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药草馨香

  散文:药草馨香

  紫苏,鱼腥草,金银花,白茅根,苍耳,益母草,车前草环绕着房前屋后。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准备了散文:药草馨香,欢迎查阅。

散文:药草馨香

  老屋位于湾子的中央,坐东朝西,紫气东来,阳光充足。房前有香樟,小叶黄杨,栀子花,凤仙花,菊花,香椿,女贞,皂角。屋后有棕树,柏树,桔子树,浆叶树。青山横斜,土房瓦屋,绿树环绕,花团锦簇。

  春夏时节,更有紫苏,鱼腥草,金银花,白茅根,苍耳,益母草,车前草等芳邻在房前屋后弥漫,悠悠药草,阵阵馨香。

  紫苏长在老屋前的树根下,花丛中。香樟树在大门口的左侧,距离大门五六米远的样子,挨着大樟树一溜儿下去的还有小叶黄杨,栀子花,凤仙花,菊花和香椿。尤其是在两棵小叶黄杨的周围,那一大片紫苏长得非常茂密。那些紫苏都是野生的,并没有刻意去种,它们总是自己默默地生长,快乐地疯长,就像那个年代自由自在放养的我们。

  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苏从酥,舒畅也。苏性舒畅,和气行血,故谓之苏,曰紫苏者,以别白苏也。”紫苏的样子不仅好看,而且味道也很特别,散发着脉脉的清香,沁人心脾。它的叶子是心形的,正面绿色,背面紫色,叶子的边缘像锯齿一样,但一点也不割人,而且紫色的那面有一层细细的绒毛,摸上去毛茸茸的,很是惹人喜欢。

  紫苏全身都是宝。它的叶子,它的梗,它的子,它的根茎,都可以入药。在民间紫苏不仅是一种野菜,更是一味中药,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不仅可以用来泡茶炖汤,还可以泡菜煮粥,也可以熬水泡脚。在我们那里,经常用它的叶子来煮粥;做凉拌菜;裹鸡蛋面糊炸着吃;还可以用来当调料使用,炖鱼炖肉加上它,既能去腥又能提味增香。

  炎炎夏日,我们贪凉洗多了冷水澡,一旦流鼻涕了,打喷嚏了,母亲就会从大门口的树根下,花丛中,扯些新鲜的紫苏,洗净,煎水给我们喝。红红的紫苏水,散发着脉脉香气。我们喝了紫苏水后,见效快,出身汗,不流鼻涕了,不打喷嚏了。

  到了紫苏成熟的季节,父亲会把它们连根拔起,洗净,晒干,挂在房梁上,以备不时之需。

  那时候,医疗条件与现在根本不能相比,看个赤脚医生也要走很远的路,更没有现在如此方便的一粒粒精致的药丸。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呢?所以,农村家家户户的房梁上都有用棉布袋子挂着的干紫苏,鱼腥草,艾叶,金银花,黄荆叶等中草药。

  鱼腥草在农村是很常见的,并且是大片蔓生的,一般长在沟边、湖边有积水的路旁。我们那里又把它叫做“臭菜”,这与它发出的类似于鱼腥的味道有关。鱼腥草的别名又叫岑草,狗心草,折耳根,狗点耳。唐代的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

  在老屋左手边的排水沟里,因为常年阴湿就长有很多鱼腥草。清明前后,它们从水沟里冒出头来,叶子细小而娇嫩,有的叶子还没有展开是卷曲着的;有的则刚刚展开微小的叶子,如心形的碧绿翡翠,它们的叶子背面是紫红色的,凑近闻的话可以闻到一股特殊的“鱼腥”味道来,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喜欢这种味道的人认为它是“蜜糖”,不喜欢这种味道的人认为它是“砒霜”。

  它们长大了,茎呈扁圆柱形,但整棵植株并不高,表面呈现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初夏时节,是鱼腥草最繁茂的时候,等到它茎叶茂盛,花穗多时就可以采摘了,除去杂质,晒干。中医说,干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健胃消食,用于治疗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但那时,我们主要是用干鱼腥草泡水来治湿疹、疖子、癣等皮肤病,效果真的是杠杠滴。

  老屋和祖父留下的老宅紧紧地挨在一起,因此老屋的门口和老宅的门口连成了一片。黄荆长在老宅的大枣树下,小枝四棱形,掌状复叶,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黄荆树又叫黄荆条。老话有过千年黄荆不成材的说法。在我们黄石有座山因盛产黄荆而得名黄荆山。其实,黄荆也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材,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有理气消食、祛风解表、止咳平喘等功效。

  还记得小时候,父母亲们在生产队出工一年四季都是穿的黄球鞋,再加上地里的肥料都是用的大粪,大粪浇到地里,菜是肥了,但人的脚也是遭了殃,受了罪的。黄球鞋不通气,加上大粪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粪痨”,说穿了就是一种有害菌,菜业队里参与劳作的人,没得哪一个是有一双好脚的。尤其是到了夏天,脚趾缝里轻则脱皮,重则溃烂,流脓水,脓水流到哪里就痛到哪里,痒到哪里。那种钻心的痛,钻心的痒,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感受到的。每每这时,父母亲就去老宅前的大枣树下摘黄荆叶,拿回家洗净,捣烂,直接外敷在双脚上,既止痛又止痒。小小的黄荆叶捣烂后散发出的是纯粹的苦香,解决了大家的“心头之患”,真是仁心之物呀!

