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使用原则【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的使用分析】

  消化性溃疡(PU)发病率高,病因复杂,治疗药物众多,尤其近年来新药不断出现,使该病药物选择性大大增加。但因此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如盲目追求“新、贵”药而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同时,多重用药致不良反应增加,不合理配伍反而使疗效降低等。
  
  治疗PU的药物
  
  制酸药 制酸药与胃内盐酸中和作用形成盐和水,使胃酸降低。该类药物繁多,有碳酸氢钠、碳酸钙、氧化镁、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其治疗作用在于:①结合和中和H+,从而减少H+向胃黏膜的反弥散,同时也可减少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②提高胃液的pH,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胃液pH值为1.5~2.5时,胃蛋白酶的活性最强。
  制酸药分可溶性和不溶性两大类,碳酸氢钠属于可溶性,其他属于不溶性。前者止痛效果快,但长期和大量应用时,不良反应较大。含钙、铋、铝的制酸剂可致便秘,镁制剂可致腹泻,常将2种或多种制酸药制成复合剂,以抵消其不良反应。
  H2受体阻滞剂(H2RB)H2RB选择性竞争H2受体,从而使壁细胞内cAMP产生及胃酸分泌减少,是有效的胃酸分泌抑制剂,故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目前已进入市场的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等,临床常用前3种。虽然H2RB的相对作用强度不一,但临床疗效没有明显差别。
  H+-K+-ATP酶抑制剂(PPI)胃酸分泌最后一步是壁细胞分泌膜内质子泵驱动细胞H+与小管内K+交换,质子泵即H+-K+-ATP酶。H+-K+-ATP酶抑制剂又称质子泵抑制剂,可明显减少任何刺激激发的酸分泌。代表性的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以及埃索美拉唑等。目前PPI广泛应用于临床,溃疡愈合率高,而且愈合速度和缓解症状快。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如合并用1种或2种抗生素,可根除幽门螺杆菌,明显降低复发率。
  抗幽门螺杆菌(Hp)药 Hp与PU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除Hp已成为治疗PU的研究课题,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药物。对Hp感染的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和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临床上对Hp有效的药物较多,如铋盐、羟氨苄青霉素、克拉霉素、庆大霉素、呋喃唑酮、甲硝唑等,单独使用的根除率70%病人可取得满意效果。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易为多数病人所接受。③按需治疗:本法系在症状复发时,给予短程治疗,症状消失后即停药。对有症状者,应用短程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症状,而让溃疡自发愈合。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消化性溃疡病人在症状消失后即自动停药。按需治疗时,虽然溃疡愈合较慢,但总的疗效与全程治疗并无不同。下列情况不适此法:>60岁,有溃疡出血或穿孔史,每年复发>2次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
  综上所述,治疗PU病的药物众多,但正确选用与合理组方是关键,应根据药源、费用、不良反应等因素灵活选用。同时也要注意休息,饮食、生活规律,戒烟酒,禁食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品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