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其实从未远去|猩红热

  如果不是庆庆这次患病的经历,我差点就忘了,自己小时候也得过这种病;而且,当我以母亲的身份再次经历时,才体会到当年我的父母有多么的焦急和担心。这个光临过我们家两次的疾病就是:猩红热。
  
  妈妈说:
  上周末,庆庆(7岁)从学校回来后说自己有点累,趴在床上喊他吃饭都不起来,摸了摸额头,有点热,量了体温是38.6℃,马上给他吃了退烧药和消炎药,当时以为他是因为天气的原因着了凉,所以也没太放在心上。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以普通感冒来对待庆庆这次发烧。可是到了周一,也就是庆庆发热的第三天,他的颈部和胸部开始出现皮疹,脸上虽然很红,但是没有疹子,而且舌头的样子有些奇怪。多亏当时庆庆的姥姥在我们家,她说:“该不会是猩红热吧?庆庆现在的样子和你小时候得过的猩红热很像。”
  闻听此言,我吓了一跳,马上带庆庆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的结果真的是――猩红热。
  
  医生说:
  一:猩红热是怎样一种疾病?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对猩红热有普遍易感性,但以3~7岁小儿患病为多。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猩红热发病率已降低,病情也较轻。典型病人以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有脱皮等改变为特征。本病潜伏期2~4日(1~7日),所谓潜伏期是指从接触患者被传染后到出现症状的时间。
  
  二:患猩红热之后小儿有哪些临床表现?
  患猩红热小儿病情轻重不一,根据病情分为普通型、重型、轻型和外科型。
  �普通型患儿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三期。
  (1)前驱期:起病较急,通常有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多有白色脓性分泌物覆盖。颌下及颈侧淋巴结肿大伴触痛。
  (2)出疹期:于发病第1~2日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和针尖大小、密集的点状疹,少数呈出血性。在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形成线条状(帕线)。患儿面部、颈部充血潮红,而口鼻周围相对苍白(口周苍白圈)。多见草莓舌和杨梅舌。此期体温最高,全身症状也明显。
  (3)恢复期:发病后一周左右进入恢复期,热退、中毒状消失、皮疹消退,开始出现糠屑状脱皮,少数患者四肢、手足可呈片状脱皮。恢复期数日至数周不等。
  �重型也称中毒型,近年来已非常少见。此型患儿起病急、突发高热,全身中毒状严重,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心肌炎。皮疹明显,可呈片状红斑,伴有出血。少数症状可出现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轻型起病缓慢,发热、咽痛等症状较轻,皮疹较少或疹退后不脱皮,病程较短。目前此型患儿增多,但易被漏诊或误诊。
  外科型皮疹从伤口周围开始出现,以后波及全身。邻近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通常无咽炎、扁桃体炎表现。症状较轻、预后好。
  
  三:猩红热可发生哪些并发症?
  重症病例于急性期可并发化脓性病变,如咽后壁脓肿、颌下或颈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中耳炎、乳突炎,少数病例可发生败血症、脑膜炎、心包炎、骨关节炎等。
  患过猩红热的小儿,部分病例可于发病后2~3周可并发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多见于较大儿童。
  
  四:猩红热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在儿科临床上,猩红热非典型病例易和其它一些疾病相混淆。患儿发热伴有猩红热样皮疹、血象白血球总分数增高不一定都是猩红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川崎病、某些药物疹患儿除发热外也可有猩红热样皮疹,需加以鉴别。因此家长应带疑似猩红热患儿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O及咽拭子细菌培养等。
  
  五:如何预防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经飞沫传播。猩红热患者或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患者都可能成为传染源。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应对上述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正在患猩红热患儿暂时不能上学或去幼儿园,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在猩红热流行期应避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并应戴口罩。住室应通风,可用醋蒸汽或2%过氧乙酸蒸汽消毒。对已接触猩红热患儿的儿童,应进行检疫3~7日,一旦发现咽痛、扁桃体炎表现就应给予隔离治疗观察。
  
  六:对猩红热患儿应怎样进行护理和治疗?
  可让患儿卧床休息,并与其他儿童隔离5~7日。应给予营养丰富的流食、半流食。进食少者可适当静脉输液。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体温超过38.5℃需给予退热药。及时应用青霉素抗炎,可有效清除病原菌,避免发生并发症及防止复发。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滴流给药,也可肌肉注射。如对青霉素过敏,可换用头孢霉素或红霉素等。疗程一般为5~7日,可延长给药到7~10日。重症病例应送到有隔离条件的传染科或传染病院住院治疗观察。
  应用足够剂量和疗程的青霉素可有效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