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结构与经济增长:来自全球的证据

魏浩 王超男 李明珝

摘 要  利用2001-2017年期间全球104个国家的数据,基于进口产品结构、进口技术结构、进口产品多样性三个视角,本文实证分析了进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全部样本来看,资本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中间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消费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相对于低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说,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份额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口产品多样化有利于促进进口国的经济增长。(2)进一步研究发现,消费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中等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作用,只有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增加才能促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我国要高度重视进口的经济增长效应,积极扩大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进口,增加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实施进口产品多样化战略,增加进口产品的种类,从而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进口产品结构 进口技术结构 进口产品多样性 经济增长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进口一般是为企业自身发展服务的,进口中间品和资本品都是为企业生产服务的,但是进口不同类型的中间品和资本品对企业的影响不同,例如,高技术资本品、低技术资本品进口对企业生产率、市场竞争力的影响都可能不同。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不同类型产品进口对企业的影响不同,而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从而就会导致不同类型产品进口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不同。也就是说,在谈论进口对进口国经济的影响时,不仅要看进口了多少,还要看进口了什么类型的产品。因此,在考察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不仅要关注进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要关注进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一直是国际贸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文献绝大多数都是同时研究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二者的作用进行对比。赵陵等(2001)发现,短期内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长期来看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很明显,通过“溢出效应”与“扩散效应”,进口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国内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Thangavelu和Rajaguru(2004)将亚洲迅速发展的九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进口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进口贸易对生产率的积极影响较大。魏浩、毛日昇(2009)的研究发现,从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来看,出口的短期效应明显,进口的长期效应明显,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最大,进口对GDP的贡献率逐渐增加。Awokuse(2007)通过考察进出口扩张对三个转型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都能刺激经济增长。Awokuse(2008)认为,进口规模的扩大可能在刺激总体经济方面发挥补充作用,进口的中间产品为出口部门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要素,进口贸易也能通过技术扩散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赵文军、于津平(2012)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发现出口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进口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存在推进作用。Grossman 和Helpman(2015)认为,进口贸易会通过国际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谷克鉴(2016)提出,随着贸易政策的内生化程度日益提高,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出口则相反。

目前,大多数学者仍然是研究进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少有学者研究进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Kim 等(2007)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进口较多的消费品,那么,这不太可能会增加经济活动,如果进口产品大多由资本品、中间品和技术类产品组成,那么,进口会促进整体的经济增长。彭斯达、陈继勇(2008)的研究发现,我国投入品的进出口、最终消费品的出口都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投入品的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加明显,消费品的进口对经济增长有反向作用。裴长洪(2013)将进口产品分为初级品、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从进口结构变化指数、进口结构变化贡献度和进口趋势指数三方面描述了进口贸易结构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联性。魏浩、耿园(2016)的研究表明,进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会促进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直接分析进口技术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已有研究大多是针对进口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侧重于研究一国或少数几国的进口贸易变化规律,不仅缺乏对进口结构的详尽分解,也缺乏对全球进口结构的大样本分析。只有弄清楚进口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全球规律,才能在我国进口现状的基础上,为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鉴于此,本文测算了全球104个国家2001-2017年的进口贸易结构,分别将实际GDP和人均实际GDP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標,实证检验了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期从进口结构视角为我国经济增长找出新的源泉。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在于:不是从进口规模视角,而是从进口结构视角出发,实证考察了进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进口结构扩展到多个维度,分别考察了进口产品结构、进口技术结构和进口产品多样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影响机制

1.理论分析

在Feder(1982)、Herzer和 Nowak-lehnmann(2006)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理论模型来研究进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里考虑一个经济体由N个部门组成,其中Z个是进口部门。假定每个部门仅有一个代表性企业 i∈[1,N],在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础上,企业i在时间t的产出情况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Yit=Fit Kit,Lit,Wt   (1)

