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游戏|散文

  童年游戏|散文

  童年游戏里还有“老鹰捉小鸡”“弹玻璃球”“跳飞机格”“跳皮筋”“独脚撞拐”“摔泥炮”“掼刀”“杠大家写天下太平”许多种。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准备了童年游戏|散文,欢迎查阅。

童年游戏

  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国小孩最多的时代。我家房前房后满眼里都是小孩。附近两院孩子集合,能编一个加强连。

  孩子们聚集了,就是玩,花样挺多,不高档不豪华不文化,仍比现在的孩子们幸运。那时的作业考试并不排山倒海,而且家里外头全是游戏伙伴。

  童年游戏中值得一提的也就四五样,今后怕是不会重演。所以记录如下:

  “扔口袋”。七彩碎布缝就六面形小袋,装上包米、小米,打在身上不疼。装着碎石子的口袋,打在身上头上有点疼。小孩十来个分两伙,一伙在两边打,另一伙在中间挨。口袋打着谁,碰了谁,谁就下场。接住了口袋,能救一个被罚下场的自己人,也能得分。活靶子被打光了,双方调换,重开战。出生在喇嘛甸的一个六零后说:“你们齐齐哈尔管那叫作扔口袋呀,不好听。我们大庆的小孩叫它打鸡蛋黄。”

  “踢盒子”。空地上画个一米周长的大圈,白粉笔画的圈很醒目。圈里放个空罐头盒子。小孩们喊着“举大爷!”或喊“手心手背!”六七个小孩一齐伸手,出现独一的手心或手背,那只手就拐带他的主人成了“看盒子的”。“看盒子的”守着圈,孤苦伶仃,四面八方全都潜伏着“敌人”。守护铁盒子的小孩,看见了谁他就喊谁的名字,同时脚往盒子上一踩,那个谁就“死”了,便乖乖地从犄角旮旯走出来,看别人玩。房山墙已经站上一大排孩子了,眼看“看盒子的”即将大胜,他洋洋自得大摇大摆离开圈子。没料到在众多孩子身后埋伏着一个“没死的”,突然轻骑狂奔,一脚当啷啷啷,所有战俘呼啸一声跑得一个不剩。“看盒子的”只好再陷孤独。比他更可怜的是盒子,被踢得瘪瘪瞎瞎,实在惨不忍睹的时候,又找一个新的来踢。

  “打鬼”。民主选举加上抽签,诞生了一个“鬼”,大家立即离“鬼”远逃。“鬼”便四处追人,追到半步距离,“鬼手”一拍,“鬼魂”便附上被拍者之身,原先的“鬼”恢复人籍,而人的命运只能是逃跑。人们四散逃命之时,往往信息不通,常常四五个人聚在一堆大喘气。没料到这些人里混进了一个“鬼”。“鬼”也很累,没马上原形毕露。之后“鬼”随便拍了谁一下,哈哈着说“刚才我是鬼,现在你是鬼了!”先前的患难兄弟这时自相拍打,“鬼魂”快速地在几个人体上传递。你拍他,他拍我,我拍你,拍着拍着,谁手重手轻,便有人带出哭腔。

  “弹杏核”。画个脸盆大小的圈儿,把作为赌注的杏核攥在手心,然后同时把拳头伸出,手心一亮,谁的杏核多,谁就是“大家”,先来。把杏核向圈里一撒,跑到圈外的杏核归老二在下次再撒,圈里的便由老大来弹。食指搭在中指上作狼狈状,狼狈靠近杏核,狈借着身下狼的力量那么一蹬腿,把目标弹出圈子。弹空了,老二就说:“你坏了,该我了。”

  煽“泼呀唧”。“泼呀唧”是个象声词,后来引伸成名词,专指剪成圆片的硬纸壳。小孩用圆片甲去攻击圆片乙,动作类似大鸟扑腾翅膀,分为“正煽”“反煽”。圆片甲把圆片乙弄成一百八十度,正面易位为反面,称之为“翻”,就赢了,而三百六十度不算赢。圆片甲钻到圆片乙的身下,称之为“钻”,也赢了。输赢分为“带翻也带钻的”或“带翻不带钻的”两种。“泼呀唧”则分“带人的”“不带人的”两种。关公、猪八戒、武松、牛魔王等等圆型肖像,贴在“泼呀唧”上受到孩子们的青睐。于是有小贩卖大张的印着几十号张飞吕布貂婵孙二娘的“泼呀唧”,虽然彩色的一枚才一分钱,成版买下也不过几角,一般小孩也买不起。没有带人儿的“泼呀唧”人家不跟你玩。于是我就自己用刻刀在木头上或化石上刻些古人,印上,随便起个名,叫他黄袍怪黑风怪金兀术秦侩,谁也没见过人物原形,说啥是啥。我们院的小孩纷纷用破锯条磨成刻刀,搞起了“泼呀唧”版画创作。

  童年游戏里还有“老鹰捉小鸡”“弹玻璃球”“跳飞机格”“跳皮筋”“独脚撞拐”“摔泥炮”“掼刀”“杠大家写天下太平”许多种。“杠大家”就是单手的拳戏,石头剪子布。现在这些游戏在城市里根本见不到了,农村或许还有点残余。游戏的失传是社会的进步抑或是孩子的悲哀,我说不清楚。只是觉得现在的孩子得到了很多,但是也失去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