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解

阿成

可以说,自有文学史以来,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有它的来路和起点,都有它之所以成为小说的道理。我的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也同样如此。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我还在《小说林》和《诗林》做总编的工作,所以经常去全国各地(特别是黑龙江境内)组稿。那冬日是去的尚志县。新中国成立前,尚志县称珠河县,那也是我的家乡。接待我的那位当地的文联主席是一位性情中人,看到我的到来非常高兴,多喝了几杯酒,送我回到旅店差不多已经是半夜了,他兴致还很高,我又不好撵他走,灵机一动,就说:听说赵一曼的纪念碑在咱们县里,要不,咱们出去走走,去看看,也醒醒酒?

当年的尚志县纯粹是老县城的模样。我还记得那天夜里下着小清雪,我们就那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通往赵一曼纪念碑的土路上。到了赵一曼的纪念碑前,我拿着手电仔细地瞻仰了这位女烈士的碑塔,发现,这个纪念碑很粗糙,似乎平日的管理也不是很到位。纪念碑就那样静静地矗立在黑暗之中,似乎在欣赏着这漫天的清雪。看到这种情形,我不禁心生悲凉,我虽然不是一个政治觉悟很高的人,但是我觉得,我們后人对她的敬重与爱护还有相当的距离。这样的感受,这样的心情,这样的认识,也就一闪而过了。

又几年后,是一个暑期,我的朋友邀请我到江北的那所大学去休息几天。学校有招待所,伙食也不错,加上学生都放假了,校园里也很清静。我在那里每天上午都在招待所里写点儿东西(这也是我多年的习惯),当时正好时任《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的李敬泽向我约稿,我就在校园里写的那四篇短篇小说(其中就有《赵一曼女士》)寄给了他。

回想了一下,当时在写《赵一曼女士》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在想,平日里我们看到的那些描写革命烈士的文学作品都充满着激情,渲染得也很充分。不过,我想,能不能这样写,我们把那些所有对英雄的赞美之词全部“删掉”,采用一种平静的态度和语调来重新展示这位英雄,冷静、客观地去写她战斗、被捕、被敌人刑讯直至被杀害的全过程。然后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如此表达下的革命烈士还是不是一位英雄。我认为,这样写就更可信,也更有说服力。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以怎样的视角和身份讲述这位革命烈士的事迹呢?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觉得最恰当的,就是一个非共产党员的民主人士的身份去表达这位英雄比较合适。

这就是这篇小说为什么称赵一曼是“女士”而不称其为“同志”的原因。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