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明:指挥若定抗疫情

吴杰峰

2020年初春,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市突然暴发,白衣战士披甲上阵、“逆行者”勇往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从此打响。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武汉市第三医院医务处主任、九三学社武汉市武昌区工委副主委、武昌区政协委员张祥明迎难而上、临危受命。他指挥着第三医院抗疫救治工作的方方面面;他开展战前培训、细致“布阵”,组织专家会诊抢救重症患者;他统筹物资、保障战需、有条不紊,让前方医务人员无后顾之忧奋战,是医院名副其实的“中枢神经”。

临危受命  领军挂帅

疫情甫一暴发,为防止传染和扩散,全市规定:只要发现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就必须及时转院,送往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收治。武汉市第三医院属于三甲综合性医院,因不是传染病专科医院,所以第一批没有被定点为新冠肺炎收治医院,光谷和首义两个院区都只是设置了发热门诊和床位比较少的隔离病房。

随着新冠肺炎发热病人与日俱增,医院发热门诊每天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光谷院区一名住院的重症患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必须要及时转至金银潭医院救治,然后将病房全面消毒。按照规定,应该由专业人员来做消毒工作。然而,专业技工非常忙,医院病房又特别紧张,情急之下,张祥明冒着被感染的高度风险,自告奋勇承担起消毒任务,用最短时间完成了消毒工作,腾出病房,很快就开始收治其他病人。

因武汉疫情蔓延,光谷院区被指定为第二批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张祥明临危受命,带领大家仅用3天就将普通病房改造成为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区,并立即投入收治。之后,首义院区也成为定点医院。两个院区同时承担起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任,开放床位数共计1200张,及时缓解了武汉市抗疫医疗救治资源紧缺的局面。

当时,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患者的转入、安置、收治、抢救、转出等工作。每天,从晚上八九点钟开始,一晚就有一二百名患者从各个社区服务中心陆续转到医院。作为医务处主任,张祥明主要负责将每位患者妥善安置,根据患者的病情信息,分清楚哪些是危重病号,哪些身患何种慢性疾病……再分别安排不同的楼层和病房,忙完这些,常常已是凌晨两三点钟。

为保障抗疫工作正常推进,张祥明经常往返相距30公里的光谷和首义两个院区指挥。如何为全院400多名医生编排团队,如何制定分诊标准、上岗排班及轮休计划、患者就诊流程,如何安排上百名患者的收治和转出衔接工作,如何组织专家对危重症患者会诊等等,都急需他一一落实。回忆当时的情景,同事们都心疼地说:“不论白天晚上,他随叫随到,几乎没有休息。”

身先士卒  安全转送

病人在治疗一段时间核酸检查转阴后,又需要安排转出,聯系方舱医院隔离,再进行医学观察。按规定,医务人员将每一个病区的病人分批逐步转走后就休息。经常是安排到最后一批病人转院时,人手就不够了。在这种情况下,张祥明往往挺身而出,穿上隔离衣进入感染区和病房,楼上楼下往返多次,将病人一个个送上车。

张祥明还经常参加危重症患者救治和转院工作。有一次转送危重症患者,他同“120”团队医生一起,穿着隔离防护服,从下午2点半一直忙到晚上9点半。在将所有危重症患者安全、平稳地转送到雷神山、火神山和同济医院中法院区的各个病区后,他已是汗流浃背、精疲力尽。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张祥明每天就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战前培训  指挥若定

治疗新冠肺炎需要呼吸内科和重症医学科专业的医生。当时,武汉市第三医院两个院区收治的患者有900多人,其中重症患者200多人,危重症患者60多人,然而这两个科的医生加起来总共才不到30人,人员严重不足。其他科室医生,甚至眼科、口腔科及外科医生都要顶在一线。面对这种情况,临时培训工作尤为关键。凭借海外留学博士背景以及全面而扎实的医学知识,张祥明科学布局,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为后续新冠肺炎病患救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缓解医生人手不足的压力,他在调动其他科室医生参与患者救治的同时,还把首义院区一部分内科医生调来支援光谷院区,让奋战在抗疫一线体力透支的医生得到休息;将呼吸内科的医生组成会诊专家组,定期组织召开协调沟通会,组织开展专家远程会诊和普通专科会诊;并多次参与援鄂医疗队和院内专家团队的多学科会诊,探讨患者病情,完善救治方案。通过定期对危重症患者进行会诊,提高了救治效率,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经过张祥明亲临现场指挥、组织的多次协调和团队的通力合作,光谷、首义两个院区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批量住院10余次;两院区累计收治患者1732人,其中危重症患者近600人,治愈出院1200人,部分患者转至其他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统筹物资  保障供应

医疗物资是保障一线医护人员安全和救治患者的关键。疫情暴发之初,医院的防护用品严重不足。张祥明沉思良久后作出决定:为节约防护用品,适当延长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由原本的4个小时一班,延长到6个小时一班。同时,他还积极想办法寻求外援,迅速成立了专门对外联系捐赠的“物资小组”。先后收到来自国内外和相关慈善机构为医院捐赠的1000多套医用防护服和1000套RT—PCR检测试剂。在疫情防控最困难的时期,这些物资为救治工作提供了保障。在一线检测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他又第一时间协调武钢、武昌区疾控中心、华大基因检测等单位,妥善解决了核酸检测难题。当时,危重症患者有近200人需要吸氧,但是医院氧气不够,张祥明又积极参与到氧气补给、氧站建设等协调工作中,及时缓解了用氧问题,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随着山东、上海等援鄂医疗队进驻,他又调整工作重心,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感染新冠肺炎的医务人员身上,从妥善安排住院、会诊、抢救,到转院、后期康复、工作和生活等具体事务,他都身体力行、负责落实。全院医务人员近70人感染,都得到了及时救治,无一例病亡。

张祥明坚定地说:“作为医务部主任,我的职责就是合理地利用资源、安排资源,以确保整个医疗救治工作顺利运行,疫情得到有效防控,这次也是对我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医疗管理能力的一次实战考验。”

牢记职责  建言献策

疫情发生前,武汉市第三医院是血液透析患者的定点透析医院。疫情暴发后,由于没有指定对疑似病人进行透析的病房,许多疑似病人滞留在综合医院血透室,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对疫情防控构成极大威胁。

针对武汉市现有血液透析患者4700余人,平均年龄60岁以上,都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且是新冠肺炎高危易感人群的状况,张祥明与九三学社武汉市第三医院支社副主委罗丹联名,于疫情暴发初期紧急提交了关于建立疑似患者定点透析医院的建议,呼吁充分利用发热定点医院的血透室,接受发热疑似新冠肺炎的透析患者,同步考虑医护人员防护和通道隔离,以达到两者兼顾的效果,尽快治愈同时患有慢性肾脏疾病和新冠肺炎的患者。建议上报后的第三天,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就予以采纳并专门下发了文件。自己的建言献策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张祥明深感欣慰。

当得知自己被评选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时,张祥明说:“这些都得益于我们整个团队,这次抗疫体现了我们医务人员的高尚品格,他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我做的都是很琐碎、很细致、很平淡的小事。”

(作者为九三学社武汉市委机关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