其中,Kit和Lit分别表示该代表企业t年的资本和劳动投入,生产函数F( [email protected]    )是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Wt代表公共知识的综合指数,表示公共知识资本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外部性收益。进口部门的增加或者进口产品多样化对知识积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横向竞争效应。相比于非进口部门,进口部门的增加总体上更容易激化国内企业的现有竞争格局。面对外部竞争压力的现有企业,必须要通过研发创新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加速企业的知识资本积累,产生整合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第二,横向学习效应。进口部门的增加或者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使得本土企业学习进口产品中所蕴含的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生产率,且成功学习的本土企业也会成为国内其他企业的模仿学习对象,这种进口所带来的横向学习效应会逐步扩散到所有部门,从而产生正外部性,带动关联企业的协同发展。

为简单起见,假设知识积累只发生在进口部门,且每个进口部门都创造同样的知识数量,将其记为We,则经济体的知识资本总量为:

Wt=ZtWet  (2)

给定Wet为不可直接观测的常数,则经济体中的知识资本存量可以用如下函数来表示:

Wt=G(Z)t  (3)

此外,一些研究文献证明学习效应明显依赖于进口部门的组成(Chuang,1998;Matsuyama,1992),比如,进口高技术产品部门的学习效应要大于进口低技术产品部门的学习效应,进口资本品部门的学习效应要大于进口中间品和消费品部门的学习效应。虽然不同的进口部门拥有不同的学习效应,但经济体中的知识资本存量会随着各个部门的进口份额而增加。因此,在(3)式的基础上,经济体中的知识资本存量可以表示成以下形式:

Wt=G(Zt,IXt)  (4)

这里,Zt表示进口部门的数量,IXt表示不同进口部门的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

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知识资本对所有部门的影响都相同,且(1)式表示的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每个企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总量生产函数可以由单个部门(企业)的生产函数简单加总得到:

Yt=∑ n i=1 Yit,Kt=∑ n i=1 Kit,Lt=∑ n i=1 Lit  (5)

将知识资本存量的方程(4)代入方程(5)得到如下形式的总量生产函数表达式:

Yt=∑ n i=1 Yit=Ft Kt,Lt,Wt =Ft Kt,Lt G Zt,IXt =KαtLβtΖγtIXδt  (6)

对方程(6)两边取自然对数,可以得到以下形式:

lnYt=αlnKt+βlnLt+γlnZt+δlnIXt  (7)

其中,Kt表示经济体中的资本总量,Lt表示劳动力总量,α,β,γ,δ都是常数。Zt表示进口部门,进口部门的增加意味着进口了更多的新产品,进口产品种类多样化拓展了知识技术积累的来源渠道;IXt代表不同进口部门的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反映了进口产品结构、进口技术结构的变化。

2.影响机制

进口结构主要通过技术扩散效应、进口竞争效应、进口产品多样化效应三个渠道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具体分析如下。

(1)技术扩散效应

在解释进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技术扩散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影响路径如下:第一,进口结构可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提高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Kasahara et al.,2008;Bisztray et al.,2018)。通过技术扩散效应,一国企业能够通过模仿,将进口的大量资本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消化吸收为自身的生产技术,可以利用进口来源国的研发来提高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率,进而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条件与动力。第二,进口结构可通过技术扩散效应带动关联企业 的协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Herzer& Nowak-lehnmann,2006)。技术扩散效应不仅体现在本国企业学习国外技术方面,还表现在国内企业之间的互相学习。成功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的企业容易被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模仿,这种国内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效应能够促进关联企业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平均生产率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三,进口结构可通过技术扩散效应培养本国企业的技能工人,促进经济增长(林毅夫,2011)。进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工业制成品有利于本国企业培养技能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扩散效应能够使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达到比处于世界技术前沿国家更快的技术进步速度,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

