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传奇_电视剧平凡的

  教师的传奇      在与病魔斗争了近一年后,霍懋征老师走了。   在教育界,无人不知霍懋征的名字。然而,您对霍懋征老师的最主要印象是什么?   作为教师代表而参加开国大典的人?还是那个被称为“国宝”(周恩来语)“把爱献给教育的人”(温家宝语)“一代师表”(薄一波语)“教育大家”(刘延东语)的教师?或者是那个有着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政协常委名衔的人?
  的确,在霍懋征老师的身上有太多的光环,让我们常常会忽视这个名字背后那个真诚、甘于平凡、不断革新的普通教师本色,或许我们更应该记住这些:
  ――在“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上世纪40年代,一位北师大的高材生主动到北师大二附小(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工作,她选择了做小学教师,并且再没离开过这个岗位,即使有更高的职位,即使是被批斗以及三次痛失亲人的艰难时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人人都可成才”,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都出自她之口,她以自己的行动,把这些话诠释得尽善尽美。
  ――她从教60多年,却从未对学生发过火,从没惩罚过学生,从没向学生家长告过状,也没让一个学生掉过队。她有种魔力,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老师最爱我”。
  ――她是永远不满足的小学教师。她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讲读法”,创造了当年孩子们“最喜欢上的课”;而“文革”后她就意识到了不足,她先确立了“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十六字教改方向,率先把精讲多读的语文教学思想引进来,她的班一学期的课堂阅读量从教材要求的20多篇提升到了惊人的95篇,实践证明,她班上孩子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硬指标都非常高;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针对语文教学只需做好“双基”的观点,她又提出了语文教学必须要“文以载道”的观念,并用实打实的课堂教学回答了两者都要兼得的重要性和可能性;80年代经济大潮袭来,“教育有什么用”的疑问声响起,她总结出“十个学会”,把教育作用这个大问题分解成十个具体的领域;退休后的90年代,也是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她开始注意语文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问题。她意识到,在小学这门占时最多的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创新能力培养素材;她还意识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作为小学教材审查方面的专家,这些思考都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今天,我们再回忆霍老师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每一处似乎都站在教育的高位上,而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近似于传奇的教师偶像。但还是让我们再回到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吧,看看她成功的背后有什么。
  
  爱的情感与对象无关
  
  歌德:我爱你,与你无关……爱的情感只属于我的内心,只要你能幸福……其他的你都不用管。多年后她的学生还记得她的笑,也不会知道她身后还有人感动于她的爱心,因为真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付出也是无怨无悔的。有人问过霍懋征老师:“作为一名大学的高材生,却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有没有后悔过?”霍老师回答说:“没什么好后悔的,我爱孩子们。”这句轻松、简单的回答因为有那么多的人生事实佐证着,而显得如此真诚。
  1962年,霍老师的二女儿因病不治而离开了她,离世时她在学校而不是在女儿的身边,为此她常常内疚和心痛;1966年,她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被关押了一年零九个月,回到家时,却亲见13岁的儿子被红卫兵活活扎死了。对此,霍老师“有一百个想不通”,但她最终还是挺了过来。更可贵的是,惨痛的人生经历,没有浇灭霍老师心中的爱,她还是走回了课堂,而对着孩子们,更加多了一分疼爱。
  而这份爱中还多了一份反思和责任:那就是对年轻人信念的教育。多年后,当语文教学领域的很多人主张母语教学就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双基”时,霍老师却坚决不放弃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是人生的经历,使她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着一种富于责任感的爱。
  真爱与学生的今天无关,却一定要让他们有幸福健康的明天!
  真爱与对象无关,与自己更无关。霍老师退休后,各地都请她去讲课,霍老师都不会拒绝,常常是火车到了站就马不停蹄地上了讲台。讲课费分文不取,甚至还向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送文具。退休后的女儿赵萱也常常跟着霍老师一起跑,她跟妈妈开玩笑:“现在人们都是按照价值给钱的,您讲课一分钱不要,您的课也就一文不值啦。”霍老师一笑而过:“就算一文不值吧。”因为她真爱教育事业,就不会计较得失,全情投入。
  每次课后,都一定会有教师围着问这问那,她常常会跟他们讲到深夜,直到最后一个人满意地离开。即使是80多岁时,她也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把满足年轻教师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常常课后的讨论能继续到午夜。女儿常担心妈妈的身体:“您什么都可以不考虑,就是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年龄啊!”霍老师说:“这个样子和孩子们在一起,我高兴。”
  真爱就是这样一种积极的情感,它是这样丰盈饱满,充实快乐,让人忘了自己的存在。
  于是,我们找到了一个这样的答案:真爱,由衷地爱孩子,不附加条件,会与他们同快乐、同忧伤,不考虑自我的得失。
  
