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业余画家”的羡慕

刘巽达

我的“中堅”友人,年龄大抵在40后到60后之间,也即通俗意义上的中老年。他们基本上赋闲在家,偶尔也发挥点余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客串一下。

除了几位恪尽职守充当全职爷爷奶奶而忙得脚不沾地的,大部分友人都显得时光充裕。他们在朋友圈里或晒五湖四海的旅游景点,或晒自家的各种手艺:美食烹饪、养花插花、摄影书法……而最令我“羡慕嫉妒爱”的,是一些友人竟然成长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业余画家”——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像模像样,独具一格,而在以前,他们压根儿没有显露过这份天赋。

他们的画之所以让我惊羡,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我熟识很多“叫得上名头”的画家,他们的名气与画价共舞,偶尔获得一张他们的画,颇有荣耀之感,因此觉得画画是一件蛮了不起的事业,怎么与我“脚碰脚”的友人倏忽之间就有了“画家”的风范?二是我对绘画这门技艺有点生畏,总觉得那是需要“打好童子功”底子的辛苦事,闷闷地画素描、速写,还要到大自然里去写生,想到面对一个静物坐一整天画线条的情状,就觉得自己吃不了这份苦。难道他们都吃得了苦?还是闲着也是闲着,不以为苦?

再往深里一想,就发现,原来是自己想多了。人家哪里在乎什么童子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管你什么透视光线维度啥的。我喜欢什么样的画,先拿来临摹,看着有几分相像,就生出莫名的欢喜。再进一步,才开始“创作”,借鉴一点具象或抽象的技艺,加进一点自己的东西,看重的是内心的感觉。又不和谁比,又不在乎得到谁的承认,在乎的是绘画的庄重过程和成品乍现的幸福感。有满意的,就装裱、配框,妥妥地挂起来,那是一份多么奢侈的视觉和心灵享受!

艺术其实一向是“不守规矩”的,无所谓嫡出和庶出之分。神奇的天籁之音或鬼斧神工,往往出之于民间奇人。保持难得的童趣和天真,才更接近艺术的真谛。歪打正着、横生旁逸、独辟蹊径之类的形容词,说的正是这种“意外收获”。遂猜想,我的这些“业余画家”友人,多半在年少时就怀揣画家之梦,但因人生之种种,此梦难圆,如今终于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为稻粱谋,不为成名累,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圆梦了。

文学艺术一旦脱离了功利性,其纯粹度就会大大增加,由是也增加了感染力。我从这些“业余画作”中,看到的是恬静和安详,是对生活的沉淀和满足,让人觉得人生足可留恋。我好想把友人的画作一一展示,不管正宗的画家大咖怎么评价,反正我是佩服和赞赏的,而且真的是充满了“羡慕嫉妒爱”,恨不得步其后尘,同享其乐。

人生走向黄昏,如何揽住夕阳之美?除了练就不俗的审美情趣,倘还能有一门杠杠的手艺,真好!当然,绘画并非是“拔得头筹”的技艺,有其它技艺傍身也同样是幸事。

“老有所乐”之谓,不单只是为填充空虚所需,更是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兼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倘若你的“所乐”高尚而又雅致,无疑更是上上大吉,善哉善哉。

选自《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