(2)进口竞争效应

在解释进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进口竞争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影响路径如下:第一,一国的进口结构能够通过进口竞争的激励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消费品的进口会导致国外同类产品替代本国产品,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国内企业试圖通过创新逃离竞争,为了继续生存加大研发投资、更新机器设备,提高自身的生产率水平,进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这一效应也称为“鲇鱼效应”(Tybout,2001)。第二,一国的进口结构会通过进口竞争的规模效应阻碍经济增长。一国大量进口消费品可能会压缩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生产规模,加上国内的一些企业难以承担创新前期的高额成本,最终会选择“低质低价”的发展路线,从而不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这一效应也称为“气馁效应”(Liu &Rosell,2013)。因此,进口结构能够通过进口竞争效应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是激励效应和规模效应的综合作用。此外,进口竞争的激励效应和规模效应严重依赖于企业的相对生产率水平(简泽等,2014)。对于低生产率的企业来说,进口竞争负向的规模效应超过了正向的激励效应;对于高生产率的企业来说,进口竞争正向的激励效应超过了负向的规模效应。因此,通过进口竞争效应,消费品进口对那些高生产率的企业有明显的正向作用。

(3)進口产品多样化效应

在解释进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进口产品多样化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影响路径如下:

第一,进口多样化的产品能够通过提升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促进经济增长(Broda& Weinstein,2004)。进口国内没有的新产品或者高质量产品可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增加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种类数量,提升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增加进口国的贸易收益,从而有利于进口国的经济增长。第二,进口多样化的产品能够通过降低创新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来促进经济增长(Parteka&Tamberi,2013)。进口产品多样化一方面有利于积累知识资本,降低创新成本,带动关联企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第三,进口多样化的产品能够通过降低市场不确定性、规避风险来促进经济增长(Bleaney et al.,2001;Parteka&Tamberi,2013)。较为集中的进口产品结构可能使得风险规避性质的投资减少,在此情形下,进口国国内的商品价格必将更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导致投资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宏观经济计划无法顺利实施。多样化的进口产品结构有利于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增强一国应对特殊冲击的能力,进而为实现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环境。

三、计量模型和变量说明

(一)计量模型

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借鉴Jarreau和Poncet(2012)、Flachaire等(2014)、Jetter(2017)等文献的做法,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lnYit=α+βImportVariablesit+Xitφ+ηi+μt+εit  (8)

其中,i代表国家,t代表年份。lnYit代表实际GDP的对数形式或者实际人均GDP的对数形式,用来衡量各国的经济增长情况;ImportVariablesit代表i国第t年进口结构的相关指标;Xit代表控制变量,包括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平均受教育水平、技术水平、贸易自由度等控制变量;为控制国家、年份的不可观测冲击,本文还考虑了国家、年份层面的固定效应(ηi和μt),εit表示扰动项。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除了采用实际GDP的对数形式衡量经济增长外,本文还借鉴Pascali(2017)的做法,采用实际人均GDP的对数形式衡量经济增长,这样既能把人口指标考虑在内,又排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干扰。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

2.核心解释变量

(1)进口产品结构

本文按照经济大类(BEC)标准把进口产品划分为资本品(kimpshare)、中间投入品(rimpshare)和消费品(cimpshare),并将这三类产品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纳入计量方程,分别研究进口产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进口技术结构

为了避免资源类产品对国家贸易结构的干扰,本文借鉴魏浩等(2016)的方法,剔除资源类产品,通过测算各类技术性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标,在用肘函数方法确定产品分类组数的基础上,采用K均值算法对技术性产品进行分类,将技术特征明显的产品分为低技术产品(LT)、中等技术产品(MT)、高技术产品(HT)

本文这里的中等技术产品包括中低技术产品、中等技术产品和中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包括高技术产品和特高技术产品。

三类,然后将三类产品的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分别纳入计量方程,分析进口技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进口产品多样化

本文采用3种方法测度进口产品多样化。具体如下:

第一种方法是产品种类数目(lnkind)。借鉴杨晓云(2013)的做法,本文将不同的编码定义为不同的产品,各国进口的产品种类数目由SITC Rev.3 五位码划分的进口产品种类加总得到,以此来衡量各国进口产品的多样性。

