效力于南明小朝廷,清军攻入广东后,便被清军监禁。沈廷文亲自到清军中,苦苦哭诉,最终使他的父亲获释。他曾作诗记此事,同里友人为之作序云:“孝子身经百险,幸觏止于鲸波鳄沫之余。孤臣迹越千乡,正徬徨于电闪沙惊之候。”远近盛传此事。在京为官时,他年年不忘为老父作寿。沈廷文尽孝之心,为人称道。

  沈廷文勤奋好学,饱览群书,十分熟悉古代典籍,具有稽考古代典故、旧闻、轶事的能力。他注重史实考订,针对当时记述历史典故、轶闻时,所载出处多有纰漏的混乱情况,搜集大量史料,编写了《广事同纂》。该作对于人们准确认识史实,大有裨益;对于后来运用文史资料者,提供了可靠依据。该书充分显示了沈廷文的深厚的功底。沈廷文在仕途上最出名的一件亊,就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分校礼闱”,即主持会试考试。那场考试得十三位饱学之士,此后皆是国家栋梁。沈廷文因此声名鹊起。

  汪如洋,字润民,号云壑,也系嘉兴府秀水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状元。官任翰林院修撰、云南学政。任职期间,杜绝积弊、勤于教诲,甚得士人敬重。他博览典籍,雄于文章,工诗,尤擅长五古,时人称其“雄骏无前”。诗宗苏轼、陆游,风格清圆朗润、冲容和雅,不袭枯瘦曲拗之习。著有《葆冲书屋诗集》等。汪如洋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会试、殿试中,连夺两个第一,戴上“会元”、“状元”两顶桂冠,令人羡慕不已。一人连中二元者在中国科举史上并不多见。

  当代文学巨匠巴金的高祖李寅熙与汪如洋友善,两人多有唱和。

  名列三甲人数的多寡,当时是一个地区人文鼎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据史籍记载,自隋文帝杨坚开科取士至清末,所有一统王朝共录状元504名,仅明清两代秀水县就高中状元3人,足见我乡文化之昌盛是有历史渊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