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邀天下文人,做杭州文章”叫好!] 杭州文人

  音乐时评      7月11日杭州市文艺创作工作会议上,《杭州市关于重大文艺题材创作工程的招标方案》格外吸引人。杭州通过这种不拘一格的做法明确表示:以杭州市近年来城市变迁、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为主题,记录这座城市的成长与思考,发现这座城市的品质与气质的原创剧本类、声乐作品类(包括交响乐、歌曲等)都在招标之例。对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文艺人才,根据其作品的影响力再行奖励,并聘请其为“杭州市艺术顾问”、“西湖艺术家”等称号。
  这一做法昭示了杭州市委市政府“邀天下文人,做杭州文章”的胸襟和气度。联想到此前作曲家陈其钢因请“外国人为中国作曲”在上海遭遇排斥的状况,不禁想说几句话。文化上的地方保护,保护的应该是文化的地域性特色,而不是他人免进的特权。陈其钢的初衷不过是想借外国人的钱为中国文化做点事,无论如何,这种热情是应该保护的。
  有人说,中国目前的音乐舞台是演奏家的时代。君不见,中国的器乐、声乐选手频频在国际重大赛事上摘金夺银,但是衡量和代表一个国家的音乐水平靠的是什么?是作品!是反映这个国家的交响乐作品!是代表这个国家音乐创作水平的作曲家创作的大部头音乐作品。也因此这些年赴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北京交响乐团、浙江民族乐团等都不忘带上“家乡自制”的音乐作品,并为其演出成功而倍感自豪。
  中国目前在国外叫得响的作曲家屈指可数,能够传播出去的国产交响曲为数不多。中国给国外人的感觉是“拿起指挥棒的龙”--是琴童大国而不是音乐大国。我们靠什么去打动异邦的情感?靠什么弘扬华夏文明?靠演奏西方古典音乐吗?仅靠我们的《黄河》《梁祝》吗?显然这远远不够。
  海纳百川才能成其大。音乐创作同样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蓄,浩浩汤汤,方能横无际涯。中国的音乐事业无疑需要先进、优秀的文化来提速。当然这也包括邀请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音乐家来参与我们的音乐创作。这一点,上海的某些音乐家应该学习杭州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