第二种方法是diversity多样性指数(lndiversity)。借鉴张国林、任文晨(2015)的做法,在金融生态多样性指数的基础上,本文构建进口产品diversity多样性指数,公式如下:

diversity= ∑ m j=1   sj s  2 -1  (9)

sj表示第j(1≤j≤m)类进口产品的进口额,s表示进口总额;sj/s表示第j类进口产品的进口额占整个进口总额的比重,diversity的取值由进口产品种类数m和各类进口产品的分布情况sj/s共同决定,其值介于1和m之间,其值越大表示进口产品多样性越高。

第三种方法是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_index)。该指数是借用信息论中不定性的研究方法,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指数,是景观生态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指数之一。本文借鉴该指数的构建方法计算进口产品Shannon多样性指数,具体公式为:

H=-∑ m j=1 pjlog2pj  (10)

pj表示j(1≤j≤m)类产品在各国进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如果一个国家只进口一种产品时,H=0;如果一个国家进口的产品种类增加或者是进口既定种类产品的进口份额相似时,H值也相应的增加。因此该指数可以精确地分析各国进口产品种类所占份额的变化情况。H值越大,表明各国进口的产品越多样化。

3.控制变量

(1)物质资本存量的对数(lnK)。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通过经济体自身资本形成总额反映(谷克鉴、陈福中,2016)。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物质资本是生产中使用的建筑物、机器、技术装备加上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等存货(沈坤荣、李剑,2003)。因此,本文借鉴Easterly 和Levine(2001)的做法,使用佩恩世界表(9.1版)(Penn World Table Version 9.1)公布的资本存量数据,资本存量基于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

(2)勞动力的对数(lnL)。生产函数表明,经济增长需要劳动和资本两种基本的要素投入,劳动力越丰裕,越能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借鉴Freund和Bolaky(2008)的做法,用劳动力数量衡量各国的劳动要素投入情况。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3)人均受教育水平(primary & secondary)。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不仅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弥补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不足的劣势。本文借鉴以往学者的做法(Blanchard & Olney,2017),采用小学入学率(primary)和初中入学率(secondary)作为教育水平的衡量标准,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4)技术水平(rd)。一国技术水平升高,能够提高本国的生产率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借鉴已有做法(Lee & Kim,2009),采用研究开发费用占GDP比重来衡量技术水平,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5)贸易自由度(tradefreedom)。贸易自由化程度会直接影响一国的贸易环境质量,好的贸易环境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撑。借鉴Dollar和Kraay(2004)的做法,本文采用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中的贸易自由度指数表示该指标。贸易自由度指数包括贸易加权的平均关税率和非关税壁垒数量两类指标,能较好地衡量各国的贸易环境质量。该指数越高,代表贸易自由度越高。数据来源于《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年度报告。

(6)资本劳动比的对数(lnklratio)。上述(1)、(2)变量均为被解释变量为GDP时的控制变量,而资本劳动比是被解释变量为人均GDP时的控制变量。从生产函数来看,劳动力与物质资本是最重要的两项投入要素,在(1)、(2)变量的基础上,本文用资本存量除以劳动力数量,即可得资本劳动比。

(三)数据说明

由于Penn World Table 9.1中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仅到2017年,各国2017年之后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缺失严重,因此,本文选择的样本期为2001-2017年。本文最初可以查到的样本为223个国家,但是由于各变量匹配过程会造成一些数据的缺失,因此,本文最终的样本为104个国家。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节首先采用OLS方法进行估计,同时控制了国家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此外,在本文的计量模型中,核心解释变量可能和被解释变量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各国的进口规模、进口结构会促进各国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反过来影响各国的进口规模、进口结构。鉴于此,本节还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节选取核心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Dollar &Kraay,2004),并采用2SLS方法进行估计。本节将主要自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一方面,从外生性的角度来说,滞后一期的进口为历史数据,当期的经济增长无法影响滞后一期的进口;另一方面,基于相关性的视角,如果滞后一期的进口规模较大或者进口结构较高级,那么滞后一期进口的溢出效应可能会影响当期的进口规模和进口结构,从而促进当期的经济增长。