  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是流传于家乡的一句俗语。那时候,如果哪家的孩子贪玩做错事,或者是不认真写作业,吃毛栗子是家常便饭;被黄荆条抽也很常见。不过,被黄荆条抽的几率大都是男孩子,女孩子挨打的不多。柔中带刚的黄荆条,握在大人手里,抽得孩子皮开肉绽,直到“灵魂开窍”。很多孩子被打后了几次后,真的学“乖”了。黄荆条下出好人这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但挨过它的打,受过它的痛,印象深刻,想忘记都很难。

  老屋的后门,有一处七八米宽的空地,杂草丛生,这里是父母亲每年栽种南瓜的好地方。空地不远处,是堵四五米高的土墙,土墙上去有几棵棕树、柏树和大一片艾蒿,隔着一条浅浅的小沟是生产队里的韭菜地。为了便于上下,父亲在土墙上挖了几级土坎子,相当于是台阶。这样我们上下,采艾蒿,摘南瓜,就方便多了。

  不知什么时候,有金银花也在空地处安家落户了,它长长的藤蔓,像长了脚一样,沿着土墙向上爬。金银花纤细的藤趴在土墙的左边,南瓜粗壮的藤趴在土墙右边,成了老屋后门一道奇异的风景。夏天的时候,金银花开了,远远地就可以闻得到馥郁的浓香。

  金银花也是一味中药材,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小时候。天热了,身上长了疖子,有的地方肿得厉害,还蛮痒。母亲说,是热毒上来了,就会给我们喝干金银花泡的水。喝了金银花泡的水,疖子就没了,红肿的地方也消了,也不痒了。

  艾蒿也都是野生的。这种在农村最很见的植物,它的叶片上有细细的小绒毛,花不娇艳,形不妖娆,拙朴无华。家乡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温胃、杀虫止痒、灸百病、止泻痢、开郁等功效。

  “五月艾蒿香气爽,随风慢漫好留芳。从前山野身轻贱,现在篱园叶傍墙。”端午节的时候,下着大雨,天刚蒙蒙父亲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去棕树林里割艾蒿。艾蒿割回来后,插在大门上,窗户上,用来驱邪气,保平安,一股股艾蒿的清香在家里弥漫开来。

  到了晚上,母亲把父亲早上采回来的艾蒿剪断,洗净,在大锅里煮水,让我们洗澡。据说用艾蒿水洗澡能驱邪祛病,对身体有好处。洗完艾水澡后,能感觉到通体舒畅,神清气爽。剩下的艾蒿,洗净,晒干,用棉布袋子装着,挂在房梁上,慢慢用。

  那时候,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酷热难耐,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起了竹床阵。相比屋里面的闷热,家门口要凉快些。但外面到处是敞的,蚊子从四面八方,伺机而动,一叮就是一个包,一抓就破皮。既没有蚊香,也没有灭蚊片,更没有灭蚊药。为了防止蚊虫叮咬,父亲就把晒干的艾草和半干不湿的草把子混扎在一起,做成长条状的熏蚊包(农村又叫烟包),一小捆就是一个。到了晚上有蚊子的时候,拿一捆点燃,浓滚滚的烟雾四处弥漫,呛得人直流眼泪。先熏屋里面,后熏家门口。熏完后到处都是一股艾叶的香味。说来奇怪,那蚊子就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无论是在屋里,还是在门口就能安然入眠了。

  母亲不幸染上重病的那年只有26岁,从那之后母亲就与药罐子为伍了。久病成良医。母亲她自己身体不好,但希望我们姊妹七个身体健康,因此,无论我们有病还是没病,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会熬上一大罐子药汤,让我们每人喝上一大碗;或是煮上一大锅,让我们洗澡。说是,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药汤有药性,养人也护人。

  春天时,我们喝过白茅根加甘蔗煮的水,预防脑膜炎;夏天时,喝过干金银花泡的茶,预防长疖长疮;秋天,用紫苏水洗澡,预防伤风感冒;冬天,用艾叶水泡脚,不仅暖身还预防长冻疮。

  紫苏,鱼腥草,金银花,白茅根,苍耳,益母草,车前草环绕着房前屋后。悠悠药草,阵阵馨香。我们姊妹几个在那些药草的看护下度过了童年。正如李汉荣说的那样:“那些本分厚道的草木,秉承着大地的深恩大德,环绕着我们的老屋,环绕着我们小小的岁月,用它们的苦口婆心,用它们绵长的呼吸,帮助和护持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