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门面

李科

一些校门在见证高校百十年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在亲历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人留给它们的印记或伤痕。

近日,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街道口珞珈山路口的武汉大学老牌坊,遭车辆撞击受损。牌坊中部有一大块被撞得钢筋裸露,背面“文法理工农医”六字中的“理”字也完全被毁。肇事司机后被移交公安机关,因涉嫌过失损毁文物罪被依法刑事立案。

命运曲折的高校校门,远不止这次被车撞伤的武大牌坊,中山大学牌坊的正面曾遭人为覆抹,背面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同样也被水泥覆盖。

清华大学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的“二校门”也曾遭受过人为伤害,被刻字“皇上我来了”。

一些校门在见证高校百十年发展歷史的同时,也在亲历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人留给它们的印记或伤痕。

国内高校的校门,从复制粘贴到千奇百怪

中国近代到当下的高校校门,不同的风格都带着不同时代的模样。最早的校门集中为中西古典风,它们有的被建成中国风的传统牌楼和牌坊,如与武大校门同类的中山大学牌坊。

有的采用了传统木料院门或仿古建筑样式,比如,上海交大的“庙门”属于前者,北京大学的西门属于后者。还有的则是西式风格建筑,清华大学二校门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便是罗马古典风的体现。

这些颇具历史感的校门,一度是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但真要追根溯源起来,许多老校门的创始者其实另有他人。

北京大学打卡必经之地西门,一处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最早为燕京大学在1926年修建。到1952年院系拆分时,燕大被拆分进入多所高校并因此终止,其校址“燕园”由北大接收,燕大西门由此变成了北大西门。

同一时期,一批由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学校,如上海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校址也分别易主给了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校门又整齐划一地迎来了一种新风格,工业水泥风。

在向苏联学习成为一种大风潮的当时,许多大学由内而外,从教育体制、管理模式到校园建设,都遍布着苏化的痕迹,其中的校门也毫不意外地借鉴了这一风格。

方正柱状造型,水泥或砖块建筑,辅以红色字体,营造出了一种上学即进厂的情境。典型代表有复旦大学的红砖红字校门,南京大学水泥柱形、烫金字体的南校门等。

改革开放后,高校建设也越来越走向开放和自由,它们不想以千篇一律的端庄面貌示人,开始企图释放自己的天性。

到20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至今,有的高校开始在化身基建狂魔的路上刹不住车,一出手造门就是“亚洲之巅”“世界之最”“宇宙之壕”。

1987年建成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门,本意是以线条来构成原子造型,但在外人看来,校门恍若一个巨大的人字拖,由此在民间得名“拖鞋门”。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的校门更绝,门顶能经受得住二三十吨重的火车,其材质必定不一般。该学校或成为全国唯一火车直达的大学,但也有学生吐槽,坐着火车从校门上呼啸而过,却不能下车进门,那感觉其实挺让人忧伤的。

有人苦于校门的设计,遂打算吸取中外大门之精华,没想到一不小心就模仿成精。

说来也巧,河南某高校、辽宁某大学都尝试将目光投向巴黎街头,化凯旋门为自家校门,至于学校自身风格和凯旋门搭不搭,在豪华面前,似乎已经不太重要。

也有人豪掷巨款为学校打造巨门。网传山东某高校一处共140多米长,约有两层楼高的大门,造价高达8000万。校方后来解释,校门的真正花费是300万元。它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扇门,一层是大门、门卫室、停车场,二层则是1000多平方米的校史展览馆。

还有热心网友盘点了一番国内高校校门氪金榜:南昌大学校门2000~3000万元、合肥工业大学校门500万元、浙江城市学院北大门800万元、西安文理学院校门888万元。

结局当然也是,各当事人纷纷出面澄清网传金额不实,自己并没有如此奢侈。摊上重金建大门这件事,学校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这也是一扇陆续关闭的门

在中国大学的各类校门中,还有一种特别的存在,即无门派。

依着岳麓山而建的湖南大学,不仅没有校门,也没有围墙。同在一片土地,湖大和邻居湖师大在院系和地界上,因历史原因有诸多联系交错,校门该如何设置一直是个问题。只不过,湖师大在两年前重修了新校门,湖大依然坚守于无门派。

江湖中还有一个关于湖大的传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新生会在开学时问招生老师,我们的校门到底在哪儿。他们得到的答案,通常是一句长沙话,莫得(没有)。

但国内高校中无门者毕竟是少数,如今一般大学的校门除了是门面、承载着校史,它们的现代意义更多成了门禁、门卫。

2018年,南京大学设立门禁系统,师生需刷卡才可进入。再往前一年,中山大学开始实施“限外令”,学校表示出于安保考虑,校外人员进入校园需出示身份证件并说明进校理由。

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名校以游客过多为理由,限制外来者进入甚至收费开放参观。当然,围墙也早就是高校们的标配。

还大学一片宁静的环境、保障师生安全、便于校园管理等,都成了国内高校不开放大门的理由。

而同为名校、同样从不缺游客的哈佛,则是通过发布公告,要求访客尊重其中师生隐私,在不影响学校本身活动的情况下,进入参观。

在英国,大学基本是开放的,一些学校的学院散落在城市各处,自然地融入街市中,没有界限分明的大门。而有门的世界名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也多是以简单甚至简朴为主。

很显然,校门建得多豪华抢眼,与一所高校的实力与底蕴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那些浮夸眩目的有形大门,和那些无孔不入的无形之门,可能才是强加给大学的丑陋的一笔。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