(一)基准回归结果

1.进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

在采用实证方法检验进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之前,本节首先将进口规模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如表1所示,第(2)、(4)列的回归系数大于第(1)、(3)列,这说明内生性的问题使得OLS的结果产生明显的向下偏移,从而低估了进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Kleibergen-Paap LM 统计量(表格中简写为K-P LM 统计量)P值低于0.001,拒绝了“不可识别”的原假设,Kleibergen-Paaprk Wald F统计量(表格中简写为K-P Wald F统计量)较大,从而拒绝了“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说明本节选取的工具变量较为合理。第(2)、(4)列的估计结果表明,进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进口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与Thangavelu和Rajaguru(2004)的研究结论一致。

2.进口产品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

表2是基于进口产品结构(BEC标准)的回归。从资本品的回归系数来看,第(1)、(2)列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资本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作用。资本品能够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提高进口国的技术水平,改善生产的工艺流程,从而提升进口国的生产效率,促进进口国的经济增长(陈爱贞和刘志彪,2016)。

从中间品的回归系数来看,第(3)、(4)列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中间品的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一点与预期不符。对此可能的解释如下:一方面,中间品进口份额的增加能够降低创新成本,对国内创新产生互补效应,提升国内企业的生产率,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Imbruno&Ketterer,2018);另一方面,如果能够进口到质量高又便宜的中间品,国内的企业就会购买国外的中间品,而不是自己制造,这样进口的中间品就会减少企业创新,对国内创新产生替代效应,不利于经济发展(Liu et al.,2016)。因此,进口中间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既取决于其对国内创新的互补效应,又取决于其对国内创新的替代效应。表2的回归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份额的系数为负,说明中间品的进口份额对国内创新的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此外,中间品进口份额的增加能否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吸收能力能否与进口的中间品匹配(Augier et al.,2013)。只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研发补贴,才能充分发挥进口中间品对生产率的提升作用(Okafor et al.,2017)。

从消费品的回归系数来看,第(5)、(6)列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消费品的进口份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对此可能的解释是,进口的消费品主要通过竞争效应影响经济增长,进口竞争对本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激励效应和规模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低效率的企业,进口竞争负向作用的规模效应超过了正向作用的激励效应,进口竞争阻碍了低效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于高效率企业则相反,因此,消费品进口份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确定的。

3.进口技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

从表3的回归结果来看,单独考察各技术产品时,低技术产品进口份额(LT)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中等技术产品进口份额(MT)、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HT)的系数显著为正。也就是说,进口低技术产品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相对于低技术产品来说,经济实现增长主要依靠中等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增加。综合考察三类技术产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单独考察的结果大体一致。总之,进口技术结构优化,进口中等技术和高技术产品有利于促进进口国的经济增长。

4.进口产品多样性与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

为进一步验证进口产品多样性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这里分别将产品种类数目、diversity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作为进口产品多样性的衡量指标,分析进口产品多样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的结果表明,无论是直接采用进口产品种类数目衡量,还是采用构建的diversity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衡量,进口产品多样性对经济增长具有稳健的正效应。

(二)稳健性检验

本节采用改变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本节借鉴Lee和Kim(2009)的做法,采用中学入学率(secondary)和大学入学率(tertiary)共同衡量一国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借鉴Naghavi和Strozzi(2015)的做法,采用专利授予总量(patent)、R&D费用占GDP的比重(rd)共同衡量一国的技术水平,借鉴魏浩、毛日昇(2009)的做法,综合考虑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expshare)、对外直接投资额占GDP的比重(fdishare)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大学入学率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专利授予量的数据来源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WIPO),出口额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本节将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OLS和2SLS方法重新对模型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5至表7所示。结果表明,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控制变量方法重新估计,基准回归的结果依然稳健可靠。