  成就与天才无关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霍懋征老师的教学成就很高,很多人都知道她聪明、机智、反应快。她在课堂上调度得当,教学游刃有余,当年听课的许多教师都觉得自己只有欣赏她课的份儿,却学不来。霍老师在教学思想上的成就,如前所述,也常常都是先于时代的,她能敏感地预见到教学的发展方向,她的精讲多读的语文教学观在上世纪70年代就产生了,而她在90年代对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的探讨,更是今天探讨的热门课题。
  她聪明,她有才华,这是一种解释吧。
  徒弟王玲老师回忆道:48年前的霍老师就有坐骨神经痛的毛病,从一种姿势转换为另一种姿势需要适应性地活动一段时间。王玲当年是住校的,只要是工作日,她一起床就能看到霍老师早早就骑车来到学校,做适应性的活动,准备走进课堂。
  徒弟高惠先老师想起有一次她跟霍老师外出讲学时的经历。那年,霍老师已经76岁了,大会讲到了晚上7点多,小会又讲到了晚上10点多,回到旅馆个别辅导到了半夜12点半。本想该睡了吧,却见霍老师坐在被窝里,用笔记着什么。天很冷,平顶山又没有取暖设备,霍老师披着毯子,专心地想着写着。高老师问她还要做什么,霍老师说明天还有两场讲座。高老师说那些讲座您不是讲过上百遍了吗,还要准备吗?霍老师说:“对象不同了,怎么能不准备呢?”第二天一早7点钟,她就又出发了……
  霍老师的爱人赵树楷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的儿子赵达回忆,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看到父母好像总是在静静地备课,他们从不争吵,如果有争吵,一定是在学术问题上争吵。女儿赵萱也有同样的记忆:每次回家,他们总是在静静地备课,连根针落地的声音都会听得到。
  我们看到的都是学问高深、才思敏捷的霍老师,而背后的那个霍老师我们却知道不多。跟霍老师30多年的徒弟高惠先老师深知:“都说霍老师聪明、智慧,而背后其实是勤奋和刻苦。”霍老师在北京实验二小的同事赵辉老师也亲耳听过霍老师的总结:“做一名好老师,就是勤学、勤想、勤做、勤总结、勤分析、勤改进,勤能补拙。”赵辉老师在霍老师退休后也常常去看她,总能看到霍老师新的学习笔记,总能听到一些新想法。
  霍老师的成就与天才无关,她是个普通人,是个普通教师,只是她更勤奋。数学天才华罗庚就说过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王玲老师追思当年霍老师对待学生作业中错误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也能发现,所谓天才的“教学艺术”都是怎么来的。
  作为霍老师的徒弟,王玲开始时的工作就是帮霍老师判作业,她会把作业中学生的错题汇总,报给霍老师。对这些错题,霍老师在第二天的课上一定会纠正,但她和一般老师不同,不会直接讲那些错题,纠正一下就过去了。霍老师针对错题,总会再精心地设计一些新题,把错误的原因巧妙地藏在这些新题中。上课时,她会说:“今天我这道题里有三个陷阱,看谁能都不掉进去。”而三个陷阱其实就是作业中犯错最多的三个点。学生会非常有兴致地做这些题,做着做着就会悟出自己的错来。做题中,就有个学生悄悄跟王玲说:“王老师,我昨天是不是有道题错了呀?”老师不言,学生自明――这其实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吧,而背后呢,我们都没有看到天才教师们下功夫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才觉得霍老师是个天才。
  勤学习是霍老师到了80高龄还能紧紧跟随教育教学潮流的原因。赵萱也曾经问过妈妈:“您的课都讲得那么熟了,为什么还每天都备课到深夜?”霍老师的回答是:“学无止境。”而那句著名的话也常常挂在霍老师嘴边,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是长流水。
  同事赵辉还记得,在教学中,霍老师是比较早用投影机和录音机这些设备的。刚刚出现录音机的时候,霍老师就迫不及待要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比很多青年教师都要早。那时的录音机还是用特别大盘的一种磁带,用起来很麻烦。有一天中午,霍老师叫赵辉一起找人去学如何用这机器。
  而勤改进是最难的,改进往往意味着对过去自我的否定。在思考和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在不断修正自己的霍老师,这不只是勤劳,还有勇气,最初的“讲读法”教学,在当时已经非常完善了,很多人都去实验二小取经,霍老师也常常走出去讲学,她强调一堂课要讲足了量,同时要兼顾质。她的课是高密度的,没有多余的话,她认为教学就是要讲求效果和效率。按说这种方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让霍老师功成名就了。但“文革”后,没有人说她,也没有人逼她,只是她自己认识到了讲得有些多了,留给学生自己的时间少了,她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读,于是就有了每学期近百篇的课堂阅读量。
  霍老师的改进,都是在深思熟虑基础上的,都会考虑到当时学生和社会的情况。比如新时期的孩子们接触的新事物多,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生有本质区别,而她在世纪之交时,还在考虑着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这绝不是一个只停滞在自己昨日辉煌的人能完成的事。
  我们找到了另一个答案:勤奋。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改进……勤能补拙,在霍老师的心里,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有天分的,她总是在努力。
  爱与勤,一个近乎完美的教师就这么简单吗?是的。只是还要再乘上一个系数,那就是67,代表了67年,真诚地去爱,爱上67年,勤奋也要勤奋上67年。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一位教师的成就可以限量吗?
  摘自《人民教育》