(三)基于进口国异质性视角的进一步分析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划分方法,本节将样本中的国家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研究进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此部分将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2SLS方法进行回归分析。

(1)进口产品结构视角。如表8所示,第(1)-(3)列的结果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品进口份额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中间品进口份额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消费品进口份额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第(4)-(6)列的结果表明,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资本品进口份额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中间品进口份额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消费品进口份额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以上结果表明,资本品、中间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相同的影响,与基准回归的结果保持一致,消费品进口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与基准回归不同的是,消费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作用。原因可能是:第一,相比于自身生產的产品,发达国家进口的大多数产品是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依靠自身的价格优势会侵占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对发达国家低效率企业的规模效应较大。第二,发达国家进口的最终消费品往往价格低,产品质量、技术复杂度等都比不上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口竞争对发达国家高效率企业的激励效应较小,所以,即使市场份额大大缩小,发达国家的本土企业也不会增加研发投资。总而言之,进口竞争对发达国家低效率企业的规模效应较大,对高效率企业的激励效应较小,进口大量的最终消费品不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2)进口技术结构视角。如表9所示,(1)-(3)列的回归结果说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低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为正,中等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4)-(6)列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低技术产品、中等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为正,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以上结果表明,进口技术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中等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增加都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只有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增加能够促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原因可能是:样本期内,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甚至有些国家只是从事简单的组装工作,从这个层面来看,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通常都会超过自身生产产品的技术水平,更容易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提升自身的生产率水平,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此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其进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绝大多数都低于本国自身生产的产品,低技术产品和中等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在发达国家几乎不能产生技术扩散效应,只有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增加才能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企业的技能工人,进而提升企业生产率,促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3)进口产品多样性视角。如表10所示,第(1)、(2)列的回归结果表明,进口产品种类的多样化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1.基本结论

本文首先构建了理论模型,分析了进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随后利用全球样本数据,基于进口产品结构、进口技术结构、进口产品多样性三个视角,实证分析了进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

(1)资本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中间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消费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的作用始终与全部样本的回归结果是一致的,而消费品进口份额增加对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存在异质性。消费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是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2)相对于低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说,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份额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低技术产品进口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正作用不显著,中等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作用;低技术产品、中等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只有高技术产品进口份额的增加,才能促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3)进口产品多样化有利于促进进口国的经济增长。无论是直接采用进口产品种类数目衡量,还是采用构建的diversity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衡量,进口产品多样性对经济增长具有稳健的正效应。进口产品多样化对不同发展程度的进口国具有相同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2.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对于当前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进口贸易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实施进口产品多样化战略,既能有效地解决“逆全球化”趋势下严峻的贸易摩擦、贸易平衡问题,又能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找到新的动力源泉。在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贸易特征,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国家要更加重视进口的经济增长效应。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扩大进口贸易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以发挥进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带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扩大进口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手段,是整合世界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一种手段,是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贸易强国的一种手段。

(2)积极扩大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进口。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可知,在调整进口产品结构的过程中,我国要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现实以及进口贸易的实际情况,注重资本品对经济增长的显著促进作用,努力提高资本品的进口份额,以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加快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消费品进口份额的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因为进口消费品导致的进口竞争会对加剧国内市场竞争,进而影响国内企业的行为,从而优化国内资源配置。目前,消费品进口在我国进口中的份额较低,扩大消费品进口规模具有很大的空间,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导致的巨大高端消费,扩大消费品特别是高端消费品进口有很大的潜力。

(3)增加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中国正处于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过程中,正在摆脱只是从事简单的组装工作,中等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不仅能够使中国企业提高生产率,也能充分利用其中的技术扩散效应,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在单纯提高进口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平,加强员工的培训,充分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只有这样,中国企业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模仿的能力才会提升,技术引进才能真正地变为技术进步。

(4)实施进口产品多样化戰略。一方面,对于已经进口的产品来说,进一步拓展进口来源渠道,从不同国家、不同企业进口同类型、不同质量或者相同质量的产品,只有这样,国内的消费者和企业可选择的进口产品种类才会增加,才有利于进口风险的防范,降低进口的不确定性,进而确保经济增长稳定;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新型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高技术产品来说,国家政府可以战略性的鼓励和推动中国企业采取联合采购、集中采购的方式,不仅可以攻破出口企业对中国的出口限制,而且,还可能规避进口价格过高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陈爱贞,刘志彪.进口促进战略有助于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吗?[J].经济学动态,2015(09):70-80.

[2]谷克鉴,陈福中.净出口的非线性增长贡献——基于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考察[J].经济研究,2016,51(11):13-27.

[3]简泽,张涛,伏玉林.进口自由化、竞争与本土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加入WTO的一个自然实验[J].经济研究,2014,49(08):120-132.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1,10(01):1-32.

[5]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2013,48(07):4-19.

[6]彭斯达,陈继勇,杨余.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方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8(03):3-8.

[7]沈坤荣,李剑.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3(05):32-40+56-92.

[8]屠年松,易泽华.“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与服务业GVC中高端攀升——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

[9]魏浩,耿园.进口商品技术水平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学术研究,2016(09):93-103+178.

[10]魏浩,毛日昇.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其效应的动态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08):3-16+56.

[11]魏浩,赵春明,李晓庆.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估算:2000-2014年[J]. 世界经济,2016,39(04):70-94.

[12]杨晓云.进口中间产品多样性与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0):23-33.

[13]赵陵,宋少华,宋泓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08):14-20.

[14]赵文军,于津平.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基于30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47(08):18-31.

[15]Augier P,Cadot O, Dovis M. Imports and TFP at the firm level:
The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d"économique, 2013, 46(3):
956-981.

[16]Awokuse T O. Causality between exports, im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transition economies[J]. Economics letters, 2007, 94(3):
389-395.

[17]Awokuse T O. Trade open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is growth export-led or import-led?[J]. Applied Economics, 2008, 40(2):
161-173.

[18]Bisztray M, Koren M, Szeidl A, et al. Learning to Import from Your Pe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8:242-258.

[19]Herzer D, Nowak-Lehnmann D F. What does export diversification do for growth? An econometric analysis[J]. Applied economics, 2006, 38(15):
1825-1838.

[20]Imbruno M, Ketterer T D. Energy efficiency gains from importing intermediate inputs: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Indonesi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8, 135:
117-141.

[21]Kasahara, Hiroyuki,Rodrigue, Joel. Does the use of imported intermediates increase productivity?Plant-level evid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8,87(1):106-118.

[22]Liu Q,Qiu L D. Intermediate input imports and innovations: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patent filing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6(103):166-183.

[23]Liu R,Rosell C. Import competition, multi-product firms, and basic innov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3, 91(2):
220-234.

[24]Okafor L E, Bhattacharya M, Bloch H. Imported intermediates,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Ghanaian manufacturingfirms[J]. The World Economy, 2017, 40(2):
369-392.

[25]Parteka A, Tamberi M.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relative specialis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ort-export analysis[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3, 38:
121-135.

[26]Parteka A, Tamberi M. What determines export diversifi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Empirical assessment[J]. The World Economy, 2013, 36(6):
807-826.

[27]Pascali L. The wind of change:
Maritime technology,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7, 107(9):
2821-54.

[28]Thangavelu S M, Rajaguru G. Is there an export or import-le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rapidly developing Asian countries? A multivariate VAR analysis[J]. Applied Economics, 2004, 36(10):
1083-1093.

[29]Tybout J. Plant-and Firm-Level Evidence on “New” Trade Theories[J].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1:
388-415.

( 責任编辑: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